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居族、喪文化、佛性青年,我是「沒有目標的追夢者」

蟄居族、喪文化、佛性青年,我是“沒有目標的追夢者”

說來也巧,剛和朋友談論蝸居在家的時光是如何度過的,就在UC上面刷到一篇文章,關於日本有一百萬人“失蹤”的蟄居族。然後在網上查了查相關的文章,發現提及的還有美國年輕人的窮,與美國、日本都不同的“喪文化”,以及最近盛行的“佛系青年”。雖然我在家蝸居了三個月,但可都與這些流行的詞彙無關,我既不是“喪文化”的一員,也不屬於“佛系青年”,非要找一個詞語來形容的話,“沒有目標的追夢者”感覺更適合。

去年12月跟上一份工作說拜拜了,理由不多,就一個,不適合。雖然看見網絡上關於辭職信的段子有很多,比如“回家繼承幾百畝土地啊”、“拆遷賠了一個億啊”之類的,但是這些段子與我辭職的理由差了十萬八千里。或許就像網上說的,辭職理由就兩個,一是錢不到位,二是心受委屈了。但我知道錢和委屈不是全部,甚至佔不到百分之二十的辭職理由,為了錢受委屈的大有人在。辭職的理由是另外兩個,一是看見了未來的自己,二是發現自己並不是無可替代。

蟄居族、喪文化、佛性青年,我是“沒有目標的追夢者”

書讀得越多,越會把自己看得重要,但是當你發現自己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時候,一切信念都會崩塌,然後經過一段歲月的磨礪,你自己認識清楚這一點甘於現狀,或者更為堅定地追求獨一無二,生活才會慢慢回到正軌。

去年我才畢業,那份工作經歷了六個月的時間,有時候我會抱怨自己的專業,覺得自己所學並沒有用,就算換一個人也能幹好這份工作,甚至更好。其次發現在公司工作久了的老員工有一些共性——安於現狀,即使他們拿得比我還少,還要養家餬口,也不去改變,這就彷彿看見了未來十年、二十年的自己,想想都覺得可怕。我現在這麼年輕,不過十年我就會變得那樣麻木,如果我再不擺脫這份工作,我的未來也就如此了。

蟄居族、喪文化、佛性青年,我是“沒有目標的追夢者”

雖然我果斷地辭職了,並且在家蝸居了三個月,但是我看得見未來的希望啊,不像日本、美國那樣,階層已經固化,年輕人即使不工作,社會福利也能養活,他們無法打破社會的階層,不管怎麼努力生活也只能那樣,這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一幫子朋友都認為未來錢會越來越多,生活會越來越好,這就跟“喪文化”、“佛系青年”完全絕緣,雖然偶爾有任性的辭職,有許多不靠譜的想法,有跟上一代的代溝和隔閡,但這都不會影響我們為了成為更好的人而努力。

蟄居族、喪文化、佛性青年,我是“沒有目標的追夢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