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單田芳「單幹」記

我读|单田芳“单干”记

單田芳

單田芳走了,很多人都聽過老爺子說的書;其實他自己的故事,就是一部有意思的書,這一點知道的人不多。

他本名單傳忠,出身東北說書世家,外祖父是闖關東進瀋陽最早的竹板書老藝人;母親是西河大鼓藝人;父親是弦師;大伯和三叔分別是西河大鼓和評書演員。他母親王香桂尤其著名,曾擔任過哈爾濱市曲藝團業務團長,後來還被周總理接見過。

單田芳多次用“鼓槌一響黃金萬兩、醒木一拍金銀自來”形容母親說書生意的紅火,雖然藝人地位不高,可是單家從不缺錢,也結交了不少三教九流。

1946年,長春電臺每天派馬車來接單田芳的媽媽去電臺說書,電臺負責人和單家熟了以後,曾經勸他們多買糧食,多存點吃的,防備打仗。1951年他們又見到這位電臺負責人,才知他是地下工作者。

1948年長春圍城期間,單家前後出了17兩黃金外加一塊鑽石表,十幾口人買到一條生路,到了解放區。1949年前後,單家的生意極度紅火,單田芳的父母風雨無阻賺錢,日常開銷以外的部分,全部買成黃金和銀元,單田芳就負責每天跑銀元市場。

由於太過操勞,為了提神,單田芳的媽媽開始抽大煙。更倒黴的是,一個特務利用單田芳父親好交朋友的性格,在當地立足、取得了掩護身份。此案告破,單父進了監獄;單母和他離婚了。

此時單田芳考上了東北工學院,單家上上下下的經濟來源就是單母每月60元的贍養費,日子很艱難。單家一位世交勸單田芳:“……就算你大學畢業了又怎樣,見習技術員工資60元,過兩年變正式了長6元,到工程師頂尖了,84元;那點收入在一般人眼裡不少,可和藝人比起來那就差多了……”

單田芳放棄學業拜此人為師,到了鞍山曲藝團。1956年正月初一,單田芳首次登場,說了一段《大明英烈》,掙了4塊2毛錢,當時大米一斤一毛八,豬肉一斤四毛五,雞蛋三分錢一個。

1957年,單田芳已經成為名角,在鞍山買了房。由於文化基礎好,再加上家學底子,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他就成了整個鞍山甚至整個遼寧省月收入第一個能上千的評書藝人。那時,進口到國內的勞力士和歐米茄一塊至少450元人民幣,他家裡有十多塊名錶,每天換著戴;還有兩輛東德和英國生產的名貴自行車,每天換著騎。

1958年,團裡改制,單田芳拿固定工資84元,他妻子也是名演員,拿98元。單田芳為此很不舒服,因為自己明明可以多勞多得,卻要吃大鍋飯,這思想一流露,他就挨批評。夫妻倆情緒不高,出勤不好還要扣工資,原來的生活水平又下不來,到1962年,家裡的積蓄已經少了很多。

1962年,兩人乾脆不要關係和檔案,出走海拉爾,當地曲藝團給他們每人180元的工資。鞍山屢次派人要他們回去,他們索性去了營口徹底單幹,僅僅兩個月的工夫,扣除花費還存了4600元。單田芳對這段輝煌念念不忘,晚年還把此事寫入了回憶錄。

由於影響太大,有人把單田芳告到文化局,加之孩子要上學,單田芳決定還是回鞍山曲藝團,雙方談好條件:單田芳工資加一級到98元,大會檢討一次,罰款800元,所犯錯誤一筆勾銷;單田芳愛人繼續單幹。

後來那些年不提也罷。

1987年,單田芳又“單幹”了。當時他帶著市曲藝團的人馬走南闖北演出,自己還要上電臺說書、給出版社寫書,一心要把損失的人生搶回來,幾乎沒有個人時間。有一次,給他演出打前站的一位同事不幸死在旅館,警方來調查了幾次,結論是自然死亡,這件事觸動了單田芳,他演完最後10場,就頂著很大阻力提前退休了。

從那以後,單田芳專心創作,開始進軍電視界。他在北京成立了公司,試著把自己的評書改成電視劇,拍電視非常辛苦,圈子更加複雜,他並沒賺太多錢。他還辦過酒廠,以失敗告終。

進入21世紀,老爺子專心致志寫廣播評書,每年都錄300集以上;一些著名企業也請他為企業寫評書。2009年,他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老爺子走了,很多人感慨後繼無人什麼的,其實東北曲藝人才輩出,從上世紀茶社時代,一直到廣播時代、電視時代,再到今天的移動互聯、視頻直播時代,無論是說書、小品還是喊麥、rap,“東北軍”都是主力,“下一個單田芳”,應該就在這大軍裡。

閱讀書目:《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中國工人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