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標準者得天下?乳業龍頭雖領跑行業,仍不斷和自己較勁

得標準者得天下?乳業龍頭雖領跑行業,仍不斷和自己較勁

得標準者得天下。

在近代商業競爭史中,這句“名言警句”廣為流傳。確實,標準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遠到DVD標準、IBM與Apple的微機架構、微機操作系統,近到還在籌謀中的華為高通的5G標準之爭;大到鐵路標準、電力傳輸標準、中美WAPI標準之爭,小到廣州涼茶標準、奶製品標準,這些領域都曾發生或正處於激烈的標準競爭狀態中。

市場競爭的低級形態表現為產品和服務上的競爭,中級形態為品牌上的競爭,而高級形態則表現為標準競爭。甚至有人將標準之爭的戰略地位總結為: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三流的企業做產品。

雖是“細微小處”的乳業,因事關民生健康,佔據和吸引著各行各業的關注。那乳業的標準是如何一步步“進化”?又是誰在推動這些標準的不斷提升呢?

乳業標準40年“沉浮錄”

標準的競爭往往是動態的——隨著行業發展、消費水平、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等要素的改變,標準也並非一成不變。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在其著名的演講詞“生產的制度結構”中向新古典經濟學發出這樣的質疑 ,為什麼以往的經濟學僅僅關注要素採購 、產品銷售這兩個環節中市場的問題 ,而對中間環節——將要素變為產品的生產製度的問題卻視而不見。

這裡科斯提到的重要又視而不見的問題,便是標準問題。

得標準者得天下?乳業龍頭雖領跑行業,仍不斷和自己較勁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末,中國規模以上乳製品加工企業(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上)627家,比2008年減少100餘家,銷售額排名前15位的乳製品加工企業銷售額為1,794億元,約佔全國銷售總額的53.9%。

得標準者得天下?乳業龍頭雖領跑行業,仍不斷和自己較勁

還有數據顯示,2012-2017年中國乳製品消費量不斷增長,2016年消費總量共計3204.7萬噸,初步估算2017年乳製品消費量為3259.33萬噸。預計2018年我國乳製品產量將達到3077.9萬噸,未來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5.65%。

我國乳製品行業發展的良好態勢,顯而易見。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在一次採訪中,將中國乳制行業在改革開放40年內呈現出的亮點,總結為以下四點:

1.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不斷升級;

2.常溫液態奶的普及;

3.發酵乳是中國乳製品最成功的產品;

4.乳機加工製造水平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

同時,以1978年為啟點,將國內乳制行業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1978年至1999年的快速增長期,2000年至2008年的穩定發展期,以及2008年至今的新時期。

2008年年底,新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的恪訂工作便已啟動。國務院頒佈的《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和發改委等部門發佈的《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均要求要完善乳品安全國家標準。

耗時1年多,整合現行乳品標準。

2009年,工信部與發改委就制定了《乳製品工業產業政策》,鼓勵國內乳品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兼併收購、強強聯合等方式,整合加工資源,提升產業水平。

2010年2月,第一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審議通過了66項乳品安全國家標準,並於2010年3月26日由衛生部批准公佈。

國際標準化組織前任主席、中國檢驗檢測創新聯合體主席張曉剛說,近年來,標準成為國際市場競爭制高點,標準影響了80%的全球貿易,具體到乳品行業,世界各國通過在乳業方面制定較高的質量標準,在一定程度上築起本國乳品的安全防線,保護消費者的健康,並維護本國乳品產業的發展。

確實,標準化水平的高低除了反映了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乃至綜合實力外,更重要的是乳業標準直接關係著消費者的健康。

乳製品標準進化史:龍頭企業伊利們的神助攻

宋昆岡在近期一次消費標準化論壇中表示:“當前乳製品行業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這三大標準,但是由於標準制定程序等原因,國家標準存在時間滯後等缺憾和不足。希望將來能形成以國家標準為支撐、行業標準為輔助的體系。

目前,行業標準的制定模式主要有三種:市場模式、政府模式和中間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以行業龍頭企業其主導的市場模式,政府相關部門主導的政府模式以及類似於“卡塔爾”行業聯盟形式的中間模式。

得標準者得天下?乳業龍頭雖領跑行業,仍不斷和自己較勁

8月13日,國家標準委公佈了第一批國家級消費品標準化試點項目名單,格力、海爾、伊利等29家企事業單位入選。其中,伊利成為乳製品行業唯一一家入選企業。而這項試點,便是在落實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規劃(2016-2020年)》。

伊利能入選該名單,成為乳製品行業唯一一家入選企業,源於它對乳製品標準的執著。

據瞭解,目前,伊利主導或參與的國家相關標準、法規制修訂近百項。主導參與制修訂了《乾酪》《乳粉》《奶油》《含乳飲料》等4項國家標準;參與清理和制修訂了《生乳》《巴氏殺菌乳》《嬰幼兒配方食品》等66項乳製品安全國家標準;參與制修訂了《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籤通則》《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及問答的工作。

另外,還向CAC中國委員會提供了3項國際標準《CODEX STANDARD FOR FOLLOW-UP FORMULA較大嬰幼兒配方食品標準》,Codex CL 2015/34-MMP《再製乾酪標準》以及CODEX STAN 192-2016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等的修訂意見。

打鐵還需自身硬。

能參與制定這些國家級的行業標準,除了伊利的行業地位外,更主要的是伊利自身在標準這塊的工作足夠到位。

1.兩化建設:制度化與信息化

制度化是標準得以實行的前提。

在制度建設方面,伊利詳細制定了《質量管理大綱》,大綱中明確了質量管理目標、各層級及業務模塊的管理職責,強化了問責和追究機制,加強了各層級人員質量管理風險防範意識,建立HACCP計劃,逐項識別風險,真正做到從源頭到終端每一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質量控制關鍵點進行嚴格的分析和管控。

除了在制度方面詳細制定了《質量管理大綱》外,更是落地了不少相關的,如標準化信息服務平臺具體的保障措施。

伊利在內部建立了標準化信息數據庫查詢平臺,通過查詢、檢索伊利集團標準化信息平臺,集團所有用戶均能快速瞭解來自社會新聞、政府聲音、媒體評論、領袖意見、最新法規標準等。

2.兩條輔助參考線完善:“企標線”和“內標線”

在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基礎上,伊利新增了兩條控制線即“企標線”和“內標線”。而這兩條線,便是食品安全風險快速預警機制的警戒線。

據伊利相關人員介紹,“企標線”是嚴於國標的控制線,當產品不符合企標線時按不合格品處置;“內標線”是嚴於企標的控制線,全國任何一個生產基地出現異常情況時電子信息系統都會亮起紅燈,伊利內部便第一時間就可以獲得預警信息,協助監督徹查原因並消除隱患。

3.一條鏈保障:可溯源體系鏈

養殖場、奶農、牧場、原奶運輸、加工企業等主體串聯出了乳製品行業生產鏈條。到消費者手上,這杯奶的質量究竟如何,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

這也是為何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溯源體系被不斷提及的原因。當然,奶製品行業也不例外,如伊利在業內便率先建立完善的產品追溯程序。奶源基地從奶牛出生即為其建立養殖檔案,原奶運輸過程實現全程可視化GPS跟蹤,原奶入廠後採用條碼掃描,隨機編號檢測。

除此,在產品銷售環節,伊利的“產品專屬追溯碼體系”和“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平臺”在行業內也是首屈一指。據瞭解,該平臺與國家平臺進行對接,消費者可以隨時登陸平臺查看伊利嬰幼兒奶粉的生產和質檢信息。

得標準者也許未必得天下,但一定能成為破除各種技術貿易壁壘的利器。

標準競爭並不是單純的市場競爭,而是一項綜合了技術、市場、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複雜競爭過程,競爭的複雜性決定了參與競爭的企業或者企業聯盟必須從戰略角度來考慮這一問題。

拿乳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伊利來說,究竟是本身具備的、正在落地實施的高標準,促使帶動了它在行業內標準之爭中的成功?還是源於標準之爭的成功後,獲得了行業標準的制定權和話語權,推動了標準進一步的提高?

或許某些情況下,所謂的標準之爭可能只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較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