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還是愛ta?——視角的三階使用

愛我還是愛ta?——視角的三階使用

輕小說源於日本,而我們在閱讀輕小說與國內的網文的時候,偶爾會發覺一些差別,比如——輕小說中,第一人稱的往往佔大多數。

本文要聊到的東西,也是在創作之中經常會注意且運用到的一些小技巧。

愛我還是愛ta?——視角的三階使用

廣泛影響日本文學的私小說的第一本:《棉被》

一.視角

1.何為視角

在單指作品之中,這個視角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第二人稱在不同情況下可以被併入第一或第三人稱,並由於是對臺視角所以並沒有什麼實際作用所以不做討論。

而在更上一層的範圍之中,便有了作者視角和讀者視角。讀者視角和作者視角皆包括了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但由於‘閱讀’這個動作的不同發起人與立場,所以在感受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視角的時候便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2.閱讀的結構

在我們具體談論視角的時候,我們要先明確閱讀作品的人在閱讀的時候,是怎麼樣的感覺。舉例來講:

他看到了某個人,並在這裡對這個人的印象做出初步判斷,接著進入某個情節,發生了某件事。這個讀者可以喜歡/討厭這個角色,所以他期待這個情節會怎麼怎麼樣發展;這個讀者對角色沒有興趣,他看多了/單純就是沒興趣,所以他就等待著情節發展;這個讀者較為理智,ta更偏向某些全局的宏大的發展,在理解了這個人物之後等待著情節發展並不停修改自己的見解,直至最後一刻作品結束,他才給出判斷……balalbalabalalalala

內容每個人都可以不一樣,但是境況大抵是相同的,即:

隨著故事的講述,角色塑造的進入,情節的推動,觀眾會在感官(第一印象)—感性(讀者個人的喜好)—理性(客觀、儘可能拋開偏差值的思考)—內涵(理性的總結)四個階段上進行。(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進入到後兩個階段,也並不是所有作品都能讓讀者進入到後三個階段。)

而實現讀者這些變動的,便是故事本身的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愛我還是愛ta?——視角的三階使用

優秀的範例:《剃鬚,然後撿到女高中生》

二.為何要注意視角(視角的低階運用)

1.觀感的疏離與匱乏

視角的連貫性是保證作品感官的第一道門檻。比如說作品之中,兩個人正在談論一輛車,但此時,作品之中,在表示人物對話的雙引號之外的地方,出現了這樣的句子——這輛XX排量最高時速XXX的車,可謂是一輛猛獸——讀者會覺得有些不舒服。

因為說這句話的人不是劇中的人物,而是作者,或者說旁白。而偏偏這樣的句子,交給劇中的兩人來說反而更好。

這種錯誤叫做亂用旁白,而還有一種問題則是作者說ta很憤怒。例如:她騙了他的錢,他很憤怒。

這樣的一句話讀起來是不是乾巴巴的,他很憤怒,那麼他會如何憤怒呢?他可以去砸東西,也可以破口大罵,也可以一句話不說生悶氣……而具體是怎麼樣,就要看作者是如何設定這個角色了。相當益彰,便可。

2.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不當使用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於觀感的最直觀的差異便是代入感。雖然我也是一個角色,但我這個字所代表的的代入感是完全不同的。而在閱讀兩類作品的時候,讀者的觀感也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人稱通過‘我’的眼睛,去看這個作品,而第三人稱則是旁觀視角甚至上帝視角。

這兩者的核心差別在於讀者可視的信息面。

在說信息之前,首先要明確的是人的閱讀是有慣性的,在生活之中那些糟心的事情,不想發生的事情和想要發生的事情,都會無意識地帶入閱讀之中。

在觀看第一人稱的作品之中,對於他人發生的事,更多的是以書中的‘我’的言行和思考進行的。‘我’在描寫之中佔有絕對的主動權,這也無可避免的對其他的角色的進行了壓制的同時,過於直白和自我的描述是心理描寫的基本,如若掌控不好,讓讀者認為主角的三觀或是其他的方面出了問題,那麼這本書隨時都會被棄掉,天性就不適合角色性較弱的小說作者。

而第三人稱,更加簡單和直白,並且根據信息量的需求可以隨時出現心理描寫——可看似更加簡便,但在多個角色間的視角切換,容易造成觀眾的疲勞,並撕裂連貫性。

而要避免這種錯誤,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瑕不遮瑜。雖然有些地方不夠好,但是有更好的地方將其掩蓋。

愛我還是愛ta?——視角的三階使用

極其優秀的範例《白色相簿2》

三.視角的使用方法(中階和高階運用)

1.保證慣性(中階使用)

上文聊到人們會把生活那種想要發生的事情和不想發生的事情的想法帶到閱讀中來,我姑且將其稱之為慣性。這種慣性人人都有,為了滿足這種慣性,輕小說中歸納出了無數的套路和屬性面板:父母雙忙(亡),有妹有房,金髮雙馬尾貧乳傲嬌妹,黑絲黑長直巨乳前輩姐……

一開始是因為生活裡沒有,所以就會看這些,而看多了之後,又會因為知道他大概會怎麼寫,然後看到這種劇情一下子覺得自己想的實現了,後面又知道會怎麼樣了所以索然無味。(太連貫了沒有意思。)

而這種慣性,在故事中往往表現出除此之外的這樣一些具體問題。

前言不搭後語(連貫性斷層)、本該痛苦的主角卻十分開心的笑(讀者和作者認知斷層,這種情況讀者菜和作者菜都有,意義不大不做討論)、時間與敘述順序的錯亂和缺失(亂用倒敘、插敘導致讀者的邏輯慣性缺失)……

情節的先後順序是讀者的邏輯/感性的發展順序,理解到這一點之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足夠簡單明瞭了:

在段落之中,賦予文段足夠清晰的邏輯順序,比如ta們正在做某一件事;在段落之中,賦予文段足夠細膩的觀感和感性變化順序,比如他們相戀,他們甜蜜,他們發現彼此不是他們想象地那樣,他們失望,他們產生衝突,他們痛苦……

在此基礎上,如果不是必要的情況下,儘量固定在某一個視角上——要確定說這句話/有這個想法的是誰,並承載觀眾的邏輯/感性的變化。

2.保證慣性的同時撕裂慣性(高階使用)

儘管讀者獨立於故事之外,但人不可能是完全沒有感性的,真真完全獨立於故事之外的方法就是不要打開本書。而在保證上述的慣性的同時,要做出一些讓他們想不到的事情迫使他們的理性/感性進行反應。

而這種反應的基礎,則建立在讀者於故事的代入感還有讀者於作品本身的獨立這種雙重結構之上。而這一點要講明實在太過複雜,筆者也只是初狩其中,便用筆者印象比較深的兩個例子來聊聊好了。

其一:輕小說《剃鬚,然後撿到女高中生》

該小說為第一人稱小說,講述了一個努力工作的男人在路邊撿到離家出走的女高中生的故事。這本書在視角上沒有犯前文所說的錯誤,並通過‘女二和女三喜歡男主’‘男主的家中住著女高中生’這樣基於普世價值觀的困境扼住了故事的發展,製造出了一種懸崖掛壁的張力。

而在這樣的基礎上,通過對於男主內心細膩的描寫,隨著故事的發展,女主角看著女三向男主角示好的場景,前文中那些看似美好的鋪墊,在視角切換了之後,自白,女主角那有些扭曲卻又純潔直白的情愫,製造出一種令人窒息的場面——一種近乎可悲的憐惜。

我們希望女主能和男主在一起,他們在一起了,可接下來又會如何呢。在保留了這樣的懸疑的同時,文中那種向著美好前進的力量還有未來的不確定性,滿足了慣性的同時又對這種慣性進行撕裂,讓人有讀下去的慾望。

其二:galgame《白色相簿2—Coda—》

在視角的使用之上,本部作品可謂是將王道的手法發揮到了極致。白色相簿2的劇情要細細講述太過複雜,在Coda劇情之中,玩家們面對著這樣一個巨大的困境:選擇和誰走下去,另一人那近乎瘋狂的質問則幾乎會將玩家逼瘋。

這種抑鬱感來自於足夠濃厚的情愛,來自於幸福的主題,更來自於不斷地選擇的最後,這種質問不僅僅只是在質問主人公,更是在質問每個做出選擇的玩家。而這份質問究竟作用在了哪裡,我們無從得知,是道德還是天性——而我們不用剋制這種抑鬱,我們可以盡情的痛苦或悲傷,但男主角必須剋制,他甚至還要在這種剋制之中做出選擇,而這份選擇又是玩家點擊鼠標所造成的結果。

選擇的意義與自我的拷問相得益彰,並在最後,成為了故事的重量。而這種選擇,並不只是galgame的劇本試用,在小說之中,也存在著‘讓角色不得不思考現狀,並揭露不改變和改變兩種未來情況’的具體寫作手法。

結語

劣質的使用會導致讀者的觀感體驗滑坡,而合理的使用,亦會讓讀者擁有更豐富的體驗。而能夠意識到讀者,並且搞明白意識的深層需求合理使力,這是大部分新人與老手之間的區別。

不同的情況,不同的使用,望本篇文章能夠對閱讀的人有些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