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芯到紅芯到韓春雨,16年了,中國科技界的造假者依然逍遙法外

食品造假,你可能會被罰款乃至拘留;建築工程造假,你一定會被警方調查,但是在科技界,在學術界,你造假會出什麼情況?

答案是,啥事也沒有。因為,某些人的解釋是,科研造假屬於道德問題。那麼問題來了,在誠信社會的今天,老賴都寸步難行,你一個科研騙子,如何能夠繼續自由自在呢?

沒錯,科技君說的是紅芯瀏覽器的陳本峰和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

8月15日,紅芯時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紅芯”)宣佈完成2.5億元C輪融資。據紅芯披露,投資方主要來自它的客戶——大型上市公司及政府客戶,以及晨興資本、達晨創投、IDG資本等投資機構。

紅芯在其融資新聞稿中曾如是定位:“作為一家專業的技術型公司,紅芯高度重視核心技術的研發,堅持技術創新,全力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瀏覽器核心技術,推出世界第五顆也是唯一一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瀏覽器內核——紅芯Redcore。”

但融資消息發佈當天,紅芯瀏覽器卻被爆出安裝包內都是Chrome文件,紅芯瀏覽器本質就是在Chrome瀏覽器內核的基礎上套了一個殼。在宣傳時,紅芯直接將自己的瀏覽器內核對標成世界第五顆,絲毫沒有提及基於Chrome開發的事情。同時,陳本峰的個人簡歷也造假,原來聲稱自己是科大訊飛的創始人之一,但實質是隻是當時參與實習的學生。

在被外界踢爆後,陳本峰依然表示自己有創新。對不起,科技君買了一個麵包,換了一個包裝後再賣給別人,也是有創新。但是你覺得這個麵包是科技君做的嗎?

對不起,截止目前,紅芯依然活得好好的,沒有破產,也沒有遭到任何處罰。因為在警方看來,沒有受害者,也沒有受害者舉報呀?

真的沒有受害者嗎?受害的中國科技界,透支的是中國科研人員的信譽。

回到韓春雨事件。

從漢芯到紅芯到韓春雨,16年了,中國科技界的造假者依然逍遙法外

31日晚間,河北科技大學官方網站刊發了《學校公佈韓春雨團隊撤稿論文的調查和處理結果》(以下簡稱《調查和處理結果》)《調查和處理結果》稱,該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2016年5月2日,韓春雨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發表了《NgAgo-gDNA為導向的基因編輯技術》論文。2017年8月3日,韓春雨團隊主動撤回該論文。學校對此事件高度重視,按照學術、行政兩條線進行了全面核查。

該論文發表後,韓春雨的個人住房、職稱、工資待遇等均未發生變化。在調查過程中,韓春雨主動要求退回基於撤稿論文所獲得的科研項目、績效獎勵、榮譽稱號、社會任職等。有關方面按照規定已取消了韓春雨所獲得的榮譽稱號,終止了韓春雨團隊承擔的科研項目並收回了科研經費,收回了韓春雨團隊所獲校科研績效獎勵。個別社會任職正在按法定程序辦理。

是的,2年半過去了,韓春雨事件終於有了結論。但很依然,韓春雨依然一點事情也沒有。科研經費被收回,這是最基本的態度,但是然後呢?韓春雨依然是河北科技大學的教職人員。本人也沒有任何要引咎辭職的意思。

2年的調查,就換來這樣一個處理結果。這就是中國科研造假的現狀。科技君不想多加討論主觀造假和非主觀造假的區別,故意殺人和非故意殺人當然有區別,但本質都是殺了人,都應當被處罰。為什麼到了科研領域,非主觀造假就可以脫責呢?再說,河北科技大學是什麼標準來衡量主觀非主觀呢?

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求真,就是規律性,就是可重複。一個不可重複的實驗,在拖了2年多之後才宣告調查結果,這本身就是對造假者的縱容。

對於韓春雨,警方也無法介入。沒有受害者,沒有人舉報,但受害的是中國科研圈,透支的是中國科研人員的信譽。

沒有懲戒,何來威懾?科技界、科研圈的造假成本如此之低,你怎麼能讓人不造假?

最後,科技君想提一下,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發明的“漢芯一號”造假,並藉助“漢芯一號”,陳進又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中國亟待在高新科技領域有所突破, 自主研發高性能芯片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大夢想。陳進利用這種期盼,騙取了無數的資金和榮譽,使原本該給國人帶來自豪感的“漢芯一號”,變成了一起讓人瞠目結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漢芯一號”,不過是從美國一家公司買回的芯片,僱人將芯片表面的原有標誌用砂紙磨掉,然後加上“漢芯”標誌“研製”而成。但事後,陳進沒有受到任何法律處罰,僅僅被解職而已。

16年過去了,在對待科研造假方面,中國科技界絲毫沒有任何進步。

順便說一句,最早對韓春雨提出質疑的清華大學科學家顏寧,已經去了美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