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元名將張珏:有一場戰鬥改變歷史,有一種忠貞感動千載

抗元名將張珏:有一場戰鬥改變歷史,有一種忠貞感動千載

1.炮殪蒙哥

黑雲壓城,讓初夏的花草失去了鮮豔燦爛的顏色;炮火聲聲,使得空氣都充滿了硝煙和血腥的味道。

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7月,在四川合州府釣魚城城外,蒙古大軍雲集,以勢在必得的決心,正在對守城的宋軍展開最強的一波攻勢。

釣魚城位於合州城東的釣魚山上,依山而建,三面臨江,地勢極為險要,戰略地位無比重要。因此蒙宋雙方都為攻守拼盡了全力。

這一次蒙古兵分三路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役,目的是徹底消滅南宋。開戰以來,其他兩路都是進展順利,唯有由大汗親自率領進攻四川的這一路,竟然在小小的釣魚城前止步不前。

大戰從去年年底拉開帷幕,雙方都使出渾身解數,水戰陸戰地道戰,反覆拉鋸。從雪霜遍地的冬天到青草蔥蘢的春天再到酷熱難耐的夏天,蒙軍已經連續猛攻了9個月,損失了無數精兵強將,卻始終無法佔領這座城市。

這時有大將建議說,這釣魚城易守難攻,不值得浪費時間。不如繞道直接進攻江南。蒙哥拍案大怒:蒙古大軍縱橫世界,無敵天下,怎麼可能攻不下一個小小的釣魚城?!如今圍城已經這麼久了,這些宋人一定已經快彈盡糧絕了。城破在即,我們不能退兵,不能功虧一簣!

話雖如此,可蒙哥心裡也犯嘀咕:這守軍到底怎麼回事?他決定在釣魚城東門外,找個對方弓箭射程之外的地方修建一座高臺,他要親眼看看城內究竟是何情形。

這一日,部下彙報說高臺已經建成時,蒙哥已經有點迫不及待了。

在眾多隨從護衛的簇擁下,蒙哥大汗一步步向高臺攀登。一群山鷹從頭頂呼嘯而過,山風吹得大旗嘩嘩作響,腳下的木質臺階也咯吱咯吱響聲不絕,讓本來就眉頭緊鎖的蒙哥更加心煩意亂。他渾然未曾注意到,對面城頭的一位宋軍將領正在密切關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那將領看起來很年輕,還不到三十歲。他身材高大魁梧,臉上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果決堅毅。看著蒙哥已經站在了高臺上,正在與周圍將領指指點點,他立刻毫不猶豫地揮下手中的令旗,頓時釣魚城頭炮石齊發,紛紛射向高臺——弓箭的射程抵達不到高臺,但火炮和拋石機可以。有的火炮擊中高臺,有的直接在空中爆炸,高臺上頓時火花四射,轟鳴不絕。高臺上的蒙古人猝不及防,又無處躲閃,一時間無比混亂。其中一罐名叫“震天雷”火藥彈正好在蒙哥附近爆炸,蒙哥被濺起的飛石擊中受重傷,幾天後不治身亡。

歷史的發展自有規律,可也時常受到偶然事件的影響。

蒙哥意外在釣魚城死去,讓蒙古大汗之位空缺。為了爭奪汗位和權力,正在各個戰場的蒙軍統帥們都紛紛撤軍,讓蒙古在歐亞的擴張停下了腳步,不僅南宋得以續命20年,非洲也因此免遭戰火。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折鞭之處”。

不知道是哪一發炮彈創造了這個奇蹟,有人將之歸功於當時釣魚城的主帥王堅,也有人認為屬於親臨前線指揮的年輕副帥張珏,寫了一首“詠懷合州名宦張珏”的詩,其中有“氣敵萬人悲信國,計工一炮殪蒙哥”之句。

張珏與釣魚城的故事,與蒙元數十年的生死交鋒,實在是太長太精彩了。

抗元名將張珏:有一場戰鬥改變歷史,有一種忠貞感動千載

2.百戰名將

張珏是陝西鳳翔人,原本是普通百姓,過著庸常而平靜的生活。只因蒙古大軍席捲南北,鐵騎所到之處,山河變色,血流成河,屠城搶掠都是尋常事。為逃避戰亂,張珏隨家人顛沛流離,很多親人就在逃亡過程中或死或散。從小耳聞目睹田園凋零、百姓流離失所、蒙古軍隊殘暴血腥,這一切都讓張珏的內心充滿了對蒙古人的憎恨。

18歲那年,張珏隻身來到釣魚城投軍。對,他不想再逃避苟且,他要用自己的勇氣和熱血直面殘酷的戰爭,保一方百姓安寧。在講究關係等級的部隊中,張珏沒有天賦也沒有人脈,更沒有非凡的奇遇,他只能從最普通的士兵做起。可張珏有堅忍不拔的氣質,有非凡的膽略智慧。他不僅在訓練場上不惜流汗,在戰場上無懼流血,也堅持閱讀兵書,隨時留心觀察,將山川地形牢記於心,將敵情我情都諳熟在胸。張珏很快就成為一名勇氣與智慧兼備的戰士,被上司賞識誇讚,被戰友信任敬重。

張珏一戰戰拼殺,一級級晉升,每一步都堅實有力。他的聲名漸漸為人知曉。很多人被他的勇猛剛強與膽氣韜略所折服,稱他為“四川虓將”。(虓是虎嘯的意思)到擊斃蒙哥的釣魚城戰役時,他已經成為中軍都統制,是負責鎮守合州釣魚城主帥王堅的副手。蒙軍圍城進攻9月,張珏協助王堅與敵人鬥智鬥勇,經常親臨前敵,冒著矢石,殺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直到“炮殪蒙哥”的那一天。

王堅在釣魚城大戰後不久被調走,1263年,張珏成為合州軍政主帥,全權守衛釣魚城。

抗元名將張珏:有一場戰鬥改變歷史,有一種忠貞感動千載

與軍中的很多出身顯赫的高級將領不同,張珏來自普通士兵,對底層官兵和普通百姓有著感同身受的理解。在與他們朝夕相處、同生共死的日子裡,更將一份愛與忠貞融入自己的血脈,隨著歲月流逝,越來越深厚堅韌。

張珏治軍嚴格、公平公正,無論親疏遠近有功必賞有過必罰,人人都有立功的機會,也人人都要承擔自己的職責。所以他深得軍心民心,使得“人人用命”,萬死不辭。釣魚城成為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蒙古大軍雖然撤走,但釣魚城依然處在前線。數年間雙方反覆攻守,戰爭從未遠離。張珏一邊修復工事、訓練士卒,一邊積極鼓勵生產,甚至派兵保護農耕,讓百姓安居,也讓大軍糧草充足。一邊是流血死亡,一邊是稻穀飄香,在戰場上殺伐決斷的將軍內心深處其實無比熱愛生活,嚮往和平。

張珏從不消極防守,經常主動出擊,多次收復失地,讓四川形勢一度好轉。史書上說他經常“出奇設伏,算無遺策”,讓對手深為忌憚,同時也無比欽佩。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