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信貸評級機構造假,被停業一年

國內最大信貸評級機構造假,被停業一年

大公國際的總裁關建中

隨著疫苗造假後,金融評級也爆造假。中國最大信貸評級機構大公國際,日前遭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中國證監會嚴重警告處分,證券評級等業務遭暫停一年。

據《財新週刊》報道,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下稱:大公資信)內部人士向監管部門舉報,大公資信給企業上調信用評級時,要求企業高價購買大公集團旗下關聯公司銷售的諮詢軟件。

報導披露大公資信承諾給一些AA信用評級的民企調到AA+信用評級,條件是企業必須購買大公集團的一套數據管理諮詢系統。這套系統的費用大約是970萬元,以後每年的系統服務費約80萬元。

據《財新週刊》報導,共有26家公司同時購買大公集團的諮詢軟件,與大公資信上調企業信用評級的服務。其中三家企業(新光控股集團、東旭集團、南通三建)是大公資信直接一手賣評級、一手賣軟件。

三家企業之一的新光集團,其“新光債”自2017年下半年就由於主體流動性問題被機構投資者質疑,早已被市場視為垃圾債,中債收益率估值一路上行,甚至突破100%。但是在債券收益率奇高的背景下,2018年3月,大公資信上調新光的主體評級至AA+,市場一片譁然。

而獲得恆豐銀行100億元授信和鄒平縣政府力保的西王債,被大公資信下調評級至AA,市場直呼看不懂。當時市場盛傳,是因為西王集團不願意花近千萬元買大公集團的資訊軟件。

環球老虎財經網撰文表示,大公資信的評級存在嚴重倒掛——既高評級違約事件頻出,低評級卻無違約事件。

文章引用陸媒數據顯示,大公資信評級從AA檔到A檔債券的違約率分別為1.14%、1.22%、0.65%及2.08%;而A檔以下,除了BB檔違約率為25%以外,其餘9檔債券違約率全部為0。

大公資信官網稱,其先後對30個省市自治區、70多個行業的萬餘家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債券融資總額度逾萬億元。

中國證券網報導稱,大公資信停業涉及272家公司,合計1781個債券,債券餘額高達1.92萬億。

報導披露,2014年以來的所有債券違約事件當中,評級機構為大公評級的違約事件有12起。其中,2018年發生3起;2017年發生3起;2016年發生5起;2015年發生1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