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峪田與她的太行母親

罗峪田与她的太行母亲

羅峪田(右)送給王巧魚的照片

太行革命老區麻田這塊熱土,有尋找不完的用乳汁哺育了勝利的“太行母親”的故事,王巧魚就是其中的一位。

1940年,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和他擔任政治部四連指導員的妻子郝治平,跟隨朱總司令進軍太行山,開展抗日鬥爭。1942年1月,抗戰進入了最嚴酷的階段。羅瑞卿的女兒也出生在離麻田僅有10公里的桐峪鎮。孩子出生不到半個月,日寇便開始“二月掃蕩”,孩子跟著父母受盡了顛簸驚嚇之苦。部隊轉移到麻田後,嚴酷的戰爭環境又不允許他們將孩子帶在身邊,只好決定將女兒送給太行山的老鄉撫養。在總部所在地麻田,一個叫王巧魚的產婦,剛生產的孩子夭折了,她從郝治平懷中接過孩子,含著眼淚給尚未起名的孩子叫峪田,對戀戀不捨的峪田媽媽說:“放心吧,有我們在,孩子就在!”

5月下旬,日寇實施“鐵壁合圍”戰術,合擊麻田八路軍總部和一二九師師部。巧魚在夜晚抱著峪田躲進大山。山陡路險,巧魚就用牙咬著包峪田的包布,手腳並用地從麻田的西山寨樓根往上爬。她的一雙小腳在黑暗中踩空,翻了兩個跟頭,幸好被一叢荊棘絆住,峪田還被緊緊地抱在懷裡,而她卻摔得遍體鱗傷。巧魚滑下坡的響動和孩子的哭聲驚動了搜山的日本鬼子,她被打得死去活來,但始終護著孩子,嘴裡喊著:“不要嚇著我娃!”巧魚顛沛流離,生活極度困難,乳汁不夠吃時,就磨些柿子粉調成糊來喂孩子。就這樣看護著小峪田度過了抗戰最艱苦的三個春秋。

隨著總部的轉移,羅瑞卿夫婦也要離開麻田了。他們去接峪田,孩子硬是抓住奶孃不肯鬆手。

直到1954年,羅瑞卿夫婦從一位老紅軍口中得知了巧魚的下落,便囑託峪田給奶孃寫一封長信,並懇求奶孃進京看看她的女兒峪田。巧魚進了北京城,到了羅瑞卿將軍的家。梳著長辮子、身著白底黑花布料衣服、仍然保持著太行鄉土味的峪田,撲到奶孃懷裡噙著眼淚說:“這就是我的太行山媽媽呀!”

巧魚返家後,一心思念著女兒峪田,想讓她回家來看看。她拼命地帶領婦女搞生產,義務為村裡餵養兩頭牛。過度的勞累,使這位母親沒等到女兒回來就積勞成疾,因病於1973年離開了人世。當時峪田也一心盼望早一點回到太行母親的懷抱,她盼啊盼,盼來的卻是一場十年浩劫。羅瑞卿將軍慘遭迫害,峪田也被分配到內蒙古參加勞動。

粉碎“四人幫”後,羅瑞卿將軍得到平反,峪田多麼想再回去看看太行山和養育她的母親啊!但多少次去信,郵局均以查無此人將郵件退回。郝治平和峪田通過公安部門,終於在離麻田不遠的一個小山村,找到了巧魚的弟弟王李生。如今李生已是72歲的老人了,得知羅峪田還在千方百計地打聽他們,感動地說:“這孩子,還掛著這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