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學習藝術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身體驗。

現在,8K技術創造了另一種觀賞藝術的可能。

一直以來,藝虎菌都建議大家親自去現場觀看真跡,原因有二:

其一,人眼是最好的照相機。​

唯有在現場用自己的眼睛,才能看到所有的細節——真實的筆觸、明暗的變化、準確的色彩,這些是在網絡上看多少圖片都無從知曉的。

比如說傑克遜·波洛克的灑滴創作,在網上只能看到左邊這種毫無細節的 av 畫質,加之屏幕色差、或發佈者的濾鏡,甚至不可能知道真實的作品是黃的還是綠的——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左:傑克遜·波洛克,《1948年第5號》1946 右:作品局部放大(和原作依舊差距巨大)

其二,現場觀摩藝術作品有無可取代的「對話感」。

藝術家們不管是畫畫、雕刻還是做裝置,都是希望你能置身在 3D 立體環境中與作品「對話」,從而得知他的創作主旨。

比如 Giovanini Strazza 一百年前的這組雕塑,不去現場是沒辦法體會到面紗本身的脆弱感和麵對少女的無力感——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Giovanini Strazza,《the veiled virgin》,1815 – 1878

左和右:不同焦距拍攝的照片,觀賞真跡會有更大的衝擊感

對於觀眾和藝術家而言,自然是展出越多的真跡越好。但對於博物館來說,情況就不一樣了,除了展覽,他們還必須承擔文物保護的重任——

千辛萬苦挖出來的國家寶藏,萬一被“看”壞可就太搞笑了……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比如說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這種頂級文物,用散點透視兼工帶寫幹出了 5 米長的開封地圖畫卷,名副其實傳世瑰寶。

如果要展出,大家怎麼看呢……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故宮博物院每天最多「只」能接待 8 萬人

客流高峰的時候,即便每個人只看 5 分鐘,也得 800 個人擠在 5 米長的畫卷前……

這種情況下,8K技術簡直是觀眾和博物館的雙面救星!

8K屏超高的分辨率可以將藝術作品,尤其是繪畫,所有的細節展現得淋漓盡致。甚至於,可以輕鬆超越人眼的極限。

說回《清明上河圖》,在手機上我們只能看到——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

故宮博物院為了完整、生動地呈現全貌,就把原作以極高的分辨率掃描,再放進十幾面 8k 屏中。

這樣我們就能以超近距離看到北宋汴京風情了——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想象一下手指滑動,近距離感受!

​想要感受在 8K 屏上的北宋風情的藝虎er,現在依然可以去故宮博物院遊覽,除了 8K 互動,展覽還有很多其他的高科技裝置讓你全身心沉浸在北宋時代。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清明上河圖3.0》

2018 年 05 月 29 日 – 10 月 18 日

北京故宮博物院

(記得提前 10 天預約喔)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觀眾欣賞長 36 米、高 4.8 米的多媒體長卷

​8K 屏帶來的文物觀展體驗甚至超越了原作展出:因為展出原作的時候不僅人多,還不能上手摸,一條警戒線把觀眾和時空都隔離開來。

換上 8K 屏以後,來故宮觀展的人數達到了原作展出時候的兩倍!現在展覽還沒結束,就已經比展出原作多了 22 萬人來看……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一進門,就能看到 8K 聯屏

目前放在故宮博物院的 8K 聯屏,也是全世界最大的 8K 顯示屏。《清明上河圖》的每一個局部,都可以被放大 16 倍!

放大 16 倍是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超越人眼 4.3 倍的放大“而已”,等於使用裸眼,就相當於用顯微鏡 4 倍鏡看《清明上河圖》。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展覽調試階段,富士康和夏普的工作人員

​現代詩人翟永明曾經在 2015 年就看過《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她也表示“當時的體驗太差了,沒辦法看到什麼有意思的東西。”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詩人翟永明遊覽《清明上河圖3.0》

翟永明 20 年前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現在用來形容《清明上河圖3.0》還挺恰到:

“詩不是一個建築,可以是一個亭子或者高臺,四面來風,八方招搖,自由進出。”

目前,除了故宮博物院的展覽,8K 技術亦飽受其他文物部門和藝術家的喜愛。

愛奇藝熱播的《博物館之夜》,雲岡石窟的「瀕危」壁畫就被放進了 8K 屏,這樣壁畫和雕塑就可以封洞保存,不必承受曝光帶來的剝落。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除了再現文物,8K 技術也為科學博物展覽帶來質的飛躍。在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雖然沒有世界上最大的 8K 屏,但引入了 8K 激光投影技術,「再現」整個太陽系。

8K技術再成熟下去,藝術展都看不到真跡了?清明上河圖3.0開展

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漫步太陽系》特展

​投影中出現的畫面都來自 NASA 過去十六年宇宙探索拍照所得,在 8K 投影中被放大了 16 倍,像素級的再現,讓觀展的人甚至可以看到星球的“毛孔”。

8K 技術這麼厲害,或許未來看展都不需要真跡了……

雖然,去藝術展親親身感受還沒有成為我們的美學日常,但 8K 技術的應用,卻給予我們科技時代的藝術體驗的另一種可能——用科技的放大鏡,看到超越真跡的海量信息。

8K 或許會成為必然,我們在藝術道路中更深的探索、更科學的研究,一定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