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眾所周知,在今天中國老百姓的餐桌上,菜餚雖然十分豐富,而且越來越豐富,各大菜系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借鑑,使得中國各地的菜系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包容。要說餐桌上的主食,北方還是以麵食為主,南方則是以米飯為主。這一傳統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之久,不過在中國歷史上的這幾千年裡,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並非一直都是以麵食和米飯為主,而是發生過很多次的改變。

今天的人們常常提倡隔三差五的食用一點雜糧,認為這樣對健康有好處。但是,所謂“五穀雜糧”,並非真的只有五種穀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的發展,“五穀”在不斷的改變,而“雜糧”更是多次變化。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今天的“五穀雜糧”

史前時期,粟、黍、稻是我國最主要的農作物,種植分佈上,大致以秦嶺、淮河為分界線,以北主要種植粟、黍為主,以南則主要種植水稻。粟米是最主要的農作物,唐詩中就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詩篇。詩中的粟米未必是真正的粟,詩句顯示出直到唐代,粟在老百姓的心中依舊是糧食的代名詞,可想而知它在歷史上必定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粟米

到了商代,黃河流域的糧食作物有黍、稷、稻、麥、麻等。黍在商代是最重要的作物,甲骨文中多次出現“黍”的字樣。稷則佔據第二位,小麥和水稻對水分和灌溉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在商周時期雖然已經開始種植,但是黃河流域規模不大。江淮以南的地區,農作物以稻米為主。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黍米

到了戰國時代,隨著鐵製農具的出現,農業發展快速,農作物品種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呂氏春秋》中就記載了當時的主要作物:稷、黍、稻、麻、菽、麥以及大麥。稷是最重要的糧食,古代君王常常把國家大事稱之為“江山社稷”,可見,稷也是農業的代名詞之一,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羋月傳》劇照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羋月傳》劇照

看過電視劇《羋月傳》的朋友也許會記得劇中的一幕,當羋姝聽說惠文王給羋月的兒子取名為嬴稷的時候,心中頓時拔涼拔涼的,因為她很清楚,稷就是農業,稷就是國家,惠文王給孩子取這個名字,顯然是有讓孩子接替江山的意圖。

小麥的種植面積在戰國時代不斷的擴大,到了漢代,小麥從粒食改變成粉食,大大的推廣了小麥的種植規模,逐漸成為黃河流域的主要糧食作物,南方則依舊是水稻的主要產區。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小麥

秦漢以後,中國經歷了多次的分裂,統一,戰亂,統一的局面,少數民族與漢民族不斷的戰爭,融合,再次戰爭,再次融合,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不僅在文化上不斷的滲透融合,也在食物上不斷的相互吸收精華,主要農作物也悄然無息的發生著變化。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高粱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蕎麥

首先是小麥和水稻日益成為北方和南方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其次是高粱和蕎麥引入中國,在局部地區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最後就是占城稻從海外引入內地,並且不斷的擴大種植區域。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水稻

明清時期,傳統優勢農作物不斷擴大種植規模的同時,幾種高產作物相繼從海外引入,不僅改變了局部地區的優勢農業作物,也養活的大量的人口,使得中國的人口在明清兩朝迅速增加。原產於美洲的玉米在明朝中期傳入中國,因為其高產,在我國局部地區成為主要糧食作物。甘薯也是明朝中期傳入中國的農作物,由於該作物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強,迅速成為環境相對惡劣地區的主要農作物。與此同時,馬鈴薯也從外部傳入國內,在有些地區,馬鈴薯成為糧食作物,而在有些地區,馬鈴薯則成為了一種蔬菜。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玉米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甘薯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主食”

馬鈴薯

可由此可見,幾千年來,中國餐桌上的主食發生了多次的變化,不同的區域也一直都有所區別,而很多歷史上曾今的優勢作物隨著歷史的發展,漸漸的減少了種植,甚至最後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很多外來的高產作物卻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漸漸成為了主要的糧食作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