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這是一個性感撩人的季節..

連東哥都按捺不住內心的波動...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但是,

你們知道現在流行“”什麼嗎?

據說現在“最性感”的露就是——露背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網友形容說:

這樣的背如蝴蝶破繭般的美!

所以,網友給這種背取名叫做——蝴蝶骨

可是蝴蝶骨雖然美麗,但卻是個病。

這種蝴蝶骨可不止女生有,據說男明星也是有這種“蝴蝶骨”的!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蝴蝶肩胛醫學上叫做翼狀肩胛,正常人肩胛骨應該是貼緊胸壁的,而翼狀肩胛則是肩胛骨下角和內側緣翹起的狀態。有的女生認為這樣漂亮,可是孰不知漂亮的背後會帶來危害!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到底是什麼原因產生的翼狀肩胛呢?

不要急,這麼重要的部分中山君當然是不會落下啦!


翼狀肩胛的形成的原因


這種翼狀肩胛形成的原因大多數是由於菱形肌、前鋸肌、斜方肌中下束無力、胸小肌過緊導致的,並一般伴有圓肩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針對胸小肌進行鬆解,無力的肌肉進行加強。

有以下兩種情況的外翻


1、一種是菱形肌和前鋸肌鬆弛無力導致的肩胛骨內側緣外翻上翹,加強菱形肌和前據肌就可以讓肩胛骨緊貼在背上了;

2、另一種是肩胛骨下角上翹,原因是胸小肌過緊,中下斜方肌無力造成,所以要鬆解胸小肌,強化中下斜方肌。

翼狀肩胛有什麼危害?


① 翼狀肩會在視覺上造成錯覺,從側面看特別像駝背,非常影響美觀。

② 引起肩胛骨周圍肌肉力量不均衡,肩胛骨周圍的疼痛。

③ 影響肩胛骨的穩定性,產生肩部的疼痛。

④ 降低肩關節的靈活性。

⑤ 影響胸椎和頸椎,導致頸部和肩部的疼痛。

應該如何矯正呢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加強的方法可以嘗試下面的動作:

①啞鈴俯身划船:


站立,雙腳分開比髖略寬,先屈髖後屈膝,臀部向後坐,膝蓋不要超過腳尖,軀幹前傾大約45°,雙手持啞鈴,自然放鬆至與體前,軀幹保持正直,肩胛骨收緊,頭部隨軀幹看向地面。吸氣準備,呼氣發力將啞鈴提起,大臂與身體夾角大約30°左右,將啞鈴提至大約髖關節高度,吸氣緩慢下方。10-15次為一組,3-4組/天。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②靠牆站姿訓練

雙腳分開與髖同寬站在距牆面大約10-20公分,臀部、肩胛骨、枕骨靠緊牆面,下顎微收,收緊腹部雙手自然打開,掌心向前,雙臂同時貼緊牆面。保持此姿勢每次1-2分鐘,每日10-15次。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③靠牆站姿臂滑牆

在站姿訓練的基礎上,將雙手向前自下而上伸出至頭頂然後貼牆收回,此時要保證收緊腹部,臀部、肩胛骨、枕骨位置不變,始終貼近牆面。10-15次為一組,3-4組/天。


④靠牆站姿臂前伸

在站姿訓練的基礎上,將雙臂伸向身體前方,在肩胛骨保證位置不動的基礎上,這點特別重要。呼氣盡力向前伸,吸氣緩慢還原。10-15次為一組,3-4組/天。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⑤靠牆站姿滑臂下拉

在站姿訓練的基礎上,將大臂、小臂屈曲90°貼緊牆面,吸氣將小臂向上伸,吸氣將大臂向內收緊。10-15次為一組,3-4組/天。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⑥彈力帶下拉

將彈力帶掛於某高處,坐姿站在彈力帶前,雙腳分開與髖同寬,挺胸收腹,肩胛骨收緊,眼睛自然向前看,雙手持彈力帶兩端,做之前滑臂下拉的動作,注意向下的幅度一定要儘可能收緊背部,向上放的過程當中肩胛骨不要放鬆。10-15次為一組,3-4組/天。

可以先從小強度的鍛鍊開始,一開始空手也無所謂,然後可以開始進行類似於彈力帶強度的訓練,最後可以進行類似於引體向上強度的訓練。


其次不光要鍛鍊無力的肌肉,將緊張的肌肉鬆解開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針對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的位置進行手法鬆解,不要要注意的是肩頸部位神經及血管比較多,用力不宜過大,尤其是放鬆肩胛提肌的時候一定要找準位置。

平時的生活姿態同時也要注意,改正經常含胸駝背的姿態,或者旋轉身體單邊前傾的體態,這對於恢復體態也是很重要的 。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翼狀肩胛的預防

① 揹包不宜過重,揹包帶也不宜過緊,更不能太細。在揹負行走過程中,要有適當的休息。

② 要改變一些工作和生活習慣,避免圓肩,長時間工作時要有適當的休息。


本文指導專家


這不是性感,這也許是病……


科主任,博士,博士生導師。


簡介:從事康復醫學與物理治療臨床工作20餘年,專長於骨關節疾病、頸肩腰腿痛、運動損傷的康復和物理治療。擅長中西式手法治療和運動干預療法,運用姿勢控制理論和運動認知行為干預體系,整合現代主動康復理念,促進疾病的預防與康復。先後被評為“嶺南名醫” 、“全國十佳康復治療師”、“羊城好醫生” 。

學術任職:中國康復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康復醫學會物理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物理治療師資質認證考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醫學教育專委會常委,物理治療教育學組長;廣東省醫學會社區康復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康復醫學會,副秘書長;廣東省康復醫學會物理治療師分會,會長;廣東省康復醫學會康復教育分會,副會長。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Disabilities、《中國康復醫學雜誌》等專業領域雜誌編委,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Diseases、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BMJ Open等15本雜誌審稿專家

科研教學:主要研究方向為疼痛機制、腦科學與運動康復,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1項,教育部教學基金2項,廣州市產業技術重大攻關計劃1項,美國Performance Health研究院基金等20餘項。發表科研、教學論文30餘篇。主編《運動治療》、《手法治療學》、《運動治療技術》,主譯Kinetic Control,Therapeutic Exercise, Manual Therapy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Syndromes等專著。全國本科統編教材《康復醫學》 《康復功能評定學》和《神經康復學評定方法》等的編委, 是中山大學康復治療學本科《治療性運動》、中山大學通識課程《運動損傷的預防與康復》的課程負責人,多次獲得“優秀教師”和“優秀教學管理者”稱號。

出診時間: 週二上午、週五上午;名優專家門診:週二下午;雅和門診:預約。

文/中山六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