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羣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一解、 走進魏家泉村,探尋千年咸陽北塬民居窯洞群的前世今生

公元2018年8月14日,我們沿駕車從珠泉路向西行走,走到大泉幼兒園時,發現這裡的西邊已經全部拆除,下車後,向北望去,建築垃圾的北邊,土塬崖畔下,可以清楚看清許多民居崖畔窯洞群。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由於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而拱頂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頂要好,所以咸陽窯洞一般都是採取拱頂的方式來保證了它的穩固性。北依畢塬20餘米高崖,先民利用崖下部分打洞而住,這裡土質非常好,洞一般寬5米到10米,洞高6米到12米,俗稱窯洞。窯洞裡面,真可謂冬暖夏涼,舒服無比。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我們仔細地觀看,在不到250米的長度內,大約有35孔窯洞,還有一組四合院形狀的窯洞群。據張根勞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前,咸陽城區北邊土塬崖畔從塔爾坡到馬跑泉的15多公里的長度裡,公路的北邊是大約0.2米到1米多的土臺上,每村都有一條土路,土路的北邊,擁土夯實的土牆圍成每家都有一個院落,院落內有兩各窯洞的居多。當時有個順口溜:“別看兩座實窯洞,冬季暖和盛夏涼。給個縣長咱不換,勝超城裡瓦磚房。”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窯洞民居是黃土高原的產物。窯洞是孕育人類的搖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一個組成部分。窯洞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它和黃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遠在周先祖時期,土窯洞就遍佈山原谷地。《詩經》稱為“陶復陶穴”。陶穴,即下沉式地坑莊;複穴,即坡崖半敞式窯洞莊。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根據文獻記載:西漢,窯洞造型發展,內部設置更適合人居住,比如煙洞、灶臺等都很講究。唐宋時期,窯洞種類增多,每個窯洞的作用有了明確分工,每家分為客屋窯、灶房窯、牲畜窯等,有暗莊、明莊和四合院莊。

咸陽北塬民居窯洞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周,這裡是周文王的父親居住地,又是周文王南進豐京的屯兵之地。在馬泉,留下了與唐王李世民出征北伐,駐軍安營紮寨,飲馬泉水均有出處的馬刨泉的故事,據歷史資料記載,沿咸陽塬下呈串珠狀分佈有馬跑泉、魏家泉、雙泉、大泉、小泉、老鴉泉,為溫泉的自然露頭,水溫一般在20度左右,給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當時的水位高,飲水方便。

現在還有人將窯洞裡外用磚砌築包起來,可以分居住和放東西用,裡面冬暖夏涼,四季如春。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初步搞起磚瓦房,高樓,將土窯洞遺棄了。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民居窯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中國建築工藝的偉大創舉,是人類居住史的“活化石”。原生態的民居窯洞群,自然環保,節能省材,應當很好的保護,我們不要等它完全消失了,才想起它們的優點與實用。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髮展變化,今天的民居土窯洞,隨著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的提高,已換成了一磚到頂、鋼門鋁窗、裝潢美觀的現代窯,有其經久耐用,經濟實惠的特點。

二解、即將消失的咸陽城區民居窯洞群……

作者 梁宏選

咸陽城區民居窯洞群,從城東塔爾坡至城西大泉村一帶,沿城郊頭道塬一字排列,橫貫十幾公里長。由早先的民居窯洞群組成了塔爾坡,東張堡村,雙泉村,吳家堡,楊家臺,西張堡村,石鬥村,魏家泉,大泉村等十幾個村落。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這些窯洞民居村,最長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時期,其中含有歷史典故的魏家泉村,大泉村,馬泉村,與唐王李世民出征北伐,駐軍安營紮寨,飲馬泉水均有出處。馬踏留印,水出趵泉,

三軍渴飲,再次征戰。

先民屯村構寨,背靠坡塬,南臨渭水,依崖鑿洞,安身立家。至此綿延數十里,村堡相連,窯洞挨鄰,甚至從涇河西岸,伸展到茂陵,構成關中地區最大的民居窯洞群。

如今,隨著城市建設改造,石鬥村,魏家泉,大泉村,等咸陽城區民居窯洞群,在拆除新建樓房之後,因為院落的清障,以浩大的規模顯露出來。

這些窯洞,雖然千孔百洞,樣式各異,但是,伴隨著幾十代先祖的生存,歷盡滄桑,保留現在。或許再過半年時間,隨著樓盤的拔地而起,這些記載歷史和先祖生存的窯洞,將要淪陷於圖片和記憶中去。生於斯長於斯的一代代咸陽人,故土與家園,塵埃中不見……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時於2018年8月14日下午五時和張根勞教授,雷小河編輯探尋歷史蹤跡,傳承優秀文化活動,在秦都區古渡街道辦魏家泉村踏勘拍攝回來後急就。

2018.08.14.

心情素描,咸陽秦都。

三解、明天,咸陽的古鎮村落民居安在?

作者 雷小河

因近段時間的拆遷,咸陽秦都大泉村、魏家泉一帶的大片窯洞民居重新展現在世人也是世界面前。8月14下午,利用閒暇,我和張根勞老師,梁宏選律師一道,前去一探究竟。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相信面對一片拆遷瓦礫狼藉,總體呈一字排開的當地人曾居住過的窯洞,每個人的心情是複雜的。眼前的景緻按大約的時代為標準,可以分為三層或四層:靠崖的窯洞、窯洞前的已成瓦礫的磚瓦民房、一路之隔南邊不遠處拔地而起的高層樓盤,還有一景,似乎是背景,但卻的確存在著,它就是窯洞崖畔上面一座座墓地,墓堆墨綠,墓碑郝然。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有關窯洞、窯洞民居的歷史文化,他們兩位已談得很好,我這段寫得較晚的文字,就不贅述。

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一馬平川,村子幾乎沒有窯洞,唯一有窯洞的地方是生產隊的磚瓦窯,一般是來自山東或河南的人在經營,現在看來,這些人應該是新中國現代打工仔打工妹的鼻祖。而讓我真切地感知窯洞,是多年前去咸陽吳家堡一鐵匠鋪的一次經歷。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當時要加工幾十個機件,就去了這家“吳家堡鐵匠鋪”,它應該是當時咸陽城區唯一的鐵匠鋪了。時值盛夏,當時幫打鐵師傅幹了會兒打下手的活,師傅見我累了,或許是覺得我幫忙反而礙手腳,就順手一指不遠處的一條躺椅說,去坐那歇一會兒。我過去剛坐下躺椅,卻像彈簧一樣,身子從躺椅上跳了起來。後背一片冰涼,警惕地急問打鐵師傅:這啥地方?

你坐,美的很,這是窯洞。打鐵師傅很自豪地說。

難怪,在盛夏開爐打鐵,有這麼一處窯洞,外面門頭裝修得像普通的平房,門口再放一把躺椅,雖然有時候冰火兩重天,卻在當年空調還不普及的年代,不失為一個難得的小天地。

因拆遷關中民居窯洞群現身咸陽,同題三解

今天,當年的吳家堡鐵匠鋪安在?明天,咸陽的古鎮村落民居安在?還會不會有人再寫“鄉愁是一排矮矮的窯洞……”

2018年8月1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