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排頭兵:政務連接器「慧眼」的方法論邏輯

上一篇,我拋出了一個問題,“互聯網+真的需要方法論嗎?”也有很多用戶在後臺給我留言,強調了方法論的重要性,那麼,今天,我們來思考一個新的問題:

  • 當“互聯網+”上升為國家的頂層戰略時,任何產品和服務、企業、政府部門都將面臨著在“互聯網+”時代怎樣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和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投入到這場革命中去。

在此前結束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大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最多跑一次”就這樣被正式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這是中央對“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又一次充分肯定。我認為,“最多跑一次”在一定的程度上在倒逼政府自我革命,同時也為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實踐樣本。

互聯網+排頭兵:政務連接器“慧眼”的方法論邏輯

而作為“互聯網+”概念的提出者和推動者,騰訊一直在尋找積極落地“互聯網+”戰略的措施,在過去4年多的時間裡,騰訊正在以“寓大於微的生態戰略” 來落地互聯網+業務,找出真正滿足於最微小的人的需求和服務,而騰訊通過賦能於人,賦能於合作伙伴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場“互聯網+”的革命中來。

回到文章開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推進的過程中,如何打破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或不跑腿呢?這便是我今天要提到的騰訊“互聯網+”體系中的拳頭產品,有著“政務連接器”之稱的 “慧眼”。

騰訊“互聯網+”的戰略邏輯

再說慧眼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整個騰訊“互聯網+”戰略邏輯。

我們都知道, “互聯網+”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國內外對於“互聯網+”的探索與實踐,並沒有先例可循——也就是說,互聯網從虛擬走入實體,傳統實體從線下走向線上,掌管公共服務的政府部門從管治轉變為服務……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服務方式是社會形態的一種變化,充滿了極大的未知和想象力。

因此,在“互聯網+”的發展進程中,無論是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還是線下實體商業、政府部門,“互聯網+”都是一個新課題,大家只能“摸石頭過河”。

一個值得肯定的事實是,騰訊始終走在“互聯網+”落地模式的探索上。過去幾年,被外界稱之為騰訊“互聯網+”佈道師的馬化騰在多次場合都提到了跟“互聯網+”相關的內容和思考。

馬化騰說,“互聯網+”的思想內涵並非簡單的加法,而是去連接一切。

“如果說互聯網本身是一種技術工具、是一種傳輸管道,‘互聯網+’就是一種能力,而產生這種能力的能源是什麼?是因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馬化騰認為,在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與碰撞中,將會有新的“信息能源”產生出來。

如何讓“互聯網+”變成一種能力?馬化騰對於騰訊在“互聯網+”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說“連接器”,把用戶和服務連接起來,而騰訊實現“連接器”的方式則是開放騰訊自身的基礎能力,與合作伙伴一起自下而上地釋放“互聯網+”。

這便是馬化騰口中的“連接”與“賦能”,是騰訊“互聯網+”戰略落地的兩個抓手。

政務連接器——慧眼

事實上,早期的騰訊“互聯網+”定位的更多的是解決最後一公里,業務線更多的是扮演渠道的角色。

在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騰訊最重要的就是把“互聯網+”上的核心能力:雲計算、大數據、LBS、AI、支付、安全開放出來。

但在落地中,“互聯網+”的BD們發現,如果只是一個渠道,有很多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對於這些BD們來說,面對的是很多合作伙伴,以政務為例,每個委辦局的業務場景那麼多,面對的需求不一樣,所匹配的能力也不一樣,因此,“互聯+”需要把原來分散給各個業務線的能力進行再次組合包裝,才可以提供給委辦局使用。

因此,對於“互聯網+”產品經理們來說,如何通過“場景+能力”的匹配來完成合夥夥伴的業務痛點則成為最為重要的工作。

騰訊互聯網+戰略總經理張巍向我闡述了“互聯網+”產品業務的基本邏輯,當騰訊進入一個新產業時,想到的不是顛覆、不是改變、不是完全的創新、不是與傳統模式競爭,而是想如何讓騰訊的能力更好服務現在的模式。

在騰訊“互聯網+”業務線,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自檢清單,怎麼放,放給誰,要解決對方什麼問題,能為整個社會帶來什麼價值?這四個經典問題成為自檢清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騰訊“互聯網+”能力滲透、賦能合作伙伴的一個自我診斷和必解題。

以慧眼為例,直接切入用戶與政府交互過程中最痛的流程:“查驗身份證”環節,在“互聯網+”與政務業務的融合中,怎樣證明“我是我”是最為關鍵環節。而慧眼最核心的能力是在線身份核驗,通過在線上完成核驗辦事人身份,實現身份和場景、老百姓和政務的連接。

互聯網+排頭兵:政務連接器“慧眼”的方法論邏輯

從一個場景適用範圍廣、剛需、痛點明顯的身份核驗業務入手,“慧眼“產品經理陳華山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論:

1、要看這個場景夠不夠大,“慧眼”的場景適用性更強。

我們可以看到,在包括律師證換領、企業養老保險審批等政務服務、交警、人社局、公積金中心、工商局、稅務局、衛計委等眾多政務委辦局都需要運用到身份核驗,除了政務的場景之外,慧眼也將滿足絕大多數的生活類場景,可複製性強;

2、發現了一個好的場景,再來看“互聯網+”打包的核心能力中,有沒有能力去匹配。

“慧眼”實名核身以居民身份證號碼為用戶唯一標識,基於領先的證件OCR、活體檢測、人臉識別技術,提供可信可靠的實名認證服務體系,能夠在政務辦理場景中,快速實現身份證與持證人的匹配認證,實現對“證是真的,人是真的,人證合一,場景真實”的核驗,具備創新性;

3、如何讓產品更快、更輕、更低門檻的接入和複製。

從產品的可複製性來看,慧眼輸送的是一套解決方案,通過接口的方式來輸送能力,便於政務場景的開發方、運營方可以很“輕”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支持網上辦事大廳、微信公眾號、移動客戶端、辦事窗口、自助終端設備等不同渠道的需求,同時也支持公有、混合部署,支持多接口、多行業,根據不同的政務服務特點定製實名核身能力。這也意味著,慧眼不需要改變政務部門不需要改變原有的業務流程和形態,有利於其進一步普及;

4、在產品的落地層面,遵循的原則是:小步快跑,不斷髮現問題,完善產品,在進行提煉,讓產品規範化和不斷迭代。

互聯網+排頭兵:政務連接器“慧眼”的方法論邏輯

如果說覓影是騰訊“互聯網+”選擇了一個大有可為的“賽道”,那麼,“慧眼”在某個程度上充當了“互聯網+”業務滲透各行各業的觸角,隨著人臉識別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其應用場景正在呈現出比以往任何技術都更加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也將逐漸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慧眼”更像上排頭兵,在騰訊“互聯網+”能力在場景和領域的滲透扮演先鋒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