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去世 生前愛看韓劇愛聽周杰倫歌曲

昨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因心臟衰竭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經理肖建陸於18點發布訃告:單田芳先生告別儀式將於2018年9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去世 生前愛看韓劇愛聽周杰倫歌曲

一生結緣評書 影響億萬觀眾

“日月穿梭年年年,富貴之家有有有,貧困之人寒寒寒……”這個略帶沙啞極富個性的滄桑聲音,對於很多人來說,真是再熟悉不過了。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裡,單田芳的代表作《三俠五義》《白眉大俠》《隋唐演義》《水滸外傳》等等,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尤其是他那句極具特點的“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曾經讓多少人每天為之牽腸掛肚。因此,昨日驚聞單老辭世,很多人都忍不住悲嘆道:“世上再無單田芳,下回何人來分解?!”

單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於營口市的一個曲藝世家,他的祖父、父親、母親、伯父、叔叔、三個舅舅都是搞曲藝的。他的母親王香桂是東三省有名的西河大鼓藝人,據說臨產那天還在臺上說《楊家將》,單田芳差點就降生在書檯上。1954年,單田芳走上評書舞臺;1979年5月1日,重返書壇。1995年,他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他宣佈收山,《老店風雲》是他的收山之作。2009年,單田芳被定為“評書”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2010年,他舉行了兩次拜師會,一共收了27個弟子。2011年,他出版了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2012年,單田芳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單田芳在從藝的55年當中共錄製了107部評書作品,代表作品有評書《三俠五義》、《白眉大俠》、《三俠劍》、《童林傳》、《隋唐演義》、《亂世梟雄》、《水滸外傳》等。在評書的傳播樣式和渠道上,單田芳也堅持與時俱進,他的評書完成了從茶館評書到廣播評書再到電視評書的一次次成功跨越,大大延展了評書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即便收山之後,他也依舊踐行著自己對評書藝術的使命和責任,那就是對評書話本進行整理和存留。

單田芳的名字裡有八個“口”,憑藉著過人的天賦、醇厚的藝術功底、精湛的表演技藝以及獨特的嗓音,他的評書贏得了億萬書迷的喜愛。曾經有人計算,最高紀錄時,曾經一天就有1.2億聽眾在聽單田芳說評書。如果把他講過的超過100部作品,每天一小時連續播出,可以播放整整30年。他被人們稱為“永不消逝的電波”。而單田芳自己則說:“評書,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單田芳塑造人物特別有特點,曲藝演員徐德亮當年向他請教時,他曾指點道:‘你看我說書,比如形容一個壞人,如果用傳統的方法,就得說什麼身高不滿五尺啊,獐頭鼠目啊,鷹鉤鼻子,老母狗的眉毛啊……但我現在不這麼說,我說這個人,他從左眼角兒到左嘴角有這麼一道刀疤!這人物一下就出來了!觀眾一定能夠對這個人物很有印象。’雖然單老只說過一遍,但徐德亮至今記憶猶新。

單田芳被稱為“雲遮月”的獨特嗓音,也打動了無數聽眾的心。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他的聲音原來並非如此嘶啞,但由於經年累月說書,原本的亮嗓被打磨得沙啞,還曾為此做過手術,但他從未離開自己心愛的舞臺。

晚年致力於傳承和挽救評書藝術

單田芳的子女沒有繼承他的評書事業。單老的徒弟中有文藝兵,有公安局系統的,但都不是專門說評書的,更沒有以此為終身職業的。他說:“因為全靠說評書,不容易找飯門。相聲至少還是兩人在臺上說,而評書這門藝術,一個人一臺戲,沒有舞美道具,相當不易,費力不討好。而且今天的環境,人們的審美要求和觀念都不一樣了,比以前更不容易混。所以現在專門說評書的人非常少。”

單田芳對徒弟很嚴格,要求他們人緣要好,品德端正,身體健康,熱愛評書,還要有一定的學歷,要博學,廣覽多讀,功底紮實,掌握的書要瓷實,背後要下苦功。他告訴徒弟們,要想感動觀眾,首先要先把自己說住了,要真實。除了藝術上,他還要求徒弟們清清白白做人,不要張揚,“不要打著我的旗號招搖撞騙,一旦發現就除名。”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評書藝術的式微曾令單田芳心急如焚,他曾說過:“同行一盤散沙,很少交流”,“評書後繼無人,實在愁人”。於是,他給自己定下挽救評書藝術的任務,踐行著一個藝術家的職責,表達著對傳統藝術的尊重與敬畏,也讓更多後來人有機會領略到評書藝術的魅力。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去世 生前愛看韓劇愛聽周杰倫歌曲

1996年12月20日,單田芳值守北京晚報“名人熱線” 攝:張風


記者手記:曾到北京晚報值守“名人熱線”

多年來,單田芳先生與北京晚報保持了良好的關係。1996年,本報開設北京晚報“名人熱線”,單田芳熱情支持。當年12月20日,頂著嚴寒,他來到北京晚報接聽讀者電話,和讀者進行親切交流。

在近40多年時間中,本報多位記者曾經多次到單老家中採訪過他。讓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雖然單老從事的是傳統曲藝,但他的家中並非傳統中式風格,而是滿屋子洋味兒的歐式傢俱。而且生活中他也是緊跟時代潮流,喜歡上網,愛寫博客,喜歡看韓劇,邁克爾·傑克遜、周杰倫的歌都聽,可謂愛好多元廣泛。他說:“說評書的人,本身就是雜家,不是專家。人家說我們是藝術家、大師,這是人家恭維你。其實還是草根藝人。”

他曾對採訪他的北京晚報記者說:“我的前半生是苦難的半生,一輩子想來,人間的苦,大部分我幾乎都受過,什麼髒活累活我都幹過,倒黴事兒我全攤上過。但回過頭來,我覺得挺光榮、挺自豪,就因為我受過那麼多苦,我從那裡頭鍛鍊過來的。假如說我現在的一切條件都不復存在了,我也沒有名了,又是重蹈覆轍……再苦我也不怕。而且我經歷的事情對說書特別有幫助,因為我們說書主要說事件和人物,古代和現代真善美、假醜惡的標準都差不到哪去,所以說災難和困難是一筆財富,一點都不過分,正因為自己經歷的事,在說書時感悟很深,書就說得比較生動,大夥聽著真實可信。”他對人生總結過一句話:“人生在世難難難,苦辣酸甜麻澀鹹,起早貪黑為張嘴,爭名奪利不停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