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大環刀,永訣說書人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9月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逝,享年84歲。

1934年,單田芳出生於營口市一個曲藝世家。外祖父王福義是最早闖關東的竹板書老藝人,母親王香桂是西河大鼓演員,父親單永魁是弦師。“自家三親六故,不是說書的,就是唱西河大鼓的”。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童年單田芳

少年單田芳卻無意承襲祖業,覺得吃“張口飯”在臺上搖頭晃腦,讓人家品頭論足,很煩。他立意改換門庭,工科和醫學都是他的目標。

但原本殷實的單家,卻因一位陌生的來客和時代驟風而迅速破碎。1950年春,因單家來了一位“朋友的朋友”,請託了一點瑣事,單田芳父親被以“幫助反革命罪犯”名義判刑六年。隨後,單母與單父離婚,留下子女,改嫁他人。

18歲那年,儘管單田芳如願考上東北工學院,卻因病輟學。同時家遭變故後日益貧困,他不得不最終選擇退學。

人生最艱難的十字路口,一位年輕女性走進了單田芳的生活。以師門論,她叫單田芳的母親“師姑”。她傾慕識文斷字的讀書人,不僅擔負起單家的生活重擔,還順勢接近了單田芳。19歲那年,單田芳與比自己大8歲的王全桂正式結婚。儘管此後單田芳毫不隱晦的坦陳,這段感情有報恩性質。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直到結婚時,單田芳仍賦閒在家,全靠王全桂演出養家。急於賺錢養家的單田芳在1954年迴歸家族行當,拜在李慶海門下學說評書。1955年,單田芳進入鞍山曲藝團。其間單田芳在遼寧大學歷史系(函授)學習,1956年成為遼寧省唯一具有大學文憑的評書藝人。

1956年正月,單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內茶社登臺,說的是他早已爛熟於心的《大明英烈》,掙了四塊二毛錢。

生書熟戲,講的是聽評書忌聽熟段子,像看美劇那樣有懸念、追著聽才有意思。

單田芳說評書,新書不斷、著作等好幾個身。上到三皇五帝,下到計劃生育,他都能說。大家都在說三國、隋唐,他注意開拓了武俠短打的《三俠五義》;1962年以後,又緊跟形勢說起了《林海雪原》、《新兒女英雄傳》等時興小說;晚年的歷史評書更是連二戰也照說不誤。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雖然一生跌宕,但單田芳絕非通常想象中那種補丁摞補丁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勁頭,而是相當講究生活方式的。身為世家子弟,自己又是當紅演員,除了特殊歷史時期,單田芳很少缺錢。建國之初,單田芳每月就可得一千多塊演出酬勞。而按高曉松的回憶,彼時即便大學教授,也就百元工資。

“窮玩車,富玩表”,單田芳就愛玩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口到國內的勞力士,每塊超過400元,歐米茄也要300多。但單田芳有十幾塊名錶,“誰讓我喜歡呢?掙錢來就買點兒心愛的東西吧。什麼‘勞力士’、‘歐米茄’、‘大梅花’、‘大羅馬’……早晨起來,喜歡哪一塊戴哪一塊,瞧誰順眼就戴誰——圖個痛快嘛。”

2010年9月,單田芳開通新浪微博,比郭德綱還早兩個月。直到2017年,單田芳的微博更新還非常頻繁,他會詢問書迷最愛自己哪部評書、哪個人物,也會使用“微博問答”回應書迷,自己為什麼會“在三俠五義裡黑白玉堂”。

去世前4天,單田芳最後一次更新了微博。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我們很容易將老藝術家視為經典、傳統的代表,而忽略了今天的老藝術家,都是當年的銳意創新者,甚至是一生都未曾懈怠的趕潮人。

每天固定時間蹲守收音機裡單田芳的評書,是很多人最初的評書記憶,也是最快樂的童年時光之一。放在今天的語境裡,電臺無疑是單田芳的流量快車道。但為什麼電臺總播單田芳的評書?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1979年5月,鞍山市“迎春茶社”人聲鼎沸,44歲的單田芳再度登上闊別十年的書檯,說他的拿手好戲——《隋唐演義》。這是單田芳1978年被落實政策重回曲藝團後的首場演出,在正常文娛生活已經枯竭多年的當時,一票難求。

但這樣的演出仍然是在計劃管制中,單田芳本人也是“鐵飯碗”有編制的人。膽小不得將軍做,單田芳決心下海。

80年代初期,很多曲藝人還劫後餘生,尚摸不清未來經濟文化的形勢。單田芳已經積極行動,錄製了包括《隋唐演義》、《明英烈》、《天京血淚》等在內的大量評書作品。

起初評書賣不出去,他就免費將評書送給電臺使用,一下子就在全國電臺鋪開,迅速形成了“凡有井水處,必聽單田芳”的用戶覆蓋和用戶黏性。走紅之後,單田芳也沒有采用版權買斷形式,而是將評書附帶廣告一起給電視臺。如此黃金時段的廣告,其價值當然可觀。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在別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就抓住新媒介的渠道紅利,採用免費模式迅速佔領市場、(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擴大影響,KOL廣告模式取代傳統的內容買斷,有沒有很熟悉?單老80年代採用的這套商業模式,放在今天也是行之有效的互聯網思維。

而隨著電視日漸搶佔電臺市場,單田芳又是最敏銳的那一個。他在80年代末為陝西電視臺錄製的電視評書,是評書第一次走向電視。

此後,評書大規模走向電視。整個90年代,各大電視臺幾乎都在午間和傍晚設有電視評書節目,很多80後、90後對評書的集體回憶,也是從這裡而來。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田連元

在這個意義上,如果不是80、90年代單田芳對新媒介的積極佔領,或許評書也和西河大鼓一樣,早已成為落滿歷史塵埃的藝術古董了。論普及推廣評書,推單田芳為第一人,不算過譽。

“這時,順著大道來了一人。此人長得真是與眾不同,身高八尺左右,溜肩膀,兩條大仙鶴腿,往臉上看面如紫羊肝,小眼睛,鷹鉤鼻子,菱角嘴。最顯眼、最特殊的是長著兩條刷白刷白的眼眉。”

《白眉大俠》是單田芳根據清末小說《小五義》、《續小五義》等創作改編的評書,講述北宋年間“小五義”之一山西雁徐良協助包大人抓差辦案的公案武俠故事,也是硬糖君印象最深的單田芳評書作品之一。

如果沒有這部書在80年代通過電臺傳遍大江南北,恐怕也不會有1994年同名電視劇的出現。“刀是什麼樣的刀?金絲大環刀;劍是什麼樣的劍?閉月羞光劍;招是什麼樣的招?天地陰陽招;人是什麼樣的人?飛簷走壁人;情是什麼樣的情?美女愛英雄。”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現在想來,這也算最早的評書IP改編電視劇了。

硬糖君最後一次聽單田芳新作,是電臺裡播的《亂世梟雄》,講的一代梟雄張作霖的傳奇人生,是單田芳根據史料和民間傳說原創的評書。較之傳統評書,這部作品不僅情節精彩,關鍵是價值觀非常具有現代性,充滿對時代和人物的深刻洞察。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此後,則只斷斷續續在出租車裡聽到過一些令人拍案稱奇的二戰評書。諸如:“希特勒的老婆拿出一瓶酒,哎,今天和我們家老希好好喝兩杯”。

單田芳說自己的評書裡,最喜歡的歷史故事是《隋唐演義》,武俠故事是《白眉大俠》,近代史是《亂世梟雄》。硬糖君也是這樣一個喜愛列表,聽了這話,頗感自己有品位。

單田芳說自己喜歡金戈鐵馬,說不來纏纏綿綿。不過,硬糖君倒也沒聽過言情評書。難道是這樣:

卻說那小燕子,性如烈火、沾火就著。此時不待容嬤嬤動手,飛身便是一踹。急的永琪在旁大喝:“媽的媽,我的姥姥!還不快住手。”皇后卻心喜小燕子果然闖禍,暗想:“這個假格格,不在二百五以下,不在二百五以上,正好一個二百五。”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假想下這樣的言情評書,也是十足違和,怕是沒人要聽的。

郭德綱說演員到最後拼的是文化,這是門裡人的話,還是很有道理。誰是中國評書說的最好的人,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答案;但誰對今天評書仍然深入人心的狀況貢獻最大,單田芳捨我其誰。

如今單老駕鶴西去,田連元也在4年前車禍後鮮少露面。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幸而相較於很多日漸式微的傳統藝術門類,評書的擁躉依然廣泛,仍然具有鮮活的藝術生命力。特別是一系列互聯網音頻產品崛起後,聽書反而比過去頻繁。反正我們也只是要個聲音陪伴,畫面倒不那麼重要。

更值得慶幸的是,評書藝術也後繼有人。以王玥波為代表的年輕藝人,在硬糖君看來,(投黑馬 Tou.vc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已經算基本功非常紮實,也有銳意創新之處。雖然評書《火影忍者》或評書《哈利波特》之類似乎步子有點大,但王玥波的《雍正劍俠圖》已經不輸前輩。

金丝大环刀,永诀说书人

我們已經和很多人告別,我們將要和更多人告別。但永訣的只是人間的肉體,今夜,我們仍可枕著那熟悉的聲音入睡:

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與君共飲盞中酒,幾人哀傷幾人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