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新書《方島》《輕寒》《碗》:凝集三十年創作實力精華


近日,金宇澄的《方島》《輕寒》《碗》由世紀文景出版。三本書所收的作品在創作時間上跨越了三十年,既包括小說也包括非虛構的寫法,所涉及的地理空間則覆蓋了江南小鎮、東北鄉村和作者最熟悉的上海,展示了《繁花》之外,一個更為多面的、生動的金宇澄。這些作品也向讀者表明,經驗的提煉和技藝的打磨,都並非一夕之間完成,而是經過漫長時間的積累、不同體裁的錘鍊。

金宇澄新書《方島》《輕寒》《碗》:凝集三十年創作實力精華

2017年,這三本書於臺灣出版,在當地獲得高度好評,並獲得2018年臺北書展大獎。此次出版的大陸版本,相比臺灣版,在文字、插圖、裝幀上做了全面的修訂和更新。三本書包含了作家親手繪製的共27幅插圖,封面設計也採用了金宇澄本人的畫作,符合作家一貫堅持的願景:一本一本做出自繪插圖的書,在文字所不能表達之處,讓線條和色彩來言說。

顏色、氣味、溫度的變幻,刻畫生存的荒誕

《方島》收入的九個短篇小說,大都創作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小說顯示了文本實驗的痕跡和現代主義的影響,但依然保持金宇澄一貫內斂雅緻的尺度,後來的大師手筆,已在這些作品中初見端倪。其中每一篇都以一種不同的語調寫一個不同的故事,顏色、氣味、溫度在豐富駁雜的記憶圖景中變幻,或荒誕,或傳奇,展現了普通人在嚴酷荒蕪的周遭環境中掙扎求生的狀態。

《方島》一篇,寫老莫因極度飢餓而不得不吃老鼠幼崽。《譬喻》寫會治傷的村婦五嬸,生前遭人誤解,死後被奉為神婆。《風中鳥》中,“我”是在農場裡負責製作棺材的年輕棺材匠,見證了生死之間的艱辛。《童話》從一隻金蛉子的角度,寫個體無法擺脫的孤獨處境……《標本》是象徵色彩濃郁的一篇,敘述了標本製作員黑荑和她的丈夫小寒的故事:小寒習慣竊取別人的郵件,最終被投入監獄。聯繫作者在《回望》中寫父親作為情報人員的經歷,可以看作是對父輩故事的虛構化處理。

金宇澄新書《方島》《輕寒》《碗》:凝集三十年創作實力精華

與《繁花》的口語化不同,這本小說集的語言顯示了高度的文學性,而《譬喻》對北方口語的純熟運用,不似一般的南方作家,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

淪陷時期的江南,細節人心毫髮畢現

中篇小說《輕寒》講述的是淪陷時期江南小鎮的生活。作者選擇從日常生活情境和女性的視角切入,呈現社會和人心的面貌,於無聲處聽驚雷。日軍佔領後,小鎮上的居民,特別是年輕女人,紛紛逃離。小鎮被絕望、陰暗的氣氛籠罩。故事主要發生在醃肉鋪和小船上這兩種空間內,醃肉鋪的老闆、女主人七官和夥計、女傭阿才以及鎮上的警官馬老三這幾個人物構成了曖昧迷離的關係網絡。七官對於權力的慾望,以及幾個人物之間曖昧複雜的情感,成為兩條彼此纏繞和相互推動的線索。最終,小說從男女情愛的幽微細節中,窺見殘酷動盪的歷史。

在內心活動的刻畫上,作者不是採用直接描寫,而是以電影一般的剪輯手法,展示了一個個場景、對話和意識流的片段,勾勒出平凡女子在亂世中盡力維持安穩生活的姿態,秉持了金宇澄的寫作理念:“假如略去了內心,讀者仍能通過上下文對話,明白人物的立場,就可省略。”也正因此,《輕寒》成為需要一讀再讀的故事,只有細細探察,才能充分掌握人物和事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

從廣闊的北方原野到滬上密集的屋頂,沉澱半生的回憶

《碗》是金宇澄繼《回望》之後的另一部非虛構力作。三十年前,在東北農場,上海青年小英死於井中。三十年後,在知青聚會上,一名女孩忽然出現,而她就是小英的女兒,自出生起就與母親生死相隔。原來,小英生前曾從東北趕回上海,秘密生下了一名女嬰。面對年輕的生命,老知青們終於直面不願重返的過去,並且承認:曾經至為重要的東西都已經紛紛碎裂、消失。大家再次回憶起看似美好卻又充滿苦澀的青春。小英的意外離世,彷彿讓那一代知青,突然在被飢餓和食物所驅使的生活中,懂得了命運的虛無和殘忍。

金宇澄認為,非虛構同樣需要文學的無窮手段,因為非虛構的對象更貼近現實和常識,因此需要調動更多的文字、結構技巧。作者的筆,在過去和現在、東北和上海之間自如切換,帶領讀者領略宏大歷史與個體生命之間的張力。同時,這本書在非虛構之外,附上了三十年前寫作的同題材小說《蒼涼紀念日》,紀實與虛構相互映照,凸顯了作者對多重敘述聲音的偏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