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親王府(汗王宮)


1625年3月努爾哈赤遷都瀋陽,1626年8月病逝。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汗王宮一直是努爾哈赤的居所。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後,"汗王宮"改稱"福晉衙門";1644年,清兵入關後,瀋陽成為"陪都","汗王宮"逐漸廢棄,最終荒廢坍塌。

20世紀80年代,瀋陽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在北京發現了《盛京城闕圖》

《盛京城闕圖》上標明,"汗王宮"所處的位置,與"九門"密不可分。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瀋陽中衛"都指揮閔忠,在元代"瀋陽路"舊城基礎上,加高加厚城牆,形成了磚石罩面的堅固城牆。

"瀋陽中衛"城池設置了4座城門,城內主要街路與4座城門相通,形成了"十字街"格局。東門為"永寧門"、南門為"保安門"、西門為"永昌門"、北門為"永安定門"(明代萬曆年間改稱"鎮邊門")。北門,即所謂的"九門"。

"九門"是一座由9個券洞組成、兩個十對頂"十字券洞"式城門。

《盛京城闕圖》上"汗王宮"位置,就在"九門"之內,明代"瀋陽中衛"城南北中軸街道的最北端。坐北朝南,兩進院落,由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串起 。

"汗王宮"保留了滿族傳統的臺式建築,為一座兩進院落 。

宮門後面為外院,有一座類似大清門的三間屋宇式大門,進院後東西兩側沒有其他建築。北面為通往內院的中門。

內院正面,為聳立於高臺之上的串堂。

拾階而上,經過串堂,便是二進院落。二進院落內正面,為三間寬敞高大的殿堂,是努爾哈赤居住的地方。

殿堂東西兩側各有三間配殿,是努爾哈赤嬪妃們的居住處所 。

高臺前面正中是一座門樓,有石階通往臺下 。

"汗宮"建築物均以山牆承重,黃琉璃瓦頂加綠剪邊 。

"汗宮"建築物均以山牆承重,黃琉璃瓦頂加綠剪邊 。

"汗宮"建築物均以山牆承重,黃琉璃瓦頂加綠剪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