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字畫名家就是這樣包裝打造的

一個字畫名家就是這樣包裝打造的

王曉真作品

中國書畫一直以筆(水)墨為器,所謂墨洞其實就是指中國書畫收藏市場的價格黑洞。隨著大量遊資的湧入,針對書畫作品的各種價格操作手法日益氾濫和盛行,這也使得整個行業在火暴、繁榮的背後,蒙受誠信的危機

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底,京城一家知名大拍賣公司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迎春拍賣會。來自重慶的32歲畫家薛林(化名),以一幅傳統的工筆畫出人意料地拍到了128萬元的高價。這也就意味著,這幅10來平尺大小的工筆畫差不多每平尺價值12萬元,這甚至是很多當代名家追求多年的目標。

事實上,這也是迄今為止薛林的畫作拍出的最高價格。作為一個4年前才來到北京尋求發展的年輕畫家,薛林的畫作及其身價的飈升,固然是其實力的體現,但也從另一個側面透射出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尤其是傳統書畫市場上氾濫的非理性繁榮的泡沫。對此,薛林本人也直言不諱。

“我的畫現在每平尺已平均賣到了5萬。”在薛林位於大興的工作室,記者見到了他。他拿出了在剛剛結束的迎春拍賣會上的證書給記者看。在記者保證絕對不透露真實姓名和地址的前提下,薛林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記者講述和介紹了當前書畫市場上普遍存在的各種價格操作手法。而據記者隨後在業界的走訪調查瞭解到,在房地產、股票、匯市等其他市場的泡沫相繼破滅後,由於大量遊資的湧入和推動,這些手法的使用在2005年變得更加氾濫,且花樣繁多。

自我哄抬

1995年,薛林畢業於江西的一家藝術學院,並回到自己出生地重慶。隨後的數年間,他的畫一共賣出去兩幅,加起來不過100元。就是在這樣的窘迫中,2001年,一個同學約他一同來到了北京,在圓明園附近租了一間小平房。

剛到北京那會兒,薛林每週都要去潘家園叫賣自己的畫,但是很少能找到買家,好不容易有一兩個買家,也就幾十元錢一張,甚至還不夠買彩墨的錢,更沒有畫廊願意代理他的作品。

提起當年,薛林至今唏噓不已。

匍匐了一個冬季之後,2003年春,薛林在朋友的指點下,找了幾個朋友當託,把自己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送到一家大拍賣公司的春拍上。

剛開始的時候每平尺只有二三百元錢,薛林的那幾個朋友就一次一次舉牌拍回來,常常是一天趕好幾個拍場。就這樣,北京的書畫拍賣專場基本上都讓薛林跑遍了。

到2003年秋拍的時候,薛林的畫已經炒到了每平尺一千元。“如果有人接牌,我就趕緊拋出去,但大部分時候還是我找託拍回來的。”那一年,薛林光付給拍賣公司的佣金就有13萬元,這筆錢是薛林千方百計向親戚朋友東拼西湊借過來的,按薛林的話來說,完全就是以賭徒的心態豪賭了一把。

薛林坦言,僱託自炒自賣其實是業界公開的秘密,有的甚至到了無託不成拍的地步。剛剛步入這個市場的藏家,很容易被這種假象迷惑,以為某個畫家很搶手,常常從底價十幾萬元一直哄抬到上百萬。

對於像薛林這樣的賣家而言,具體策略是,拍賣會上如果有人舉牌就立馬出手,反之自己接過燙手山芋也無妨——成交後不去交割就完了,頂多也就損失給拍賣行的兩三萬元佣金,但這樣一來畫家的市場認可度就有了最新的標杆。

針對這種現象,中國書法網CEO周明華指出,拍賣市場中這種買方和賣方兩個利益集團的博弈是無可厚非的,但以非正常手段哄抬價格就屬於欺詐行為了。

“一件作品在拍賣市場上連續翻炒四次,這個價格很可能就會變成真正的市場價格了。”聽古軒總經理盧俊舟這樣告訴記者。

2004年,薛林的畫已經在當年的春拍市場上炒到了每平尺5000元。而最讓薛林興奮的是,有兩家畫廊找到他,願意代理他的畫。目前,薛林供給這兩家畫廊的作品大概有100平尺左右,每平尺從開始的3000元漲到現在的2萬元(這是付給畫廊的底價,對外的最新價格是每平尺5萬元)。

自此,薛林徹底擺脫了窘境,也就很少自我炒作和哄抬了,因為那兩家畫廊會替他做,他們做得更專業,基本上是一條流水線了。

一個字畫名家就是這樣包裝打造的

王曉真作品

幕後坐莊

代理薛林的那兩家畫廊,其中一家位於北京東三環附近,在業界頗有名氣,幕後資金相當雄厚。

在那裡,記者看到了薛林的幾幅水墨工筆畫,底價已經升為每平尺5萬元。談到薛林的畫,畫廊的一位負責人表示:“薛林只是我們代理的中青年畫家中的一位,但他是我們畫廊資本炒作最成功的一位。”

早在2004年,兩家畫廊聯合利用在業界的資源,在一些比較有影響的主題展覽裡,把薛林安插進去,和他一起參展的都是業界小有名氣的畫家,緊接著又在兩本藝術類媒體上請了一位知名藝術評論家寫了兩篇吹捧性的文章,利用媒體的公信力製造人氣,製造新聞效果。一位“國內知名青年畫家”就這樣炮製出來。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順利了,出畫冊,上拍賣公司的圖錄。到這年秋拍的時候,薛林的畫每平尺就漲到1.3萬元,接著就一路看漲直到現在的每平尺5萬元。這個價格,讓一些奮鬥多年的知名畫家也驚羨不已。

在被問到薛林的畫是否真的有這麼高的藝術價值時,畫廊負責人沉默了一會兒說:“其實很多人都是這麼做的,用我們的行話來說,薛林只不過是我們坐莊‘做’出來的一匹比較成功的黑馬。”

像薛林這樣的中青年畫家,只是這家畫廊“坐莊”的其中一位,他們更大的運作則是2004年年底聯合幾家畫廊和拍賣公司,對幾位當代名家和一個仙逝大師的墨寶投資。投資大師的畫作,利潤空間大,風險也更大,因而需要這家畫廊這樣的大資金和大實體。

一幅大師的畫作動輒以上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價格交割。對於其間的運作細節和規則,畫廊負責人三緘其口,諱莫如深,因為這其中牽涉的利益太大了,買家、賣家、畫廊、拍賣公司……

“其實這種情況就像當年的股市,瘋狂的時候誰都是贏家,而當市場‘泡沫’破滅的時候,受損的則是那些真正的藏家和投資者。”這位負責人說。

對於此類的價格哄抬,圈內資深人士堯小鋒指出:“書畫市場現在盡刮攀比之風,假記錄與假天價在國內藝術品市場早已司空見慣。而2005年更加頻繁,今天這位大師作品突破5000萬,明天那個公司的什麼圖以6000萬成交,但這些天文數字的真實性到底如何,無人知曉。”

2005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額大概在200億元,而書畫更佔了70%之多,這裡面究竟有多少水分,不得而知。

贗品風潮

使整個書畫市場遭遇更大誠信質疑的,是日益肆虐的贗品風潮。

剛剛過去的2005年,幾乎整整一年,劉先生都在為一件假齊白石的作品頭痛不已。

見到劉先生的時候是在一家茶館裡,出人意料的是,記者竟沒有從他臉上看到預想中的愁眉不展。記者小心地問到那幅贗品的時候,劉先生很輕鬆地告之:“今年春節,我可以很舒心地過年了。”那幅贗品已經脫手了,而且他還賺了62萬。

劉先生表示,那幅贗品只在小範圍內為人所知,“我也是沒辦法,當初買這幅畫我可是花了一百多萬呀,總不能讓我賠本吧!”

劉先生在這個行當裡已有5年的歷史了,2005年元月,在國內一家知名大拍賣公司的迎春拍賣會的預展中,因為一時走眼和對拍賣公司的輕信,他買下了齊白石的這幅贗品。

買回家後,劉先生找了多位專家鑑定比較,最終發現原來是贗品。他不敢相信這是事實,而更可氣的是,一個月後,一位朋友偷偷告訴他,這幅贗品其實拍賣行早就知道。忍無可忍的劉先生找到那家拍賣公司負責人大罵,誰知那位負責人拍著胸脯對他說:“秋拍的時候你再拿過來,我保證你只賺不賠。”

果不其然,還是在這家拍賣公司組織的同一個書畫專場,這幅贗品又被拍賣了出去,而且還讓劉先生賺了一筆。

據一位業內人士估計,剛剛過去的2005年,贗品佔整個書畫市場的30%,而且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一些拍賣公司是滋生贗品的溫床,這些公司知假拍假,渾水摸魚,扮演了造假者幫兇的角色。

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當前市場的投機氣氛日益熾熱,在投機者的推動下,造假者和經營者為牟取暴利而使贗品氾濫成災。

數年前,世界著名的拍賣公司蘇富比就曾因為中國書畫藝術價值難以辨別和造假的盛行,一度停拍中國書畫,在中國書畫界上空爆出一聲空響。這無疑讓曾經輝煌的中國書畫藝術蒙羞。

事實上,中國書畫的價格還遠遠沒有達到它應有的價值,這個市場還有著巨大的增長空間,良性和健康的市場才是其重煥輝煌的基礎。

如果你覺得寫的還不錯,請加微信公眾號:學畫畫工筆畫

王曉真作品

一個字畫名家就是這樣包裝打造的

王曉真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