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做什麼善事,也沒有這個重要


無論你做什麼善事,也沒有這個重要


無論你做什麼善事,也沒有發菩提心這個重要。節選自《勸發菩提心文淺釋》

◎宣化上人 講述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唸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菩提心”:這菩提心就是說我們人這種求智慧的心。菩提就是覺道。覺道,就是對著不覺道。我們眾生就是不覺。若覺了,就會發菩提心;不覺就不會發菩提心。那麼這個“此菩提心”,就是說這個菩提心。

“諸善中王”:它是無論你做什麼善事,也沒有發菩提心這個重要。那麼發菩提心,它一定要有一種因緣,所以說

“必有因緣”。因,就是種的這個因;緣,就是幫助這個菩提心的助緣。因,就要種的正因;緣,要幫助這個正因來發展,所以“方得發起”。那麼因為什麼你要發菩提心呢?這有十種,“今言因緣。略有十種”:現在說這個因緣有十種。“何等為十”:十種因緣是什麼呢?

“一者”,就是“唸佛重恩故”。我們眾生不知道佛對我們的慈悲喜捨這種恩。這種恩,是沒有法子可以形容的,說也說不完的,所以這是“重”,是最重最重的。你看,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他無非想要救度你我現前的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他自己先以身示範來修行,經過種種的苦難,種種不能忍的、不能受的那種境界,所以佛的恩是最重的。

“二者念父母恩故”:那麼佛恩是不容易報,我們應該要發菩提心來報佛恩。父母對我們也是有恩的。父母生我們,懷胎十月,乳哺三年,然後教養我們長大,這個也是很不容易的。

“三者念師長恩故”:第三的恩就是要念師長的恩。師,就是所有我們跟著學法,學智慧的一切老師。他對我們循循善誘,種種的教導,這種恩也是應該報的。

“四者念施主恩故”:施主就是護法。我們出家修道,這護法護持我們修道,這個恩也很重的。我們如果不發菩提心,所謂“三心不了水難消”,你要是不把三心掃去,你喝施主佈施一口水,也不容易消化的。這是四者念施主恩。

“五者念眾生恩故”:眾生對我們也都有恩,一切一切眾生,或者和我們都有相當的關係,所以我們也應該報恩。

無論你做什麼善事,也沒有這個重要


“六者念生死苦故”:第六要發菩提心,要痛念生死,我們也要發菩提心。

“七者尊重己靈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們自己既然有佛性,我們應該發菩提心,圓成我們的佛性,所以也要尊重自己本有的這種靈明覺性。

“八者懺悔業障故”:第八樣發菩提心的因緣,就要懺悔自己的業障,令自己的業障消除。我們懺悔自己過去的業障,有罪過都要改了。譬如我不持戒,我盡打妄想,欲心太重了,我這都是業障;我要懺悔,要真正生懺悔心,要在佛前改過自新。

不要叩一個頭說:“佛啊!你保佑著我多一點 desire(慾念)囉!”“佛啊!你保佑我快一點還俗囉!”你這樣子,那怎麼會懺悔業障呢?你一邊在那兒拜懺,一邊想你那個男朋友;一邊拜懺,一邊想自己的女朋友,這怎麼樣可以懺悔業障呢?這就不能懺悔業障的。

這第八種,你要懺悔業障就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要把過去的汙濁邋遢這種思想,都要把它洗乾淨了它,這叫懺悔業障。

“九者求生淨土故”: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

“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我們發菩提心修道,我們能真正修道,這就是正法久住;我們若不發菩提心修道,這就是正法不住世了。所以我們要有這十種的因緣。

無論你做什麼善事,也沒有這個重要


無論哪一個人都應該發菩提心,就是叫這個菩提心生出來。不要以為我們修不修行,這與其他人沒有關係;我們和整個世界都互相有關係的。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這個世間就是佛法久住了;我們不發菩提心,這佛法就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