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年人常說的「牛頭不對馬嘴」是什麼意思?牛頭和馬嘴有什麼典故嗎?

農民妹子一枝花


農村的老人在閒聊的時候總回說出一些俗語老話,這些俗語老話大多都是老人對自己觀點的一種表達,雖然表面的意思和所說之事毫不相關,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頗有深意,就拿農村老年人常說的“牛頭不對馬嘴”這句話來說,其中蘊含的道理就是這樣!

“牛頭不對馬嘴”

這句話出自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一書中,原句為::“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故事內容大致是講一蘇姓家庭長子在外做官,三年事件了無音訊,家中老母想念便讓小兒子去看望哥哥。小兒子到了哥哥當官的地方,以為哥哥就是當地縣令,便去縣令府上拜訪求見,被一皂隸阻攔為其來訪原因,小兒子說哥哥在府上做官,受母親所託前來探望。皂隸問其姓名,小兒子說姓蘇,沒想到之後就被皂隸罵道:縣太爺姓高,是江西人,你說的是牛頭不對馬嘴,胡扯!

所以現在人們就用“牛頭不對馬嘴”這句話來形容一件事情不合邏輯,或者說兩件事物毫無關聯卻被硬生生湊在一起,讓人覺得兩下不相合!

駿景——殷


駿景農業


“牛頭不對馬嘴”的意思是比喻說話做事非常離譜、不合邏輯或答非所問,有的人也說“驢唇不對馬嘴”,是一個意思。

這句話出自於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原文是這樣的: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

明朝有個姓蘇的老太,老太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蘇雲,在蘭溪縣為官,一去就是三年,杳無音信。

有一天蘇老太特別想念自己的大兒子,就讓小兒子去蘭溪縣尋找蘇雲,希望能見兒子一面。

小兒子知母思念大哥心切,接了令後就渡船來到了蘭溪縣,蘇弟誤以為縣太爺就是大哥蘇雲,到了縣城後剛好碰見衙門退堂,便尋了後門打算進府拜見。

只見府門前有一皂隸,見了蘇弟便抬手攔住,問道:“先生作何而來?”蘇弟:“我兄長在這裡做官,家中老母念子心切,今日特派我前來,想見他一見。”



那皂隸聽此人不凡,笑臉相迎,又問道:“先生且說明您貴姓,我好進去通報。”

蘇弟說:“我哥姓蘇,名雲,麻煩小哥了。”

皂隸一聽,隨即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說:“我家縣太爺姓高,哪來的姓蘇的為官,牛頭不對馬嘴!”

“牛頭不對馬嘴”這個詞本質上是貶義的,指人說話、做事不合邏輯,答非所問。發展到今天,也多少有些玩笑話的意思了。


紅叔三農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牛頭不對馬嘴形容的是答非所問或者是兩下不合,此外,驢唇不對馬嘴、問官答花、文不對題等等,和牛頭不對馬嘴所表示的含義基本相同。

牛頭不對馬嘴的意思。

一個牛的頭,卻長著馬的嘴巴,兩者長在一起本就是糊弄一通,所以含有貶義、諷刺的味道。比如網上流傳的段子,牛郎織女本相愛,但是牛郎包了二奶,於是織女找到包拯,跪地喊冤,包拯也是扼腕長嘆,如今我也是被罷了官。原來是牛郎把包拯的官給罷了,本來一個傳說人物,一個歷史人物,風馬牛不相及的,馬嘴硬是安到了牛頭上面,成了“兩不像”諸如此類的段子不勝枚舉,其實這也是一種黑色幽默,在說話、講段子的時候的一種技巧,有含淚諷刺意味。

牛頭不對馬嘴也是講話中的一種“技巧”,比如主持人問李健:為什麼離開水木年華組合呀?李健回答:王菲唱我寫的傳奇還是很好聽的。當然這只是個比喻,實際中並沒有發生,但是我們可以從回答中看出來三點:一是離開水木年華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把這件事看成一個人脫離組合去單飛的正常事情看待即可;二是離開水木年華,一樣是在寫歌,為廣大歌迷提供音樂服務;三是離開了水木年華,李健還是一樣能夠寫出膾炙人口的好歌的。當然,在實際生活中這樣討巧的回答還是有很多的,大多都是在遇到不想提及的問題的時候,才用牛頭不對馬嘴這種方式回答的。實際生活中,還是要注意真誠待人、認真對待的,畢竟巧偽不如拙誠。

牛頭不對馬嘴的典故。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一卷:“皂隸兜臉打一啐,罵道:‘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在沒有機器的世代,我國勞動人民接觸最多的勞動工具便是牛、馬、驢以及騾子了,所以很形象的把牛頭、馬嘴這些熟悉的事物給聯繫到了一起,形象的表達出了牛頭不對馬嘴的意思。

在宋朝《景德傳燈錄.文偃禪師》也有涉及相關說法:若是一般掠虛漢,食人涎唾,記得一堆一擔骨幢,倒出逞驢唇馬嘴。清朝《儒林外史》也有涉及: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臭汗。這些說法與牛頭不對馬嘴用法一致。(王)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其實最早的說法應該是“風馬牛不相及”,是出自《左傳》裡說法。而後才是“驢唇不對馬嘴”,是出自宋朝《景德傳燈錄》裡的一句話。對於這裡說到的農村老話“牛頭不對馬嘴”,其實是出自明朝《警世通言》裡的一句話!

“牛頭不對馬嘴”的意思

這幾種說法,其意思都是說:做事不合乎邏輯,根本兩種事物並不相關,也就是答非所問,前言不搭後語!

這句話有時候也與“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等老話說法非常類似!一般對於兩個人來說,有時候會答非所問,根本沒有共同語言,也就是無法溝通!

老話往往是在生活中脫口而出的,沒有典故

其實對於“牛頭”、“馬嘴”根本不需要什麼典故,這就是過去人們生活的寫照,就是日常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事物。而對於老話來說,就是藉助身邊的東西講一些道理,其實就是脫口而出的大白話,只不過比較實用,而被後人傳承至今!所以說,只要熟悉這兩種動物的人,基本一聽這話就大概瞭解什麼意思了!這就是老話要傳遞的道理,沒有太深的典故奧秘!畢竟過去的農民上學有文化的很少,太深了也理解不了!

以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繼續補充觀點看法,共同探討!


龍百曉生


意即雙方需要表達的意思不在一個頻道上,所答非所問,張冠李戴之類。典出明.馮夢龍著《警世通言》第十一卷。亦作“驢唇不對馬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