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这是一个性感撩人的季节..

连东哥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波动...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但是,

你们知道现在流行“”什么吗?

据说现在“最性感”的露就是——露背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网友形容说:

这样的背如蝴蝶破茧般的美!

所以,网友给这种背取名叫做——蝴蝶骨

可是蝴蝶骨虽然美丽,但却是个病。

这种蝴蝶骨可不止女生有,据说男明星也是有这种“蝴蝶骨”的!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蝴蝶肩胛医学上叫做翼状肩胛,正常人肩胛骨应该是贴紧胸壁的,而翼状肩胛则是肩胛骨下角和内侧缘翘起的状态。有的女生认为这样漂亮,可是孰不知漂亮的背后会带来危害!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翼状肩胛呢?

不要急,这么重要的部分中山君当然是不会落下啦!


翼状肩胛的形成的原因


这种翼状肩胛形成的原因大多数是由于菱形肌、前锯肌、斜方肌中下束无力、胸小肌过紧导致的,并一般伴有圆肩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胸小肌进行松解,无力的肌肉进行加强。

有以下两种情况的外翻


1、一种是菱形肌和前锯肌松弛无力导致的肩胛骨内侧缘外翻上翘,加强菱形肌和前据肌就可以让肩胛骨紧贴在背上了;

2、另一种是肩胛骨下角上翘,原因是胸小肌过紧,中下斜方肌无力造成,所以要松解胸小肌,强化中下斜方肌。

翼状肩胛有什么危害?


① 翼状肩会在视觉上造成错觉,从侧面看特别像驼背,非常影响美观。

② 引起肩胛骨周围肌肉力量不均衡,肩胛骨周围的疼痛。

③ 影响肩胛骨的稳定性,产生肩部的疼痛。

④ 降低肩关节的灵活性。

⑤ 影响胸椎和颈椎,导致颈部和肩部的疼痛。

应该如何矫正呢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加强的方法可以尝试下面的动作:

①哑铃俯身划船:


站立,双脚分开比髋略宽,先屈髋后屈膝,臀部向后坐,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躯干前倾大约45°,双手持哑铃,自然放松至与体前,躯干保持正直,肩胛骨收紧,头部随躯干看向地面。吸气准备,呼气发力将哑铃提起,大臂与身体夹角大约30°左右,将哑铃提至大约髋关节高度,吸气缓慢下方。10-15次为一组,3-4组/天。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②靠墙站姿训练

双脚分开与髋同宽站在距墙面大约10-20公分,臀部、肩胛骨、枕骨靠紧墙面,下颚微收,收紧腹部双手自然打开,掌心向前,双臂同时贴紧墙面。保持此姿势每次1-2分钟,每日10-15次。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③靠墙站姿臂滑墙

在站姿训练的基础上,将双手向前自下而上伸出至头顶然后贴墙收回,此时要保证收紧腹部,臀部、肩胛骨、枕骨位置不变,始终贴近墙面。10-15次为一组,3-4组/天。


④靠墙站姿臂前伸

在站姿训练的基础上,将双臂伸向身体前方,在肩胛骨保证位置不动的基础上,这点特别重要。呼气尽力向前伸,吸气缓慢还原。10-15次为一组,3-4组/天。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⑤靠墙站姿滑臂下拉

在站姿训练的基础上,将大臂、小臂屈曲90°贴紧墙面,吸气将小臂向上伸,吸气将大臂向内收紧。10-15次为一组,3-4组/天。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⑥弹力带下拉

将弹力带挂于某高处,坐姿站在弹力带前,双脚分开与髋同宽,挺胸收腹,肩胛骨收紧,眼睛自然向前看,双手持弹力带两端,做之前滑臂下拉的动作,注意向下的幅度一定要尽可能收紧背部,向上放的过程当中肩胛骨不要放松。10-15次为一组,3-4组/天。

可以先从小强度的锻炼开始,一开始空手也无所谓,然后可以开始进行类似于弹力带强度的训练,最后可以进行类似于引体向上强度的训练。


其次不光要锻炼无力的肌肉,将紧张的肌肉松解开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针对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的位置进行手法松解,不要要注意的是肩颈部位神经及血管比较多,用力不宜过大,尤其是放松肩胛提肌的时候一定要找准位置。

平时的生活姿态同时也要注意,改正经常含胸驼背的姿态,或者旋转身体单边前倾的体态,这对于恢复体态也是很重要的 。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翼状肩胛的预防

① 背包不宜过重,背包带也不宜过紧,更不能太细。在背负行走过程中,要有适当的休息。

② 要改变一些工作和生活习惯,避免圆肩,长时间工作时要有适当的休息。


本文指导专家


这不是性感,这也许是病……


科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


简介:从事康复医学与物理治疗临床工作20余年,专长于骨关节疾病、颈肩腰腿痛、运动损伤的康复和物理治疗。擅长中西式手法治疗和运动干预疗法,运用姿势控制理论和运动认知行为干预体系,整合现代主动康复理念,促进疾病的预防与康复。先后被评为“岭南名医” 、“全国十佳康复治疗师”、“羊城好医生” 。

学术任职: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物理治疗师资质认证考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委会常委,物理治疗教育学组长;广东省医学会社区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师分会,会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教育分会,副会长。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Disabilities、《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专业领域杂志编委,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Diseases、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BMJ Open等15本杂志审稿专家

科研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疼痛机制、脑科学与运动康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1项,教育部教学基金2项,广州市产业技术重大攻关计划1项,美国Performance Health研究院基金等20余项。发表科研、教学论文30余篇。主编《运动治疗》、《手法治疗学》、《运动治疗技术》,主译Kinetic Control,Therapeutic Exercise, Manual Therapy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Syndromes等专著。全国本科统编教材《康复医学》 《康复功能评定学》和《神经康复学评定方法》等的编委, 是中山大学康复治疗学本科《治疗性运动》、中山大学通识课程《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的课程负责人,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管理者”称号。

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周五上午;名优专家门诊:周二下午;雅和门诊:预约。

文/中山六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