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教育界發生兩件「大事」,與教師羣體密切相關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百年大計,教育為先,不能成為一句空話,作為教育參與者,教師、學生、家長三方一直以來既有共同利益,又因為各種現實原因,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同矛盾。

剛剛,教育界發生兩件“大事”,與教師群體密切相關

先說第一件:

學生接受教育、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必須得到保障。培訓機構“雜草叢生”、師資良莠不齊,確實該整頓了。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

部分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安全隱患、證照不全,對此,意見規定,同一培訓時段內生均面積不低於3平方米。為遏制超前培訓等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以及保障學生家長權益,規定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師資方面,校外培訓機構必須有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不得聘用中小學在職教師。這個規定一方面提高了培訓機構的准入門檻,以前小作坊式的培訓機構的開辦難度更大了;另一方面,打消家長們的疑慮:教師不會因為在校外兼職而在實際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有所保留。

但整個意見看來,更多的是偏向於過渡性政策,只能短時間內“治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校外培訓之所以能夠存在,超前培訓之所以有市場,在職教師放棄休息時間在校外做兼職,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比如在職教師,為什麼要放棄休息時間在校外做兼職呢?根本原因在於薪資水平較低,而國家短期內大幅度提高教師薪資又很顯然不現實。家長們掙錢不容易,教師掙錢也不容易,都要生活,都要養家,每個月3000塊的工資真的不好乾什麼。

而校外培訓機構呢?多數培訓機構的收益是不足以支撐它僱傭全職教師的,於是,擁有豐富教學經、有迫切賺錢需求的在職教師就成了最好的選擇。雙方一個缺廉價勞動力、一個缺錢,一拍即合。

剛剛,教育界發生兩件“大事”,與教師群體密切相關

新政策出臺後,看似共贏,實則共輸。為什麼這麼講呢?

一是校外中小輔導機構迫於經營壓力,不得已關門,剩下的規模較大的機構將瓜分甚至獨霸本區域補習市場,隨之而來的是補習收費進一步提高;二是教師群體在薪資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又失去了一個收入來源,短期尚不會有大問題,長期下去,教師群體不穩,優秀教師流失加劇;三是對於學生家庭,優秀教師的流失直接造成教育水平降低,很多家庭又不得不將孩子送到課外補習機構補習,補習成本更高。

所以,保證教師群體合理性收入是整個政策能順利實施的關鍵。

那麼好了,接下來要講到的第二件“大事”。相對於第一件官方政策這樣的“驚濤駭浪”來說,第二件事就好像在平靜湖面泛起的“小漣漪”。8月下旬,錄趣科技正式開放了教師問答平臺,通過互聯網+教育的形式,幫助教師通過線上輕問答的模式,在解答學生碎片化疑問的同時,獲取合理合法的額外收益。

線上平臺的好處有兩個,對於學生來說,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向來自各地的名師指點,如一個問答只需要幾塊錢,一個訂閱圈子也不過幾百塊錢就可以使用一年;對於教師來說,一方面不用向以前一樣偷偷摸摸去校外補習機構補課,另一方面可以真正將自己的知識通過線上平臺傳播到全國範圍,從地方性名師向全國性名師轉變,獲得更高的收益,真正實現名利雙收。更可貴的是,錄趣聯合教研網共同打造了“導師成長營”,免費為各位在職教師提供互聯網提升培訓。

剛剛,教育界發生兩件“大事”,與教師群體密切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