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当年那个志愿进藏戍边的年轻军官吗?这是他初到高原的生活

还记得《心向高原》(载解放军报1996年7月9日7版)中那个自愿走进西藏的年轻军官吗?整整一年了,他在西藏那片洁白的高原上生活、工作得怎样?请看续篇《心融高原》,记录他初到西藏的工作和生活——


还记得当年那个志愿进藏戍边的年轻军官吗?这是他初到高原的生活

如果说,当初志愿要求进藏工作的选择还多多少少有些年轻人的热血豪情,那么,在高原经过了整整一年的风雪洗礼,刘翠旺的这份热血已凝固成铁一样执著的信念和追求。在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的心已逐渐与高原融为一体。

1996年7月,刘翠旺志愿进藏工作的申请被批准后,告别了所在部队的领导和战友,收拾行囊,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进藏之路。在飞机飞越雪峰的那一瞬间,他情不自禁地挥了挥手,告别了身后繁华的都市、往日的荣耀以及遥远的亲情。他明白,既然要走进高原,携带的行囊除了坚强和勇气,其它的一切都该留在内地。

他被分配到藏北那曲地区。藏语里把这里叫做羌塘,属于“地球第三极”的腹地,是当年格萨尔王跃马扬鞭、纵横驰骋的地方。蓝天白云下,巍峨的雪山,明净的湖泊,金碧辉煌的寺庙,飘舞的经幡,以及随风荡漾的牧歌和草原上觅食的牛羊,对一名匆匆过客来说,这片高原是何其神奇和美丽。然而,刘翠旺要在这里长久地工作和生活,3年、5年,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接触得更多的则是强烈的高原反应,紫外线照射,变化无常的气候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要想不被高原拒绝,不光要有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坚强的意志。

到那曲军分区报到的当天,分区政治部特意为他开了座谈会,分区领导和各连主官都参加了。在会上,刘翠旺诚恳地谈了自己的决心和今后打算,受到了大家的热情欢迎和鼓励。由于军分区一线干部紧缺,他被安排到那曲军分区安多生产连当了一名排长。从拉萨到那曲,坐车需要七八个小时,而那曲到安多,还有300多公里。这里平均海拔高度在5300米以上,人迹罕见,高寒缺氧,紫外线照射特别强烈,气候也复杂多变。到安多的当天,一场大雪突然而临,算是高原送给他的一份见面礼。

生产连主要从事采矿。全连住在山上,搭帐篷,睡地铺,没有电灯,路也不好走,蔬菜供应相当困难。他一到位后,便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每天带着战士们上山采矿。高原的夏天短暂而仓促,刚过8月,就进入了严寒。清晨,山谷里寒风飕飕,捏着冷冰冰的锄把、镐头,手指冻得发麻,晌午,强烈的阳光又烤人皮肤,光着上身干活还直流汗,帐篷里热烘烘的呆不住人,下午和夜晚,狂风卷着沙石,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睁不开眼睛,帐篷也被刮得摇摇摆摆。

这一切丝毫没有让刘翠旺退缩,哪怕是在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依然不变初衷。9月16日傍晚,天降大雪,刘翠旺带着6名战士从矿上下来,乘车返回宿营地。谁料,行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车胎突然爆了,他们只好在车上过夜。夜半时分,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他和战士们缩在四面透风的车厢里,挤靠着相互取暖。那一夜,他真担心就这样被冻死,这并不是他贪生怕死,而是进藏才几个月,一切的一切都才开始,他实在不甘心啊。

当排长5个月,他每天带领战士日出而作,日没而归,和战士们一起上矿山,下矿井,挥汗在雪域高原。他的脸被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晒黑了,嘴唇被高原的风吹得干裂了,手也磨起了层层厚茧。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使他经受住了艰苦的磨炼,圆满完成了矿产任务,赢得了战士的尊重和领导的信赖。

不久,军分区根据他的专业特点,把他调回那曲,让他担任了两个连队的司务长。那时,当地物价奇贵,每斤鱼要卖十七八元,白菜也要卖两元钱一斤,烧的是汽油,就连吃顿面条也得用高压锅,伙食保障非常艰难。为改变蔬菜紧缺的难题,他决定带领炊事班战士走发展农副业生产之路。由于海拔高,年平均气温低于摄氏零度,风沙大,一般的温室大棚根本抗不住这样的严寒。

他细心琢磨,发明了半地下式的“草包”温棚(即在土墙里夹进大量青稞秸秆,薄膜绷好后,棚顶用草秸秆编成厚厚的草席严严实实盖起来,只等中午阳光强温度高时才掀开)。这样,有效提高了棚内温度,保证了蔬菜成活,经过他的精心侍弄,几个月后,辣椒、黄瓜、西红柿在风雪中开花结果,使冬季的高原不仅有了浓浓的绿色春意,而且使官兵吃上新鲜蔬菜。高原气候寒冷,饭菜做好后一端上桌就凉了,为了保证官兵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他从集市上买来了20多个土陶罐,自制了火锅设施,让大家吃上了热气腾腾的湖南洞庭的风味火锅。

经过刘翠旺和炊事班战士的辛苦劳作,这两个连队的伙食不仅大为改观,而且还节余了一万多元。刘翠旺也因各项工作出色,被军分区评为学雷锋标兵。

在高原的日子里,他除了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之外,业余时间,他还看书、读报,动笔书写自己在高原的感受和经历,有时,也少不了走到藏族群众中间,体味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义务担任那曲一小的校外辅导员。后来,该校音乐教师病逝,学校临时抽不出人来顶替,他便主动承担了该校的音乐教程课,利用业余时间到学校,给藏族孩子讲内地的故事,教唱部队歌曲和他的家乡民谣。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的校长罗布次仁成了他的好朋友,常邀请刘翠旺到他家里做客。在罗布校长的家里,刘翠旺学会了喝酥油茶,饮青稞酒,吃风干的生牛肉。在走进这一高原风情的同时,刘翠旺也逐渐拥有了高原汉子的粗犷、豪放和坚强。

转眼间,刘翠旺在高原已经历了整整一个春夏秋冬的考验。一年来,他既有取得成绩的喜悦,也免不了遇到一些困难和烦恼。然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从来也没有过退缩的念头,因为高原虽然艰苦,但他的周围有一帮甘苦与共的领导和战友。军分区的领导下来蹲点时,总忘不了找他谈心,问他生活和工作上有什么难题,连队的干部和战士也悉心关照着他。有次他忙了整整一天,回宿舍时,发现泡在盆里的脏衣服已被战士李宝灵洗好晾干,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他的床头。

此外,在万里之外的内地,也有一股源源不断的动力一直在支持着他。就在他刚进藏的第三天,家乡湖南汉寿县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水灾,家里房屋全被淹没。灾难面前,年迈的父母独自承受着这一切,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他。他原来实习所在部队的领导也少不了给他去信寄书,帮他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信中给他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春节期间,北京军区一位首长也在百忙中给他寄来一张贺年片,鼓励他“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这一切都给了刘翠旺无穷无尽的动力。在进藏一周年快到来之际,他在日记中动情地写道:让心彻底融入高原吧,在这儿生长、在这儿扎根。如果长成一棵树,就为这片高原撑起一片绿荫,即使长成一棵草,也要为这片高原带来一叶生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