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德黑蘭一個縮影

《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德黑蘭一個縮影

《一次別離》不失為一篇上乘之作,近年來所出影片,可稱得上佳作的,個人覺得,《一次別離》《謎一樣的雙眼》《觸不可及》《少年派的奇幻旅程》可名列前茅。而我們遺憾地發現,現而今像《神槍手之死》《日落大道》《死亡幻覺》《小島驚魂》《神秘河》等優秀經典影片,已經大量銳減,更不用說《魔戒》《與狼共舞》《天堂電影院》之類了。

懶懶散散的午後,窗明几淨,檀香飄嫋,點開一杯香茗,木椅上鬆鬆垮垮,一部《一次別離》,卻讓人溼了眼眶。

一次普普通通、以為女方肯定會像往常一樣回來的別離,卻猶如蝴蝶效應搬,不經意導致了一場訴訟,這,大概就是故事的開始,或許也是故事的結尾。對西敏的離去,我們不置可否,我們知道,是伊朗的國際形勢,幫西敏下定了決心,而故事的展開,恰好就波瀾壯闊地展示了,伊朗市井人民普通群眾的生活狀況——他們一方面長期掙扎在貧困線上,家徒四壁,不名一文,潦倒不堪,痛苦悲慘,一方面卻又對真主感激涕零,對生活充滿了感恩和熱愛。德黑蘭,便是這樣一個城市,穆斯林們來來往往,到集市上兜售點手工品,換取家中嗷嗷待哺的四五個孩子的幾口糧食,而富裕者,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開著小汽車,每天忍受著混亂不堪的交通和熙熙攘攘的人群。

最普通的情節,卻最值得商榷。究竟,納德是否知道護工已經懷孕,納德的錢被誰偷走,護工是否因為納德的一推而流產,護工的丈夫頑固的堅持是為了尊嚴還是為了錢,特敏最後的選擇會是爸爸還是媽媽?這些疑問,貫穿整片,每個轉折,都極其合理自然,被捲入的女兒特敏幾句簡簡單單的話,特敏幾滴痛苦不堪的淚水,都讓人肝腸寸斷。無論是納德、西敏,還是護工、護工丈夫,他們所要的,無非是生活能夠給他們保留最後的底線,無非是世界能夠給他們最起碼的尊嚴。為了平息風波,結束訴訟,為了寶貝女兒特敏,納德最終也願意付錢,而西敏為了這個家也做了大量的努力;伊朗自古以來男尊女卑的社會風氣讓女護工驚慌失措,無從所適,流產讓她痛苦不堪,女護工的丈夫,貧困潦倒,失業了還被債主追債,失去的孩兒讓他憤怒咆哮,他所真正要的,是生活對他起碼的尊重,是社會給他僅有的那點自尊,當然還有錢,讓他可以繼續活下去的鈔票。這4人,沒有好壞對錯,沒有高尚卑鄙,他們堅持的,無非是作為人,作為一個人,剩下僅有的那點底氣。

人,可活得如此慘狀。不要遺漏了納德的爸爸,西敏的公公,患老年痴呆的他,竟在一次偶然機會憑自己跑到報亭買報紙,西敏要離開的時候,他抓住西敏的手,不斷地說:“西敏...西敏...”就連爺爺,老年痴呆的爺爺,也如此用殘留的意志,捍衛自己所能的堅持。好一次別離,好一次揪心的訴訟,當看到納德即將被拘留,他掙扎著一心想著家裡的爸爸和自己的女兒,當看到納德反控告護工偷竊,她表現出來的無助與恐懼,誰又能夠不為他們留下真實的淚水?

縱而觀之,整個伊朗,又何嘗不是正處於此等境地中?人民在宗教中得到精神的慰藉,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得到物質的滿足,在幽暗的夜裡祈求真主的原諒,在日落之時禱告以求得以贖罪,可到頭來,我想,誰又能夠在《可蘭經》面前,千真萬確、問心無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