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人處世,修養至上,待人之道又有幾何?

有位學者曾問老師:“你教人際關係,是否你就沒有敵人?”

老師答道:有!我也有敵人,有些人甚至恨得我牙癢癢。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無論他多麼偉大、多麼高尚,都有敵人,都會有人不喜歡他甚至討厭他。

可有人卻常為此煩惱:“我對他們都很好,可總有人對我不好,不喜歡我,甚至恨我。”有人因為領導不喜歡自己或者自己被人出賣而痛苦不堪;有人更甚,因為失戀而痛不欲生。這些都是一種傻氣。你自殺了於對方沒一點傷害,反而變成他吹牛的本錢:“某某小姐(先生)為我痴情得自殺了”,你說這是何苦。

你問自己,是否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你都喜歡?你不可能喜歡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那你也不能要求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喜歡你。有幾個人不喜歡你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為此而生煩惱正是自尋煩惱。

我們活在世上不可能迎合每一個人,討好每一個人。否則人活著豈不太累,人生還有什麼意思?人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活得灑脫、自然、快樂。人際關係學也並不是要你一味委屈自己迎合別人,何況即使你這樣做了,也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你。

雖說我們不可能贏得世界上每一個人喜歡,但還是要儘量減少敵人,少一個敵人就多一個朋友。不要因為我們的過失,我們待人的方式不正確而得罪人。不論我們喜歡與否,周圍的人們都是現實存在著的,都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在當今的世界上,不考慮到這一點,我們簡直無法獲得任何成功和幸福。

一、勿道人短長

某公司長期和外貿公司合作做生意,外貿公司的大胖子塗經理,可以說是他們的財神爺。

有天在公司裡,業務經理極力勸說塗經理和他們擴大貿易範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能說服他。業務經理惱羞成怒,塗經理剛一走,我就說:“你們看塗胖子,往公司大門口一站,蚊子都只有側著身子才能飛進來;他那條短褲,肯定是他老婆用兩條米袋子改的。”

結果塗經理忘了拿包,正好回來。雖然旁人不斷給他使眼神,但他越說越得意,全然沒注意到塗經理正在他後面。他發現怎麼旁人不笑的,一回頭,恰好看到塗經理漲得像豬肝般的臉,當時的那種尷尬勁就甭提了。旁人趕緊打圓場:“小丁這個傢伙,就是嘴巴討厭。”業務經理也急忙賠著笑臉道歉,說自己喜歡開玩笑。塗經理當時沒吭一聲就走了。

之後,雖然自己多次請塗經理吃飯,想方設法賠禮道歉,但關係始終恢復不到以前的水平了,合作生意因此也少了很多。這就是道人短長的代價。

實際上我們平常的談話中有百分之九十是閒聊,那種品質惡劣的人則總是以議論人及誹謗人為中心,彷彿這個世界上人人都不行,唯有他最偉大。或者通過指責別人的不是來抬高自己,這種人正是自尊心極低的。他沒有真本事去表現自己,只有藉助於挑別人的短處來提高自己身價,這樣的人令人齒冷。

我相信這樣一條規則:判斷別人時你自己也被別人判斷。

一個經常挑別人短處,指責別人錯誤的人,只會讓人感到挑剔而難於相處,讓人感到品質惡劣而厭煩。如果你總是認為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行,人人都有問題。那麼只能說明你自己不善於與人相處,自己有問題。別人正是通過你對別人的判斷,來判斷你的為人。

如果你去應聘,招聘者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是:你在原來單位幹得好好的,為什麼要來我們單位?”有些人為了討好招聘者,就極力指責原單位:那裡的人很難相處,老闆挑剔,刻薄。你們這裡多好呵。這樣說的人,十有八九會落選。如果我是招聘者,我會想:他現在這樣指責他原來的老闆,將來會不會也這樣說我呢?聰明的應聘者應該多說原單位及原來老闆的好話,“與他們相處很好,離開真有點依依不捨”,然後再提出一個客觀原因,如“這個單位更適合發揮我的才幹”等。這才是聰明的應聘方法。

你聽說過坐在馬路邊的老人,分別被兩位陌生人拜訪的故事嗎?這是我最喜愛的故事之一。

老人坐在一個小鎮郊外的馬路旁邊。有一位陌生人開車來到這個小鎮,看到了老人,他停車打開車門,詢問老人:“這位老先生,請問這是什麼城鎮?住在這裡的是哪種類型的居民?我正打算搬來居住呢!”

這位老人抬頭看了一下陌生人,並且回答說:“你剛離開的那個小鎮上的人們,是哪一種類型的人呢?”陌生人說:“我剛離開的那個小鎮上住的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我們住在那裡沒有什麼快樂可言。所以我們打算要搬來這裡居住。”

老人回答說:“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為我們鎮的人,也跟他們完全相像。”

不久之後,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這位老人詢問同樣的問題。“這是哪一種類型的城鎮呢?住在這裡的是哪一種人呢?我正尋找一個城鎮定居下來呢!”

老人又問他同樣的問題:“你剛離開的那個小鎮上的人們到底是哪一種類型的人?”

這位陌生人回答:“喔!住在那裡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的太太和小孩子住在那裡度過了一段很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比我以前居住的地方更有發展機會的小鎮。我很不願離開那個小鎮,但是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發展前途。”

老人說:“你很幸運,年輕人。居住在這裡的人都是跟你們那裡完全相同的人,你將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如果我們在尋找壞人,那麼我們就真的會遇到壞人。如果我們在尋找好人,我們就一定會見到好人。不善於與人相處的人,到了哪裡,都會認為別人難於相處;善於與人相處的人,見到任何人,都會與人相處融洽。

二、勿觸怒別人

美國一位企業家,有次應邀參加一個聚會,聚會期間朋友為他介紹了一位記者,恰好這位企業家某天在報紙上見過他的大名,對著這位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記者,企業家討好地說:“久聞大名,我在報紙上見過你的文章,文采飛揚,讀後受益匪淺。”

結果這位記者聽後,扭頭就走。企業家莫名其妙地去問他朋友,他朋友說:“唉,你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去了。你知道他是寫什麼的嗎?他們主任給小鞋他穿,他是專門寫訃告的。”

這就是在無意之中觸怒了別人。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過別人的一句話深深刺痛了你,讓你終生難忘?那你又有沒有過一句話深深刺痛了別人,讓別人終生難忘呢?觸怒別人往往是無意中的,在你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人。

我有次放假回老家,去同學家裡玩。他老家的習俗死了長輩三個月不許理髮,以示戴孝。我去的時候正遇他母親去世沒多久。我們真的好久沒見面了,見面後為了表示親熱,我打了他一拳,看著他長長的頭髮,開玩笑地說:“瞧你這麼長的頭髮,像條翻毛狗。”邊上同學趕緊給我使眼色,可我一點都沒注意,仍然說:“這麼亂糟糟的,麻雀都可以在上面做窩了。”

雖然他見我大老遠從深圳趕回來,不好說我。但當其他同學告訴我是因為他母親去世,三個月不許理髮,表示戴孝時,我內心卻深深內疚了:別人母親去世了,內心該多痛苦啊!可我還要去開玩笑,雖然不知者不罪,但這畢竟是火上澆油的行為。

話題是否恰當,要視你周圍的人們以及那一剎那的氣氛而定,要儘量避免那些會使雙方動怒或爭辯的話題,對周遭狀況保持敏銳,不要有意或無意觸怒別人。否則,會令你自己下不了臺。

實質上良好的禮節就是敏銳,是一個人對他人所表現的崇高敬意。

三、勿探人隱私

隱私是一種不願被人知道,不願被人公開的弱點或缺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家都是人,自然也就存在著一些弱點和不足,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如果每個人都把他的想法、行為原原本本地公之於眾的話,那麼沒有人能有面子活下去。隱私權也正是人的生活權利。所以,揭人隱私就成了人際交往中的一大禁忌。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避免那些私人、細瑣、刺探的問題。

在一次與友人一起吃飯時,他給我介紹了同桌的一位個體戶。彼此寒暄後,無意中我就問起他最近進的一批貨是什麼價。話一出口,我就懊悔了。個體戶之間競爭激烈,進貨價都保密。答覆我吧,不可能;不答覆我吧,彼此剛認識,又傷感情。正在我不知所措時,他問我:“你能保密嗎?”我一聽他相信我,趕緊拍胸擔保說:“能,我最能保密了!”他一笑接道:“很好,我也能保密。”

在他這種俏皮的答話中,我才避免了尷尬。

人們大多數的談話過失只不過是由於欠缺思慮或無知而引起的,揭別人隱私的行為正是一種欠缺思慮或無知。

我最討厭的那類人就是吃了飯沒事做,以揭別人的短、探人隱私為樂趣。別人結婚幾年沒生小孩,他就議論這人是否生理有缺陷;別人來了幾個女朋友,正常交往,他就四處散佈這人喜歡攪攪陣。這類人正是在現實的世界中喪失美好事物而過著猥瑣生活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喜歡探人隱私的人不僅令人討厭,而且自己也常常吃虧。深圳有些大公司的秘書經常都是幾個月一換。因為做經理的不願你對他的底細瞭解太多。比如某些大公司一年要買進上萬噸糖,經理每斤糖提成一毛錢就是一筆可觀的數目。你如果對他底細掌握太多,對他就是一種威脅,他自然要想辦法換掉你。所以你不僅不要去探他的隱私,即使他要告訴你,你都要儘量避開,以免將來有嫌疑。比如我們私營公司經常都有一些黑賬,如果哪個員工總是喜歡刺探這些問題,不用多久他就一定會被炒掉。

四、不要好為人師

在生活中常可以遇到一類好為人師的人。他們總喜歡指出人家這做得不合適了,那做得欠火候了,似乎他什麼都在行,對什麼都可以說出個道理來。這種自負,恰好是自卑心理的曲折表現。他們所以擺出一副“萬事通”的面孔來,就是唯恐被人小視,他們炫耀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更使他們捉襟見肘,遭人厭惡。道理很簡單,你不相信別人有辦好事情的能力,別人也不會把你的能力放在眼裡。

我大學剛畢業時去教書。有次一位學生拿著一道題目問一個老教師,正在老教師思考時,我為了表現自己年輕聰明、反應快,拿過題目就說:“這還不簡單,怎麼這樣的題都做不出來呢?”結果當我做下去時,我發現自己也做不出來,搞得十分狼狽。

這件事使我深刻認識到,謙虛才能學習更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懂得的一切都沒有什麼了不起,更不要好為人師了。

一個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謙虛的美德來裝飾,那就簡直值得敬佩了。

任何人潛意識深處都是爭強好勝的,自負正是人的本性之一。那麼你的自我表現,不恰當的炫耀往往就會刺傷別人,所以謙虛也正是人際交往中使你受歡迎的有效方法。

為人處世,修養至上,待人之道又有幾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