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修养至上,待人之道又有几何?

有位学者曾问老师:“你教人际关系,是否你就没有敌人?”

老师答道:有!我也有敌人,有些人甚至恨得我牙痒痒。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无论他多么伟大、多么高尚,都有敌人,都会有人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

可有人却常为此烦恼:“我对他们都很好,可总有人对我不好,不喜欢我,甚至恨我。”有人因为领导不喜欢自己或者自己被人出卖而痛苦不堪;有人更甚,因为失恋而痛不欲生。这些都是一种傻气。你自杀了于对方没一点伤害,反而变成他吹牛的本钱:“某某小姐(先生)为我痴情得自杀了”,你说这是何苦。

你问自己,是否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你都喜欢?你不可能喜欢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那你也不能要求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有几个人不喜欢你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为此而生烦恼正是自寻烦恼。

我们活在世上不可能迎合每一个人,讨好每一个人。否则人活着岂不太累,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人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活得洒脱、自然、快乐。人际关系学也并不是要你一味委屈自己迎合别人,何况即使你这样做了,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你。

虽说我们不可能赢得世界上每一个人喜欢,但还是要尽量减少敌人,少一个敌人就多一个朋友。不要因为我们的过失,我们待人的方式不正确而得罪人。不论我们喜欢与否,周围的人们都是现实存在着的,都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在当今的世界上,不考虑到这一点,我们简直无法获得任何成功和幸福。

一、勿道人短长

某公司长期和外贸公司合作做生意,外贸公司的大胖子涂经理,可以说是他们的财神爷。

有天在公司里,业务经理极力劝说涂经理和他们扩大贸易范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说服他。业务经理恼羞成怒,涂经理刚一走,我就说:“你们看涂胖子,往公司大门口一站,蚊子都只有侧着身子才能飞进来;他那条短裤,肯定是他老婆用两条米袋子改的。”

结果涂经理忘了拿包,正好回来。虽然旁人不断给他使眼神,但他越说越得意,全然没注意到涂经理正在他后面。他发现怎么旁人不笑的,一回头,恰好看到涂经理涨得像猪肝般的脸,当时的那种尴尬劲就甭提了。旁人赶紧打圆场:“小丁这个家伙,就是嘴巴讨厌。”业务经理也急忙赔着笑脸道歉,说自己喜欢开玩笑。涂经理当时没吭一声就走了。

之后,虽然自己多次请涂经理吃饭,想方设法赔礼道歉,但关系始终恢复不到以前的水平了,合作生意因此也少了很多。这就是道人短长的代价。

实际上我们平常的谈话中有百分之九十是闲聊,那种品质恶劣的人则总是以议论人及诽谤人为中心,仿佛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不行,唯有他最伟大。或者通过指责别人的不是来抬高自己,这种人正是自尊心极低的。他没有真本事去表现自己,只有借助于挑别人的短处来提高自己身价,这样的人令人齿冷。

我相信这样一条规则:判断别人时你自己也被别人判断。

一个经常挑别人短处,指责别人错误的人,只会让人感到挑剔而难于相处,让人感到品质恶劣而厌烦。如果你总是认为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行,人人都有问题。那么只能说明你自己不善于与人相处,自己有问题。别人正是通过你对别人的判断,来判断你的为人。

如果你去应聘,招聘者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你在原来单位干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来我们单位?”有些人为了讨好招聘者,就极力指责原单位:那里的人很难相处,老板挑剔,刻薄。你们这里多好呵。这样说的人,十有八九会落选。如果我是招聘者,我会想:他现在这样指责他原来的老板,将来会不会也这样说我呢?聪明的应聘者应该多说原单位及原来老板的好话,“与他们相处很好,离开真有点依依不舍”,然后再提出一个客观原因,如“这个单位更适合发挥我的才干”等。这才是聪明的应聘方法。

你听说过坐在马路边的老人,分别被两位陌生人拜访的故事吗?这是我最喜爱的故事之一。

老人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旁边。有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他停车打开车门,询问老人:“这位老先生,请问这是什么城镇?住在这里的是哪种类型的居民?我正打算搬来居住呢!”

这位老人抬头看了一下陌生人,并且回答说:“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的人们,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呢?”陌生人说:“我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住的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们住在那里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所以我们打算要搬来这里居住。”

老人回答说:“先生,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我们镇的人,也跟他们完全相像。”

不久之后,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这位老人询问同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种类型的城镇呢?住在这里的是哪一种人呢?我正寻找一个城镇定居下来呢!”

老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你刚离开的那个小镇上的人们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人?”

这位陌生人回答:“喔!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的太太和小孩子住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很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比我以前居住的地方更有发展机会的小镇。我很不愿离开那个小镇,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

老人说:“你很幸运,年轻人。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们那里完全相同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如果我们在寻找坏人,那么我们就真的会遇到坏人。如果我们在寻找好人,我们就一定会见到好人。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于相处;善于与人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与人相处融洽。

二、勿触怒别人

美国一位企业家,有次应邀参加一个聚会,聚会期间朋友为他介绍了一位记者,恰好这位企业家某天在报纸上见过他的大名,对着这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记者,企业家讨好地说:“久闻大名,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的文章,文采飞扬,读后受益匪浅。”

结果这位记者听后,扭头就走。企业家莫名其妙地去问他朋友,他朋友说:“唉,你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去了。你知道他是写什么的吗?他们主任给小鞋他穿,他是专门写讣告的。”

这就是在无意之中触怒了别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过别人的一句话深深刺痛了你,让你终生难忘?那你又有没有过一句话深深刺痛了别人,让别人终生难忘呢?触怒别人往往是无意中的,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人。

我有次放假回老家,去同学家里玩。他老家的习俗死了长辈三个月不许理发,以示戴孝。我去的时候正遇他母亲去世没多久。我们真的好久没见面了,见面后为了表示亲热,我打了他一拳,看着他长长的头发,开玩笑地说:“瞧你这么长的头发,像条翻毛狗。”边上同学赶紧给我使眼色,可我一点都没注意,仍然说:“这么乱糟糟的,麻雀都可以在上面做窝了。”

虽然他见我大老远从深圳赶回来,不好说我。但当其他同学告诉我是因为他母亲去世,三个月不许理发,表示戴孝时,我内心却深深内疚了:别人母亲去世了,内心该多痛苦啊!可我还要去开玩笑,虽然不知者不罪,但这毕竟是火上浇油的行为。

话题是否恰当,要视你周围的人们以及那一刹那的气氛而定,要尽量避免那些会使双方动怒或争辩的话题,对周遭状况保持敏锐,不要有意或无意触怒别人。否则,会令你自己下不了台。

实质上良好的礼节就是敏锐,是一个人对他人所表现的崇高敬意。

三、勿探人隐私

隐私是一种不愿被人知道,不愿被人公开的弱点或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家都是人,自然也就存在着一些弱点和不足,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如果每个人都把他的想法、行为原原本本地公之于众的话,那么没有人能有面子活下去。隐私权也正是人的生活权利。所以,揭人隐私就成了人际交往中的一大禁忌。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那些私人、细琐、刺探的问题。

在一次与友人一起吃饭时,他给我介绍了同桌的一位个体户。彼此寒暄后,无意中我就问起他最近进的一批货是什么价。话一出口,我就懊悔了。个体户之间竞争激烈,进货价都保密。答复我吧,不可能;不答复我吧,彼此刚认识,又伤感情。正在我不知所措时,他问我:“你能保密吗?”我一听他相信我,赶紧拍胸担保说:“能,我最能保密了!”他一笑接道:“很好,我也能保密。”

在他这种俏皮的答话中,我才避免了尴尬。

人们大多数的谈话过失只不过是由于欠缺思虑或无知而引起的,揭别人隐私的行为正是一种欠缺思虑或无知。

我最讨厌的那类人就是吃了饭没事做,以揭别人的短、探人隐私为乐趣。别人结婚几年没生小孩,他就议论这人是否生理有缺陷;别人来了几个女朋友,正常交往,他就四处散布这人喜欢搅搅阵。这类人正是在现实的世界中丧失美好事物而过着猥琐生活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喜欢探人隐私的人不仅令人讨厌,而且自己也常常吃亏。深圳有些大公司的秘书经常都是几个月一换。因为做经理的不愿你对他的底细了解太多。比如某些大公司一年要买进上万吨糖,经理每斤糖提成一毛钱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你如果对他底细掌握太多,对他就是一种威胁,他自然要想办法换掉你。所以你不仅不要去探他的隐私,即使他要告诉你,你都要尽量避开,以免将来有嫌疑。比如我们私营公司经常都有一些黑账,如果哪个员工总是喜欢刺探这些问题,不用多久他就一定会被炒掉。

四、不要好为人师

在生活中常可以遇到一类好为人师的人。他们总喜欢指出人家这做得不合适了,那做得欠火候了,似乎他什么都在行,对什么都可以说出个道理来。这种自负,恰好是自卑心理的曲折表现。他们所以摆出一副“万事通”的面孔来,就是唯恐被人小视,他们炫耀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更使他们捉襟见肘,遭人厌恶。道理很简单,你不相信别人有办好事情的能力,别人也不会把你的能力放在眼里。

我大学刚毕业时去教书。有次一位学生拿着一道题目问一个老教师,正在老教师思考时,我为了表现自己年轻聪明、反应快,拿过题目就说:“这还不简单,怎么这样的题都做不出来呢?”结果当我做下去时,我发现自己也做不出来,搞得十分狼狈。

这件事使我深刻认识到,谦虚才能学习更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懂得的一切都没有什么了不起,更不要好为人师了。

一个人有本事是件值得佩服的事,如果再能用谦虚的美德来装饰,那就简直值得敬佩了。

任何人潜意识深处都是争强好胜的,自负正是人的本性之一。那么你的自我表现,不恰当的炫耀往往就会刺伤别人,所以谦虚也正是人际交往中使你受欢迎的有效方法。

为人处世,修养至上,待人之道又有几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