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抗日戰爭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和他們對拼刺刀,難道是沒有子彈嗎?還有什麼目的?

籃球先動的手


並不是絕對說一方拼刺刀,另一方就也要跟著對拼刺刀。白刃戰的形成,主要是由戰場的具體情況變化來決定的。一般拼刺刀戰法在彈盡糧絕或者武器裝備落後的軍隊中較為容易出現,畢竟士兵們在殺傷敵人的同時也想保全自己,能用槍炮解決的戰鬥誰也不會傻到一上場就拼刺刀。



落後的武器裝備,使得抗戰軍民選擇白刃戰來抵消日軍的武器優勢

抗戰初期,除了國民政府中央軍教導總隊、德械師的裝備能與日軍正面較量外,其餘的雜牌部隊、軍閥武裝等均與日軍武器差距明顯。八路軍、新四軍的裝備就更加捉襟見肘了,槍械落伍不說,子彈也是時常短缺,自制的手榴彈據說也只能炸開兩半。

在此情況下,抗戰軍隊往往會選擇一個波次猛烈伏擊,然後衝鋒與日寇刺刀白刃搏殺,讓敵人的飛機、步兵炮、三八大蓋發揮不出遠距離殺傷的優勢。面對鬼子的圍剿,八路軍也會故意放一部分敵人進村,以此讓對手擔心誤傷自己人,從而不敢炮擊。


抗日戰場上中、日軍隊拼刺刀白刃戰的優劣對比

全面抗戰初期,日本投放到中國戰場的多是一些經過常年軍事訓練的精銳老兵。不僅體格健壯,射擊、白刃搏殺技藝純熟,而且思想上武士道精神根深蒂固,敢戰不怕死的作戰精神的確不容小覷。

日軍的三八大蓋子彈穿透力強,往往能夠射穿一個人體還能打到第二個人,為防止刺刀格鬥過程中走火誤傷友軍,鬼子一般都會在拼刺前先退掉子彈。中國軍隊在實戰中也總結出了一些竅門,比如槍裡留一發子彈,短兵相接前一刻朝著鬼子腿上來一槍,先報廢掉一個敵人。


太平洋戰場,日軍連連吃虧的近身肉搏戰術

相比於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日軍不僅武器裝備落後於對手,而且作戰思想也停留在陳舊的白刃拼殺模式。這主要是由日本資源匱乏、工業生產能力有限的因素決定,炮火無限量打擊推進的戰法讓其國力承受不起,因此在建軍思想上強調單兵作戰和精準射擊能力的提升。

而裝備有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美軍,和人手一把波波莎PPSh41衝鋒槍的蘇軍,很少會給日軍近身搏殺的機會。日軍看似唬人的萬歲衝鋒戰術,在美軍機槍的收割下總是呈現一片屍橫遍野的慘狀。

日軍也認識到了衝鋒戰術的落伍,轉而依靠暗堡、坑道等掩體設施殺傷美軍,在硫磺島、沖繩島上均能給予美軍極大的殺傷。可見,在武器差距明顯的情況下,利用地形、採用合適的戰術也能夠抵消一部分敵人的裝備優勢。


竹山清溪澗


題主問抗日戰爭中,為何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和他們拼刺刀,巴山夜雨涮鍋為您做如下回答:(1)響應拼刺刀的,一定是認為這樣對自己比較有利,或者沒有太不利(2)這種刺刀禮儀也並不是總被遵循。


先說說大規模拼刺刀發生的幾種情況。

情況之一,是進攻的一方已經衝到了陣前,雙方距離極為接近。這時候,由於中日雙方都缺少強大的近距離火力,槍彈又容易在混戰中誤傷友軍,這時候上刺刀與敵人肉搏成為了相對最有利的一種戰法。當然,這種刺刀會戰的發起有不同的情況。有時候是進攻方直接端著刺刀衝進防守方針線,有時候是防守方面臨敵人衝入陣地,以刺刀發起逆襲。不管哪一種,對方基本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應戰。

情況之二,是雙方膠著戰鬥中,其中一方因為彈藥不繼,或者處於絕對劣勢,被迫以刺刀發起困獸之鬥。畢竟刺刀不消耗彈藥,而且也能最大限度拉低雙方兵器上的差距。不過,這種情況下,中國軍人主動發起的刺刀搏鬥,比較容易得到日寇的響應。因為日寇有所謂武士道精神,對刺刀很狂熱,且自恃刺刀技術好,認為用刺刀擊敗中國軍隊更顯得皇軍威武。相對而言,中國軍隊沒有那麼教條,在能用火力解決的情況下不會去和鬼子拼刺刀。電影《臺兒莊會戰》中最後十幾個鬼子退到膏藥旗下,企圖發起刺刀玩命,直接被一梭子掃翻了。

情況之三,是雙方在遭遇戰中忽然相逢,形成混戰。這時候火力難以發揮,就只能靠刺刀見真章了。

除了上面三種情況外,有時候在雙方火力都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一方發起刺刀挑戰,另一方迎接挑戰,都試圖以刺刀戰勝敵人的默契。這種情況往往是雙方都士氣高昂,要用刺刀見紅的精神壓倒敵人。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攻打日本據點時,出現過我軍一個排與敵軍一個不滿編的小隊進行刺刀決鬥,最後雙方几乎同歸於盡的慘烈戰鬥。


巴山夜雨涮鍋


其實到了拼刺刀白刃戰這一步時,多數情況下是我軍彈盡糧絕,而日軍由於戰略物資充足,後勤補給能力強,他們的槍中還是有富裕的子彈的,但日軍聽到我軍的衝鋒號響起,知道馬上就要進行白刃戰了,這時候日軍不會往槍裡裝子彈,而是退掉膛中剩餘的子彈,開始了“爺們兒”式的廝殺。

很多人在看那些抗日神劇中也會經常看到白刃戰的畫面,而在日本陸軍操典中,確實有白刃戰之前退掉子彈的條令,但是不要以為日軍真的“很有風度”與我軍官兵展開激烈拼殺,更不要以為他們崇拜武士道精神,恰恰相反,這是他們更加卑劣行徑的體現。

雖然身材短小,但戰鬥力不容小覷,白刃戰是對自身軍隊素質過硬的自信

在抗戰時期,日軍投入中國作戰的部隊大部分都是精銳的常勝師團,其單兵的素質非常高,很多士兵都是從小就接受訓練,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訓練就是拼刺訓練。

國軍中有很多軍政要員在日本軍校接受過教育,比如蔣介石、閻錫山等,但日軍重視的拼刺訓練並未對國軍部隊產生什麼影響,而黃埔軍校在成立之初,只將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的忠誠意識,在培養軍官戰術素養方面似乎還不如北洋系的保定軍官學校,並且蘇聯的蘇式拼刺術對黃埔軍校的教育影響也是極為有限的。

直到中德軍事合作以後,國軍部隊受到德國軍事思想的影響,更加重視步兵的射擊速度以及火力持續性的訓練,只有在巷戰或者戰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才會進行白刃戰。

但這時候的白刃戰只是匕首或者工兵鏟等裝備,而當時國軍的裝備、彈藥供應、射擊技術遠落後於德軍,照搬德軍操典而忽視白刃戰的訓練,在後來的抗戰前期吃了大虧。因此,抗戰初期日軍在面對國軍白刃戰時是有心理上的優勢的。

而對於紅軍來說,白刃戰雖然常用,但卻是出於無奈,主要是因為工農紅軍早期的裝備極其落後,只能依靠冷兵器來解決問題。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初期,甚至出現了梭鏢營,當時有一個獨立營約500多人,步槍卻只有60支,梭鏢紅纓槍倒是有400多支。

即便紅軍的槍械裝備比例提升以後,由於刺刀嚴重供給不足,當時的很多戰士仍然攜帶笨重的大刀或者長矛進行白刃戰。

由此可見,當時的抗戰軍隊由於在訓練方面不重視或者裝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與日軍進行白刃戰,心理上就有些怵,而日軍很早就重視刺刀訓練,完全是有預謀的。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近距離格鬥,混亂之下容易誤傷

如果真沒有子彈,那肯定無疑會進行白刃戰了,然而打仗的那麼多士兵,怎麼會那麼巧都沒有子彈。事實上,不到萬不得已日軍也不會進行白刃戰的,畢竟贏得勝利才是最重要的。

當抗戰士兵冒著彈雨衝到日軍眼前,日軍就必須進行近距離格鬥了,而出於大量統計數據之後才作出的決定。當時日軍使用的是三八大蓋,只能存五發子彈,裝填子彈根本來不及,只能匆忙應戰。

而日軍對於拼刺刀有標準的套路,在拼刺刀時的準備姿勢是一隻手托住槍托,另一隻手握住前護木,在胸前斜向上保護要害,隨時能夠刺殺或者格擋,但日軍使用的步槍有個缺點,手指為了全力握槍就必須扣在扳機處,只要雙方槍支磕碰一下就容易走火,並且子彈近距離穿透力極強,很容易擊穿敵人的同時又擊中友軍。

因此,在抗戰過程中,只要一方拼刺刀,另一方在來不及換填子彈的情況下也會進行白刃戰,當然槍裡有子彈還是會開槍的,直到子彈打光了才衝上去近距離格鬥,真到了近距離廝殺格鬥了,反而不會開槍了,主要擔心近距離開槍會誤傷友軍,也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紳士風度”、武士道精神。


小小嬴政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亮劍》!

《亮劍》裡有一集是李雲龍帶領八路軍跟鬼子拼刺刀,原因是小鬼子被包圍了,就退了子彈要拼刀,李雲龍不也沒含糊嗎,大刀在手一砍一流衚衕啊,喊殺聲讓人熱血沸騰,呵呵,結果最有意思的一幕發生了,趙政委趕來了,拿著衝鋒槍上來就突突,他一突突,李雲龍就洩氣了,看了一眼趙政委,趙政委來了一句,趕緊消滅殘兵、打掃戰場,咱們得保存實力……

哈哈!看到那個地方我都樂了,趙政委真是書生抗日,講究的是效率;而李雲龍則不同,他不僅要消滅敵人,而且要“出氣”的同時還得讓小鬼子心服口服外帶佩服,倆人的民族仇恨都很濃,但風格完全不同!

拼刺刀其實並不多見,打仗都是遠距離的協同作戰,只要雙方其中之一已經明顯出現頹勢,那基本就交替撤退了,如果真拼刺刀了,那一定是一方已經明顯輸了(可能是彈藥沒了或者無退路了),但是不想投降,決定戰死沙場了,那人家要一個體面的有自尊的死法,你能不答應嗎?這時候不應戰,太丟份兒!《亮劍》裡趙政委那個確實挺逗……😂


我是BLAH,如果跟小日本鬼子拼刺刀,我敢應戰!


BLAH


春秋時候的“禮儀之戰”,不僅不能偷襲,對方逃跑到了50步,還不能再去追擊。二戰是滅國之戰,陰謀詐術很多。在中國戰場上,拼刺刀的情況也有很多,多數情況下,是中國一方沒有子彈了,被迫衝鋒與日軍進行的白刃貼身戰。

日本是二戰中各個主要工業國力實力最弱的一個,他的同盟國德國,不論在經濟總量還是在煤、鐵等主要經濟指標上都遠遠超過日本,更不用說日本的武器質量低劣,92式重機槍經常卡殼。即使日本如此不濟,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難以想象,中國軍隊面對在日本軍隊這樣的二流軍隊時,常常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從清朝末年一直到抗戰,戰爭在中國的土地基本上就沒有停下來過,一直在打仗。清王朝賠出去十幾億兩銀子,搜刮甚烈,窮中華國力建起來的一點工業基礎,在清朝滅亡後的30年間,也被摧殘光了。直到武漢抗戰時,士兵手中拿著的武器還是清朝時期仿造克虜伯兵工廠“漢陽造”。至於飛機、坦克、艦船等需要國家工業實力和財力才能置辦的武器裝備,中國軍隊則是想都不敢想。即使是普通的槍支彈藥也做不到應有盡有,打仗都得算著打,陣地打5發,衝鋒3發,打完了子彈,就只有拼刺刀一條路了——不然怎麼打?

這是當時中國國力貧弱的現實——一顆子彈,在工業落後的中國要價值5枚雞蛋。訓練一個機槍手,訓練彈都要5000發。中國士兵打仗,是在用命來換鋼鐵。

因此,在抗戰時,正面戰場上,中國和日本軍方都是按照8:1的比例來測算中日軍隊的戰鬥力的。因此經常一個聯隊3000人的日本軍隊,都敢正面與中國軍隊一個軍16000人正面硬剛。這種情況下,如果能逼迫日本人與中國軍隊拼刺刀,實際上還是相當有利的,起碼不會有士兵還沒有見到日本人,就被炸彈給炸死。

(石牌保衛戰)

二戰最大的白刃戰,就發生在中國的三峽石牌。那個午後,整整三個小時,陣地上沒有一聲槍響,不是在睡午覺,而是雙方几萬把刺刀在明亮的陽光下閃耀著白光。最終,中國士兵白刃戰犧牲了15000人,守住了石牌要塞,堵住了日本陸軍西進的通道。

日本陸軍在戰爭相持階段決勝法寶就是端起刺刀來拼殺,被武士道精神和精良的訓練武裝的日本士兵,熱衷於拼刺刀。他們認為比起熱武器的遠距離射殺,拼刺刀體現出來的是震懾力和頑強的意志力。

日本士兵也不傻,如果能用火炮解決的戰鬥,他們也不會無端去拼刺刀,更多時候日本士兵是被中國士兵不要命的打法給逼迫成白刃戰的。日本士兵裝備的三八式步槍,子彈孔徑小,穿透力強,在近戰時容易射傷同伴。而且,這種步槍裝填速度很慢,彈容量只有5發,一旦打完了,重新裝彈,步兵一個衝鋒就來到了跟前。這個時候,日本士兵就只能被逼著拼刺刀了。到了戰爭後期,日本士兵在狂熱的武士道精神下,發起的玉碎衝鋒,端著刺刀主動拼刺是另外一種情況。

可是即使是拼刺刀,中國農家的孩子普遍營養不良,很多十六七歲的士兵,還沒有槍身高,因此一對一的拼刺刀也往往拼不過日本士兵。

所以,8:1的戰損比例,經常出現在各個戰場上的戰報裡。我們經常提到的“天爐戰法”中,薛嶽以14萬國軍士兵,對陣5萬因輕裝前進沒有了坦克和重炮支援的日本,最終也沒有完成全殲的戰役目標,只是在自己付出了重大的傷亡後,重創日軍。

到了抗戰後期,國軍士兵開始裝備了美援武器,拼刺刀的情形就少見了。

(被擊斃的日本士兵)


日本人的戰術發展路徑受制於資源小國的現實情況,所以他們講究精確射擊,講究用最少的鋼鐵來完成戰鬥。日本人認為衝鋒槍都是浪費資源的武器,一直不願意裝備部隊。至於他們的坦克,據說重機槍都可以擊穿的薄皮坦克,是用鉚釘聯結的,也就是欺負中國人手中沒有重武器。節約的意識進入了日本人的骨髓,以至於日本士兵在1935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被德軍的軍事觀察員評價為還處在一戰中的愚蠢的戰術裡。

與日本士兵對壘的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士兵,在遠距離互相射擊,耗光了日本士兵的彈藥儲備後,日本士兵也會發動決死衝鋒,希望拼刺刀。然而工業體系健全的歐美國家,回應的是鋪天蓋地的鋼鐵和火藥。


工業實力的薄弱,讓中國在二戰時候承受了大量的傷亡。人民戰爭雖然讓侵略者最終慘敗,但是人民也付出了3500萬人的傷亡的代價。

如今的中國,工業體系健全,戰爭潛力比起二戰時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中國如今在國際政治中長袖善舞最大的底氣所在。


而知而行


原因其實很簡單,在一方先鋒已經衝擊到距離對方防線50米及以內時,進攻一方必然會選擇衝上去白刃戰,以求同守軍糾纏在一起,使防守方因害怕誤射友軍而不敢射擊,這時的守軍也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全軍上刺刀利用進攻方尚未站住跟腳以數量上的優勢迅速將其壓下去。


同樣對於進攻一方也是,在其前鋒部隊已經同守軍展開白刃戰後,己方的遠程火力也必然暫停射擊,此時進攻的後續部隊也要利用防守方火力停頓之際,加速衝擊,加入白刃戰。這是最有效也是最快速的方法。

白刃戰其實拼的就是一開始的士氣和人數優勢,誰先最快的佔據數量優勢,最小壓住對方的士氣,誰就能取得勝利。只有前面的士兵頂不住壓力選擇逃跑,後面的士兵也基本被撤下來的士兵一併卷著撤退了。


再說白刃戰的戰場可不是像電視劇那樣的大平原或者都在陣地外,許多的白刃戰都是在戰壕裡進行的,這時候雙方還未加入白刃戰的士兵根本無法用步槍進行射擊,即使在外邊格鬥也都是敵我交織,所以他們就算有子彈也會選擇退掉,快速衝上去加入白刃戰。

其實誰也不願意白刃戰,任何一方擁有衝鋒槍、半自動步槍等速射武器後,都會優先使用武器進行射擊。畢竟這種白刃戰即使取得勝利也是慘勝!


小小狼王


其實這個一般都是在電視劇中的場景,根據很多抗日老兵的回憶,還有現代的研究當時日本人還拼刺刀其實沒有那麼真,而且並不是說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拼刺刀的。

首先,日本人並不喜歡拼刺刀,這個是給人很多誤解的,日本人也是很怕死的,並不是什麼武士刀精神,這個把日本人說的太勇猛了,可以看到在歐洲戰場的這些國家,在二戰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靠坦克掩護,然後進行中距離的射殺,歐洲步槍基本上都在400米以內的,但是日本的三八大蓋基本上在800米還能有效的命中目標,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日本人是怕死的,他們也是不願意拼刺刀的。當然日本拼刺刀的場景也只有在中國的戰場才可以看見,因為中國太窮了,當時一把槍都很難造出來,中國的軍隊也沒有經過什麼正規的訓練,不管是國軍還是八路軍很多都是今天新來的兵,可能過兩天就上戰場了,這些人在戰場上就是炮灰,不管日本人是用槍還是用刀,那這些人都是必死的。日本本來資源匱乏,所以再這樣的條件下,日本人也就接受拼刺刀了。當然在太平洋戰場,以及後來的蘇聯出兵之後,就沒有機會給日本人拼刺刀了,美蘇這些大國,大炮,飛機,機槍,衝鋒槍,手槍,各種招呼,通常日本鬼子還沒近身就被幹沒了。

其實在電視中經常可以看到,日本人拼刺刀的時候都是把子彈退去了的,這個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其實電視中也說過的,那就是怕誤傷自己人,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本來資源少,人也少,加上一開始日本的戰士素質是非常高的,如果誤傷一個自己的士兵是非常不划算的,培養一個出色的戰士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更為關鍵的是這個時候的中國士兵都是一些沒有經過訓練的,那麼自然把子彈退去了不管是減少誤傷自己人的可能性,也不會影響到自己的作戰能力,還是一句話中國士兵的單兵素質太低了,所以退去單夾是有利的。

還有就是前面說的日本的兵員稀少,一旦經過專門訓練的士兵拼死,補充的兵員訓練時間短,戰鬥力差,到1939年時,只要一拼刺刀,日本必敗,部隊連個種都沒有。1940年,日本陸軍部不得不下令禁止拼刺刀,可以後撤。因此,1940年以後,再也看不到中日兩方在戰場上拼刺刀的場面。


小伍講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雙方拼刺,基本是距離在25米之內。

在稍遠的距離,只要能夠不肉搏,一般就會使用步槍、機槍、手榴彈甚至衝鋒槍對射。日軍沒有衝鋒槍,但我軍還是有少量的。

為什麼大家看電影,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拼,主要是不這樣不行。

拼刺距離在25米之內,按照人類奔跑速度,10幾秒內兩軍就會交手。

肉搏和其他作戰不同,雙方是一場大混戰,拼刺的兩人不斷變換位置。

這種情況下,是根本不可能開槍的。

二戰中的步槍穿透力驚人,近距離一槍最少打穿2個人。如果你拼刺時候開槍,可能誤傷的自己人比敵人還多。

那麼有人說了,為什麼對方衝過來拼刺,我要也做拼刺準備?為什麼我不能繼續開槍呢?

這是因為拼刺是要準備的,至少要統一上刺刀,做好拼刺的準備。

如果你不準備反而胡亂開槍,對方衝入你的對列拼刺,你連準備都沒準備好,等於光捱打不能還手了。

只要打肉搏戰,就說明戰鬥到了極其關鍵的時候,勝負就在這一刻了。你光捱打還不如直接投降了。


薩沙


侵華日軍的回憶錄中記載了一段話,我覺得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上面記載八路軍作戰時不到150米距離之內,八路軍無論如何都不會開槍,而開槍之後,八路軍便已經衝鋒過來。這麼斷的時間內很難做出快速反應,只要反應稍微慢一點,那麼就有可能被刺殺。所以這個時候拼刺刀比射擊要實用的多,因為射擊運動中的目標難度太大,尤其是用當時的步槍。



並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步槍的穿透力十分大,在這種短距離裡開槍,子彈很容易傷到自己人,所以拼刺刀過程中,能少開槍就少開槍。但是如果你有手槍的話問題就解決了,這也是日軍不敢同美軍拼刺刀的原因,日軍跑過去,美軍人手一把手槍,一槍一個還不會傷到自己人。而經過幾次之後,日軍也就不敢同美軍玩白刃戰了,因為美軍子彈是管夠的。


而在中國戰場上白刃戰是經常發生的,原因也就是子彈不夠,李雲龍所說的五發子彈敢打縣城其實也是真實存在的。當時三槍出去沒有見肉,那是要被批評的,畢竟當時武器裝備主要靠繳獲,敵人又對解放區採取了嚴密的封鎖。好多戰士都沒有發到槍,戰前他們在紅纓槍上寫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纓槍換三八大蓋”。

到了1944年之後,國內抗戰局面開始逐漸好轉,此時國軍不少部隊開始陸陸續續裝備美械,拼刺刀已經是日軍的困獸之鬥了。這個時候拼刺刀一般是日軍走到了末路,在一片萬歲聲中發動衝鋒。在緬甸戰場上,中國駐印軍曾經包圍過日軍一個師團,但是卻不主動進攻,等到餓的不行的日軍來突圍,然後在強大火力之下把突圍部隊給打回去,在這種恐懼中,日軍嚐到了戰爭的苦果。


小司馬遷論史


  1. 日軍為什麼拼刺刀前要退子彈

  2.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為什麼也要對拼刺刀,能不能開槍而不拼刺刀
  3. 有沒有情況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拼刺刀的來源

說到日軍拼刺技術的淵源,儘管有中古時期開始發展的被稱為“劍道”的獨具特色的器械搏擊術,但它與刺槍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戰國時期“足輕”們所使用的竹槍是被武士階級所不齒的,因此槍術的發展也無從談起。

竹槍

實際上,對於日本而言,大規模的刺刀技戰術訓練仍然始於19世紀末期。在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陸軍中,受法國陸軍重視白刃戰傳統的影響(1873年頒佈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就是譯自法文),刺刀訓練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特別是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期間,精於近戰格鬥、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的西鄉軍在白刃戰中曾給予政府軍以重大殺傷,戰後,日本陸軍開始進一步加強對普通士兵的白刃戰訓練,同時,針對日軍士兵特點的“銃剣術”技戰術動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04年在上海,日本軍事劍術隊與英國皇家海軍刺槍團的對抗性表演中,日本方面經過精心設計的無懈可擊的單兵刺槍術曾給予在場的各國觀察員以深刻的印象。

與西方列強相比,日軍將所謂的“精神力”和意志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強調進攻精神,把精神力作為戰鬥力的主體;認為以刺刀突擊才能取得最後的決勝,因此“以肉搏戰制勝”的觀點在當時的日軍高層中大行其道。這固然是因為日本與當時的西方列強相比,工業和經濟實力仍然相對落後; 但軍部高層對陸軍火力的進步對作戰的影響沒有足夠的認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1905年日俄戰爭的慘勝,使日軍片面的依靠所謂的“白兵突擊”,對於速射火力可以改變戰場形態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日俄戰爭

此外,一戰中歐洲戰場殘酷的塹壕攻防戰,對於日軍來說並沒有直觀的認識;歐洲人眼中的“大戰”,對於日本人來說只不過是在亞太地區幾場“輕鬆的勝利”而已。因此在昭和7年(1932年)的步兵操典中,仍然強調“充溢的攻擊精神可以凌駕與物質的威力之上”。

對於中國國民黨軍隊來說,國民黨高層軍政人員的日本軍校教育的背景,似乎並未對部隊拼刺訓練產生什麼積極的影響。而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德軍事合作中,國民黨軍隊特別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受德國軍事思想的影響頗深。由於德國陸軍在傳統上更重視步兵射擊的速度及戰場上持續性的火力,只有在巷戰或者塹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德軍步兵才使用手榴彈、匕首和工兵鏟等裝備進行白刃戰。這一點並不符合當時中國軍隊和以日本為假想敵作戰的實際情況。

國民黨王牌特種部隊:委員長特別衛隊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日軍比當時的中國軍隊更加重視拼刺刀。在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隊打仗,日軍很愛拼刺刀。更讓人不解的是,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時候,要先把子彈退掉然後拼刺刀,而且這竟然是日本陸軍步兵操典的規定。可以看出日軍拼刺刀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缺乏子彈,那是為什麼呢?

日軍為什麼拼刺刀前要退子彈

日軍為什麼要在拼刺刀的時候退出子彈呢,難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實不是,完全是為了戰術上的考慮。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是相吻合的。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

它的特點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三八步槍的缺點是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誤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因此日軍做這種規定,一方面為了加強其傳統“武士道”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實際情況的需要。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為什麼也要對拼刺刀,能不能開槍而不拼刺刀

對於日軍來說,在拼刺刀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擺出這個姿勢後,步槍的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鬥起來射擊的機會就少了很多,而且如果作射擊準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

  1. 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

  2. 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

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因此,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進而進行射擊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所以對於日軍來說,拼刺刀時是不太可能開槍的。

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在抗日戰爭早期,中國軍人在和日本拼刺刀的時候是落下風的。當時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槍長加上刺刀,全長接近1.7米,比一個人還要高;

可以看到三八式步槍比日軍還高點

反觀中國的中正式步槍,槍長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長。“一寸長、一寸強”,日本步槍和刺刀長出的這10釐米,在白刃戰中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日本刺刀的質量非常好,同時日本訓練水平也較高,所以抗戰初期中國軍人在與日本拼刺刀時非常吃虧。據說,8箇中國士兵才能對付一個日本鬼子。可能有朋友會說:“那不拼刺刀開槍就好了。”其實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曾經和日本鬼子拼過刺刀,可以說拼刺刀也是那個年代比較普遍的。那是不是我們真的在拼刺刀時候不開槍呢?

後來,中國人總結出了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訣竅,就是用我們的大刀對付日本的刺刀,需要說明的是,不是純以大刀做武器,還必須配備駁殼槍: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開日本鬼子的第一次突刺,然後,或者用大刀近戰中更靈活,劈、砍、刺;或者來乾脆的,右手用駁殼槍,一槍把日本鬼子的腦袋打開了花。

如果只有大刀和鬼子硬拼,就有點難受了,刀法嫻熟,膽子大的,可以佔有優勢,刀法不行的,很可能和敵人同歸於盡。當被鬼子一刀刺中時,可以抓住其槍身不讓其抽槍後撤,然後咬牙上步、拼命一刀!

西北軍“手槍連”的基本裝束

因此,對付小日本的拼刺刀,駁殼槍配大刀,是最好的武器,而且,駁殼槍有20發的彈夾,可以連射,幾十人同時以駁殼槍掃射,密集的火力足以擊潰幾倍於自己的對手。

最有名的是長城喜峰口戰鬥中,二十九軍在趙登禹將軍指揮下,殲敵5000餘人,其中大刀隊殺敵數百人。

有沒有情況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有的,美軍就是一個。美軍學習了中國的大刀加駁殼槍的經驗。認為白刃戰中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手槍對抗日軍的刺刀。美國就給士兵們裝備了11.43MM的柯爾特M1911手槍。同時配有鈍頭彈,這種槍的子彈力量非常大,足以一槍把衝上來的鬼子爆頭,跟現在打遊戲一樣痛快過癮。最有名的戰鬥就是在瓜達卡納爾島的叢林裡,當時,美國的約翰·巴錫龍軍士用一支M1911手槍和兩挺機槍交替射擊,獨自一人阻止了日軍一個連的自殺式衝鋒,直到破曉增援來到他的陣地時,發現周圍趴著有近一百具日軍屍體。

約翰·巴錫龍軍士

結論

現在看來,日本鬼子當時使用刺刀肉搏,有點落後了。儘管戰爭初期,依靠單發步槍和拼刺刀,日軍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可是,到了戰爭後期,尤其是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交鋒之後,吃夠了苦頭(經驗主義害死人)。因此,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完全沒必要理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才是取勝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