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那個志願進藏戍邊的年輕軍官嗎?這是他初到高原的生活

還記得《心向高原》(載解放軍報1996年7月9日7版)中那個自願走進西藏的年輕軍官嗎?整整一年了,他在西藏那片潔白的高原上生活、工作得怎樣?請看續篇《心融高原》,記錄他初到西藏的工作和生活——


還記得當年那個志願進藏戍邊的年輕軍官嗎?這是他初到高原的生活

如果說,當初志願要求進藏工作的選擇還多多少少有些年輕人的熱血豪情,那麼,在高原經過了整整一年的風雪洗禮,劉翠旺的這份熱血已凝固成鐵一樣執著的信念和追求。在西藏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的心已逐漸與高原融為一體。

1996年7月,劉翠旺志願進藏工作的申請被批准後,告別了所在部隊的領導和戰友,收拾行囊,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進藏之路。在飛機飛越雪峰的那一瞬間,他情不自禁地揮了揮手,告別了身後繁華的都市、往日的榮耀以及遙遠的親情。他明白,既然要走進高原,攜帶的行囊除了堅強和勇氣,其它的一切都該留在內地。

他被分配到藏北那曲地區。藏語裡把這裡叫做羌塘,屬於“地球第三極”的腹地,是當年格薩爾王躍馬揚鞭、縱橫馳騁的地方。藍天白雲下,巍峨的雪山,明淨的湖泊,金碧輝煌的寺廟,飄舞的經幡,以及隨風盪漾的牧歌和草原上覓食的牛羊,對一名匆匆過客來說,這片高原是何其神奇和美麗。然而,劉翠旺要在這裡長久地工作和生活,3年、5年,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接觸得更多的則是強烈的高原反應,紫外線照射,變化無常的氣候以及艱苦的生活條件。要想不被高原拒絕,不光要有強健的體魄,更需要堅強的意志。

到那曲軍分區報到的當天,分區政治部特意為他開了座談會,分區領導和各連主官都參加了。在會上,劉翠旺誠懇地談了自己的決心和今後打算,受到了大家的熱情歡迎和鼓勵。由於軍分區一線幹部緊缺,他被安排到那曲軍分區安多生產連當了一名排長。從拉薩到那曲,坐車需要七八個小時,而那曲到安多,還有300多公里。這裡平均海拔高度在5300米以上,人跡罕見,高寒缺氧,紫外線照射特別強烈,氣候也複雜多變。到安多的當天,一場大雪突然而臨,算是高原送給他的一份見面禮。

生產連主要從事採礦。全連住在山上,搭帳篷,睡地鋪,沒有電燈,路也不好走,蔬菜供應相當困難。他一到位後,便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每天帶著戰士們上山採礦。高原的夏天短暫而倉促,剛過8月,就進入了嚴寒。清晨,山谷裡寒風颼颼,捏著冷冰冰的鋤把、鎬頭,手指凍得發麻,晌午,強烈的陽光又烤人皮膚,光著上身幹活還直流汗,帳篷裡熱烘烘的呆不住人,下午和夜晚,狂風捲著沙石,鋪天蓋地而來,讓人睜不開眼睛,帳篷也被颳得搖搖擺擺。

這一切絲毫沒有讓劉翠旺退縮,哪怕是在威脅到生命的時候,他依然不變初衷。9月16日傍晚,天降大雪,劉翠旺帶著6名戰士從礦上下來,乘車返回宿營地。誰料,行至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車胎突然爆了,他們只好在車上過夜。夜半時分,北風呼嘯,大雪紛飛,他和戰士們縮在四面透風的車廂裡,擠靠著相互取暖。那一夜,他真擔心就這樣被凍死,這並不是他貪生怕死,而是進藏才幾個月,一切的一切都才開始,他實在不甘心啊。

當排長5個月,他每天帶領戰士日出而作,日沒而歸,和戰士們一起上礦山,下礦井,揮汗在雪域高原。他的臉被高原上強烈的紫外線曬黑了,嘴唇被高原的風吹得乾裂了,手也磨起了層層厚繭。這段時間雖然不長,但使他經受住了艱苦的磨鍊,圓滿完成了礦產任務,贏得了戰士的尊重和領導的信賴。

不久,軍分區根據他的專業特點,把他調回那曲,讓他擔任了兩個連隊的司務長。那時,當地物價奇貴,每斤魚要賣十七八元,白菜也要賣兩元錢一斤,燒的是汽油,就連吃頓麵條也得用高壓鍋,伙食保障非常艱難。為改變蔬菜緊缺的難題,他決定帶領炊事班戰士走發展農副業生產之路。由於海拔高,年平均氣溫低於攝氏零度,風沙大,一般的溫室大棚根本抗不住這樣的嚴寒。

他細心琢磨,發明了半地下式的“草包”溫棚(即在土牆裡夾進大量青稞秸稈,薄膜繃好後,棚頂用草秸稈編成厚厚的草蓆嚴嚴實實蓋起來,只等中午陽光強溫度高時才掀開)。這樣,有效提高了棚內溫度,保證了蔬菜成活,經過他的精心侍弄,幾個月後,辣椒、黃瓜、西紅柿在風雪中開花結果,使冬季的高原不僅有了濃濃的綠色春意,而且使官兵吃上新鮮蔬菜。高原氣候寒冷,飯菜做好後一端上桌就涼了,為了保證官兵吃上熱乎乎的飯菜,他從集市上買來了20多個土陶罐,自制了火鍋設施,讓大家吃上了熱氣騰騰的湖南洞庭的風味火鍋。

經過劉翠旺和炊事班戰士的辛苦勞作,這兩個連隊的伙食不僅大為改觀,而且還節餘了一萬多元。劉翠旺也因各項工作出色,被軍分區評為學雷鋒標兵。

在高原的日子裡,他除了努力幹好本職工作之外,業餘時間,他還看書、讀報,動筆書寫自己在高原的感受和經歷,有時,也少不了走到藏族群眾中間,體味當地的風土人情。他義務擔任那曲一小的校外輔導員。後來,該校音樂教師病逝,學校臨時抽不出人來頂替,他便主動承擔了該校的音樂教程課,利用業餘時間到學校,給藏族孩子講內地的故事,教唱部隊歌曲和他的家鄉民謠。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的校長羅布次仁成了他的好朋友,常邀請劉翠旺到他家裡做客。在羅布校長的家裡,劉翠旺學會了喝酥油茶,飲青稞酒,吃風乾的生牛肉。在走進這一高原風情的同時,劉翠旺也逐漸擁有了高原漢子的粗獷、豪放和堅強。

轉眼間,劉翠旺在高原已經歷了整整一個春夏秋冬的考驗。一年來,他既有取得成績的喜悅,也免不了遇到一些困難和煩惱。然而,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他從來也沒有過退縮的念頭,因為高原雖然艱苦,但他的周圍有一幫甘苦與共的領導和戰友。軍分區的領導下來蹲點時,總忘不了找他談心,問他生活和工作上有什麼難題,連隊的幹部和戰士也悉心關照著他。有次他忙了整整一天,回宿舍時,發現泡在盆裡的髒衣服已被戰士李寶靈洗好晾乾,疊得整整齊齊放在他的床頭。

此外,在萬里之外的內地,也有一股源源不斷的動力一直在支持著他。就在他剛進藏的第三天,家鄉湖南漢壽縣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水災,家裡房屋全被淹沒。災難面前,年邁的父母獨自承受著這一切,沒有把這一消息告訴他。他原來實習所在部隊的領導也少不了給他去信寄書,幫他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在信中給他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經驗。春節期間,北京軍區一位首長也在百忙中給他寄來一張賀年片,鼓勵他“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這一切都給了劉翠旺無窮無盡的動力。在進藏一週年快到來之際,他在日記中動情地寫道:讓心徹底融入高原吧,在這兒生長、在這兒紮根。如果長成一棵樹,就為這片高原撐起一片綠蔭,即使長成一棵草,也要為這片高原帶來一葉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