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從索超歸降梁山,看梁山將官們的悲劇

《水滸傳》從索超歸降梁山,看梁山將官們的悲劇

索超既武藝高強,又忠勇力國。但就是這位時刻準備為國奮戰、建功沙場的好軍官,官職卻不過只是個正牌軍而已。這正牌軍是個多大的官呢?

楊志在大名府和索超比武時,所排列的兩行軍官是:指揮使、團練使、正制使、統領使、牙將、校尉、正牌軍、副牌軍。從正牌軍所排列的位置來看,我們大概就能知道,正牌軍是個多小的官了,僅僅只比副牌軍大一截而已。

《水滸傳》從索超歸降梁山,看梁山將官們的悲劇

官職雖小,但索超仍埋頭苦幹,絲毫沒有怨言。每每有戰事,索超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軍中頗有名聲。而索超的上司李成、聞達等輩,除了給梁中書拍馬屁以外,其他別無長處,武功低劣,更是無一戰績。

令梁中書沒想到的是,宋江看中了索超,索超被擒後,宋江勸降。以索超的脾氣秉性,應該嚴詞拒絕,然後捨生取義,但索超竟然乖乖地歸降了梁山,這是為什麼呢?

《水滸傳》從索超歸降梁山,看梁山將官們的悲劇

也許是索超驀然回首,想到自己多年以來的辛苦付出和得到的回報不成正比,對朝廷極為傷心失望,而宋江卻對索超坦誠相待,推心置腹,這不能不令索超動容。

談到索超,我們自然會想起花榮、楊志、呼延灼、關勝等人,因為他們本都是朝廷將官,又都武藝高強,可他們為什麼都輕易歸順梁山了呢?只要看看這些人上梁山前的情況,我們就知道答案了。

《水滸傳》從索超歸降梁山,看梁山將官們的悲劇

花榮:受上司劉高欺凌,雖有遠大抱負卻無法施展,因此積怨於心,最後索性一反了之,跟著宋江上了梁山。

楊志:不懂官場潛規則,被高俅一筆批到,逐出體制之外。

呼延灼:開國元勳呼延贊之後,萬夫莫敵,卻不過官居汝寧郡都統制而已。

關勝:智勇兼備,卻屈居下僚。若不是梁山攻打大名府告急,朝廷哪會想到提拔關勝,以征討梁山。

此時的北宋,內部動盪,邊疆不寧,這些將官們一心希望效忠朝廷,沙場立功,拜將封侯,光耀門楣。但是,特殊的宋代官僚體制和統治者對人才的不重視,使這些將官們的雄心抱負難以實現,我們可以具體來分析。

一、體制因素

北宋朝廷歷代相傳的家訓是:重文抑武,優待士大夫,讓文人壓在武人頭上,為什麼?其一,汲取五代時軍人擁兵割據的教訓;其二,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因為掌握兵權才被部下擁戴為皇帝的,因為害怕其他軍事將領效仿,所以十分不信任軍人。在皇室大力宣傳推動下,整個宋代社會都蔑視武人,一個潑皮牛二,竟敢在大街上公然“挑逗”軍官楊志,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二、統治者對人才的不重視

北宋朝廷昏暗腐朽,對人才極度漠視,不予重用,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報國無門,對國家喪失信心。

與之相反的是,宋江求賢若渴,對上梁山的朝廷將官們十分信任和重用,使他們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勞。索超等朝廷將官歸降梁山,無疑是打了朝廷的臉,真是辛辣辣的諷刺!朝廷正當用人之際,卻偏偏有才不用,在知人善任上,朝廷反不如佔山為王的強盜,實在可嘆可悲!

《水滸傳》從索超歸降梁山,看梁山將官們的悲劇

在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有幾句經典臺詞,恰好說明了這個問題。

皇帝:你丐幫勢力強大,我內心不安。

蘇乞兒:我幫勢力大小取決於你,而不在我。

皇帝:哦?

蘇乞兒:太平盛世,百姓安樂,哪個願做乞丐。

難道不是嗎?國家長治久安,誰願意做乞丐?官府政治清明,誰願意上梁山?

那麼,上了梁山後,這些朝廷將官們就真的幸福快樂嗎?

顯然,梁山好漢們追求的享樂主義生活根本吸引不了這些個朝廷將官,他們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建功立業。而他們也只是把梁山作為暫時的棲身之地,所以他們十分支持宋江的招安路線,以圖重返朝廷體制。

那麼,重返朝廷後,這些朝廷將官們就幸福快樂嗎?

這些將官們本就是因為官僚體制和統治者對人才的不重視而導致不受信任,被排擠出朝廷,現在又揹負政治汙點,豈不令朝廷更加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回到朝廷,就更別談什麼建功立業、報效朝廷了。

《水滸傳》從索超歸降梁山,看梁山將官們的悲劇

因此,索超等朝廷將官們的悲劇就是:

身在朝廷時,無法盡忠報國,體現不了人生價值。

身在梁山時,被人看做草寇,實現不了人生理想。

重回朝廷後,揹負政治汙點,更難體現人生價值和實現人生理想。

這就是索超等朝廷將官們的集體悲劇,可謂是生不逢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