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为人民写真 为时代造像

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在京举行

中国艺术报记者 范雪娇

1978年,参加全国科技规划会议的专家们在闭幕会上听总结讲话;1979年,清华大学77级学生正在上课;1979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农民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1987年,广州一位女士在用“大哥大”;1991年,上海市“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在闹市区开展便民服务;2012年6月27日,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自拍合影;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隆重举行;201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飞驰在北京永定门大桥;2018年,在南海举行的海上阅兵式中,辽宁舰航母编队精彩亮相……中国改革开放40年,216件摄影作品,一段段辉煌传奇,一个个发生在每个中国人身边的故事,汇聚于8月3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观看展览。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前光在致辞中说,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摄影艺术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题材日趋丰富,队伍空前庞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也频现中国摄影家的身影。本次展出的200余幅优秀作品饱含摄影艺术独有的深度、厚度和温度,生动展现了40年来中国社会和百姓生活不同侧面的珍贵瞬间和历史画卷,以多个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熟悉却陌生、浅显而深厚、寂静却感人的中国视觉故事,昭示了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并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迸发着一代又一代摄影家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神圣的时代使命感。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希望广大摄影家和文艺工作者发挥摄影艺术的独特优势,为人民写真,为时代造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发挥摄影艺术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在开幕式上致辞。各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机关各部室、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观看展览。开幕式由中国摄协副主席柳军主持。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联、中国摄协主办。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深刻。展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摄影的独特视角形象地再现人民群众生活衣食住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中彰显我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激发亿万民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该项目已被纳入中宣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

展览现场人头攒动,人们在一幅幅作品前驻足观看。中国摄协副主席、本次大展执行策展人陈小波坦言这是一个“复杂的展览”,展览既要展现中国百姓在这40年发展中的命运变化,又要体现中国摄影家的担当。记者看到,每幅作品都配有一二百字的说明,让观众能在观展中如同阅读书籍一样了解40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著名摄影家茹遂初回忆起本次入展的于1982年拍摄的北京一期地铁工程苹果园站的作品时颇有感慨,他说:“当时地铁在人们的出行中不是主要的,如今地铁已经四通八达,成为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看到这次展出的作品,我深深感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记录这些变化也是摄影工作者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览现场,入展摄影家、中国摄协顾问王悦介绍了他于1980年拍摄的山西省左云县上张家坟村村民观看当地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作品,照片中的一位小男孩现在已经是当地的村支书,当他得知这幅作品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时,还专门请王悦将观众观看的情景发给当地的村民。入展摄影家解海龙则呼吁:“喜爱摄影的人更要关注社会,以人为本,既要表现成功者,也要关注那些虽然没有站在顶峰但还在为社会发展而努力的人。本次展览也是一个致敬展,每一位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人都能在展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记者了解到,2018年4月展览征稿启事发布后,获得了广大摄影人的积极支持。本次展览共征集30000余件作品,10多家机构单位和6个图片库提供了支持。为办好本次展览,主办方成立了集合国内高水平摄影策展人的创编团队,并多次召开专项研讨会,对展览的主题、内容、呈现方式等进行探讨,不断梳理征集大展思路,筹划项目实施方案,旨在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场高质量的主题摄影展览。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2日。


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部分参展作品欣赏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78年1月16日,参加全国科技规划会议的专家们在闭幕会上听总结讲话。

这是继1956年、1962年两次科学规划会议之后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

刘恩泰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78年4月,陕西省岐县山五丈原乡诸葛庙庙会。

起个大早,梳妆打扮,扶老携幼,赶驴拉车……赶庙会,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狂欢节,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

李少童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78年,北京南池子大街冬景。

寒冷冬日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骑车上班。那个年代,私家车还很少。人们出行以自行车、公共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翁乃强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79年1月,北京内燃机总厂的工人在学习技术知识。

“新的时期,新的使命,需要有崭新面貌的一代新人。……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去克服技术力量和资金不足、科学文化低等重重困难。这意味着我们迈的步子必须是很大、很大的。”(引自1978年《中国青年报》社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的一年半里,北京市举办了936场科技知识讲座。

蒋铎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79年6月,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访问上海音乐音乐学院,对师生进行指导。

艾萨克·斯特恩(1920-2001)是俄裔美籍小提琴演奏家,1979年第一次访华,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音乐世界的窗户。斯特恩访华期间还拍摄了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杨溥涛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严俊昌、严立学、严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

1978年11月24日,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偷偷搞起了农业“大包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沿着这个逻辑,整个中国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这些农民当时没有意识到,他们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汪强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79年,清华大学77级学生在上课。

清华大学77级入学新生只有800多人,1个月后又扩招了200多人,录取共计1053人。在新生中,职工和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占70%以上。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这一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570万人,录取率仅为5%。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录取率达74.46%。

知识改变了一代青年的命运,而他们也改变了中国。

顾德华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0年7月8日,北京第七十五中学考场。

高考,承载着青春的记忆。与现在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严苛艰苦得多。知识改变命运,学生们背负着整个家庭命运在奋斗。

任曙林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0年,北京八大处公园里的时髦女青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蛤蟆镜、大波浪在城市青年中风靡一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因改革开放焕发的春天气息。

王文澜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0年北京东四北大街,交警护送小学生过马路。

“我在马路边捡到1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创作于1965年,那时1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改革开放初期,1分钱可以换几颗糖;日子过得飞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1分钱不见了。

刘英毅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0年,山东临沂,为了抗旱保收成,生产队社员在挖大口井。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旱灾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的第一大灾。

李百军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0年,山西左云县上张家坟村,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到1987年,中国电视产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

截至 2016 年底,我国家庭电视用户4.23 亿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8.9%。

王悦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连接内地和西南、西北的钢铁大动脉宝成铁路,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建成通车。

1981年8月,秦岭山区发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宝成铁路整段整段的路基被冲碎,数千米钢轨拧成麻花,十多座钢铁大桥和涵洞解体……这是西安铁路局救援人员步行向灾区送物资。

遭受如此重伤,却只用了60天,宝成铁路便恢复通车。是昼夜不停歇的两万多名工人、官兵,创造了这个奇迹。

李少童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1年9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华北某地举行现代化装备条件下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这是我军历史上投入兵力、兵器最多的一次演习。这次演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吹响了人民解放军向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进军的号角。

贾明祖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1年秋,福建马尾。

马尾以造船知名。从1866年创办至1907年停造,马尾造船厂建造了各类舰船40艘。清朝灭亡后,这个晚清最重要的造船厂开始没落。现在,马尾港附近建有以船政文化为主题的公园。

张宇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2年早春,东北地区仍是寒风刺骨,旅客们在内蒙古通辽车站站台上排队打热水。

历经百余年,我国铁路运输从蒸汽、内燃,发展到电力、重载、高铁。2008年,中国跨入了高铁时代。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7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原瑞伦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2年,陕西靖边梁镇,墙头的杏花。

在黄土高原,杏花一开,人们就知道春天来了。陕西作家路遥说,他走在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之间,忽然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杏花,就会泪流满面,确实心就要碎了。

李樯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2年8月5日,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在北京正式开放。它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官园,包括科学宫、艺术宫、体育馆、教学楼、影剧厅和多种儿童游艺设施。

杨绍明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2年,广东揭阳,人们在打羽毛球晨练。

就在这个地方,1983年,一个名叫傅海峰的男孩出生了。长大后,他连续获得伦敦和里约奥运会的羽毛球男双金牌,是历史上首位蝉联男双奥运冠军的运动员。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羽毛球运动人口超过2亿。

安哥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2年拍摄的北京地铁1号线。

1969年9月20日,北京火车站至石景山苹果园的北京地铁1号线正式通车。1982年元旦,北京地铁2号线通车。

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增至22条,运营里程增至608公里。

茹遂初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2年,江苏无锡运河人家。

运河,就像农耕文明遗留的一条漫长的工业流水线,还是民间城与城、镇与镇、村与村之间重要的纽带。自古以来,无锡人、苏州人更多以运河为中心生活着。

刘世昭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3年1月,赶上这天真不赖,洗衣机拉回家。

1874年,人类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衣机。但在100多年以后,洗衣机才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家庭。

王文扬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3年,西藏那曲赛马会上,牧民们纷纷把收录机摆在舞台边沿,录取台上民间艺人的格萨尔说唱节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携式收录两用机风靡一时。

扎西次登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4年春,古楼文化馆前排队买京剧票的观众。

戏场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讲述悲观离合,表现愚贤忠奸,潜移默化地把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给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成为当时的流行艺术。

吕小中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4年,北京海淀区蓟门里小区,一户人家正在搬家。

那时没有专业搬家公司,搬家大多找亲朋好友、单位同事、街坊邻里来帮忙。搬家多用脚踏平板车,也有“有门路”的人家,能借到轻型卡车来帮忙。

张兆增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4年,安徽合肥市工人文化宫,人们跳起集体舞。

改革开放后,集体舞带着青涩、含蓄,带有交谊的元素,与穿喇叭裤、拎录音机跳迪斯科舞形成鲜明对比,是那个时期年轻人的又一集体记忆。

马昭运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4年10月,山东省安丘县,一支由黄牛组成的特殊宣传队。

这些黄牛头戴大红花,驮着各类电器物品,迈着矫健的步伐,穿行安丘县城各条街道上,目的是告诉人们:计划经济时代结束了,所有物资将敞开供应。

王平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4年,广东深圳洪岭大厦建筑工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时,曾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作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享有“设计之都”、“时尚之城”、“创客之城”、“志愿者之城”等美誉。

周顺斌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5年夏,北京延庆龙庆峡,当地农民把汽水泡在山泉里冰镇,以期卖个好价钱。

中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但直到八十年代,冰箱仍是贵重家电。目前中国冰箱保有量已达2亿台。

张风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鸳浦街,洱源县农村4位白族女青年第一次来到发廊烫发。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发型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齐耳短发,就是编着麻花辫,男性的发型更是乏善可陈。而到了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了老百姓的发梢,过去“不敢美”“没钱美”的问题解决了。

据统计,改革开放前,全国约有1万个理发店。而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美容美发店已超过18万家,中国人每年花在头发上的钱超过1300亿元。

刘建华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5年,四川省南充市,人们在电影院前学流行歌曲。

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歌曲传入内地千家万户。进入新世纪,港台流行音乐、影视娱乐业的重心开始向祖国大陆转移,与内地融为一体。

杨麾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5年冬,辽宁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一条无名的小河旁。

即便是寒冬,东北一个村子很早就苏醒过来,有人去赶集,有人忙着拉粪,有人开始劳作······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

王玉文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5年,西安一名新郎去迎亲。

花花绿绿的被面披挂上,接媳妇去!从被面、暖壶、脸盆,到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都曾是时兴彩礼,是家里的“大件儿”。

几十年,小夫妻成了老两口,“大件儿”们也早算不上“大件儿”了。

胡武功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所有作物中,麦子成熟期最短。麦黄时节不过半个月左右,如不赶快收割,麦粒就会炸裂;若遇上雨天,未能及时收割的麦子就会长芽。于是,替人割麦的麦客应运而生。

在关中平原上,甘肃、商洛以及安康地区的农民,是麦客的主力军。麦客们算着麦黄的时差,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

随着科技发展,“铁麦客”收割机渐渐取代了过去的老麦客。

侯登科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6年2月,第一批中央讲师团的成员刘建军(左一)、吕利民(左二)在山西省吕梁地区离石县坪头村的学生刘志英家家访。

1985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从党政机关抽调干部,参加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1985年到1988年,共派出近五万人,参与培训中小学教师40万,职业技术人员15万,中学生15万,各类长短培训班1600余个。

刘宇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6年10月24日,在额尔古纳河下游采金点西口子,一只野狍子被对岸狼群追赶,精疲力竭,倒在河边。边防连长潘佩钢趴在额尔古纳河边救起了狍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摄影家徐力群独自驾驶摩托车绕行中国边境一周,翻天山,走昆仑,驶过喜马拉雅,穿滇南高原,踏南沙群岛,巡万里海疆,行白山黑水,历时五年,行走八万余公里。

徐力群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6年冬,陕西渭南地区华阴桃下镇,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子弟学校高二(1)班男同学在一所废弃的水库边上的混凝土搅拌机上合影。

混凝土搅拌机、军大衣、军帽、布鞋,还有纯真的笑容,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王景春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6年,三个身披军大衣的年轻人在北京街头跳舞。

军大衣是中国时尚史上最无可替代的标志性单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兵是很多地区年轻人仅次于考大学的出路,一身戎装也成为很多人的向往。在那个满街“蓝、黑、灰”的年代,绿军装也是一种时尚。既时髦又保暖的军大衣也就流行开来,一直延续到了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斑斓了街头。蛤蟆镜、喇叭裤、红裙子、爆炸头……你赶过什么时髦?

郭建设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7年,陕北正月初二回娘家。

按照陕北的习俗,正月初一不出门。出嫁的女儿多在正月初二、初三带上娃娃回娘家。

王苗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7年1月,河北省隆化县,一个小女孩通过公共汽车的破窗跟军人父亲告别。

解放军某部军营外,有个公共汽车的“招呼站”——不是正式车站,有人招手,车就停——来探亲的军属都在这里搭车。车停住后,小女孩抢先跑了上去,发现破窗能看到外面,便趴在窗口,冲着来送行的军人爸爸不舍地喊:“爸爸!爸爸!”

希望她明白,聚少离多的爸爸,也是好爸爸。

冯建新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7年4月,四川省平武县,一群白马藏族乡村少年在放学路上结伴而行。

白马人有独立的语言,没有文字,部分语言与藏语相通,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划属“白马藏族”,目前约有2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平武县和九寨沟县,主要从事农牧业、狩猎、采药等。

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对白马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陈小波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7年5月28日,核物理学家王淦昌80岁生日当天,在科学会堂做学术报告。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中国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化名“王京”,留下一句“我愿以身许国”,从科学界消失了17年。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

1998年,王淦昌逝世,次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罗更前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7年,广州市江南大道,一位女士在用“大哥大”打电话。

1987年11月,广东省开通全国第一个模拟移动通信网。随着90年代“下海热”,生意人几乎人手一部“大哥大”,既是通讯工具,更是富贵的象征。

30年间,手机从单一的通话工具转变为集通信、互联、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身的超级工具。

据工信部发布的《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18年第2号)》显示,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4.7亿。

叶健强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7年,河南濮阳濮城县集市上的出租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租车已经出现,但还不多见。在机动车没有普及的小县城,三轮车就是集市上的“出租车”,拉人运货都方便。

于志新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8年5月,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春牧场,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在放牧途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牧民春季转场,途中会有一两天找不到水源,人们就在马背上担水,路上饮用。

如今,转场条件越来越好,再也不用背水转场了。

沈桥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8年,湖北省巴东县神农溪景区的纤夫。

千百年来,纤夫一直是长江航运的重要一环。环环相扣,才有了航道代代通畅,城市沿江而兴。

三峡大坝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长江的航运条件。库区蓄水后,纤夫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神农溪开发旅游,纤夫成为看点之一。

肖萱安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8年初冬,中国首次人体艺术油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135幅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展出,轰动社会各界。

曾在中国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人体艺术,首次进入了中国艺术最高殿堂。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当维纳斯裸像站立于大庭广众面前被大家引以为骄傲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真正地踏进了高层次的审美领域。”

贾国荣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8年,陕西陇县河北乡的一个村头。

村头,也叫村口,是一个村子的出入处,通常会有一棵大树,或者一个牌坊,那是村子的标志。村口也是村民的活动中心,老人们聚在这里唠家常,孩子们则聚在这里戏闹玩耍。

邱晓明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9年冬至1990年春,西藏那曲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雪灾,很多牧民被冻伤、患上雪盲症。这是那曲地区人民医院院长扎西(左)给灾民治疗。

土登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9年1月27日,辽宁丹东,老山前线第十五侦察大队英雄侦察四连副连长陈学民烈士的父亲,被儿子的战友扶上主席台。

老人平静地说:“我本想接他一起回家见乡亲们的,可他没回来,打仗嘛,怎能不死人?你们能平安回来就和我儿回来一样,我为你们高兴。”战友们簇拥着这位刚强的父亲合影,并告诉他:“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线云强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9年8月9日,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东路,一对老夫妻正在拍摄合影。

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机是贵重物品,拍照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从手机普及,摄影的门槛大大降低。

吴平关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89年,川藏线上的照相馆。

川藏线,历史上是茶马古道,在现代指的是川藏公路——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称,是连接高原与汉地的要道。

杨延康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0年,上海市贵州路,72家房客。

“72家房客”是住房狭小的代名词。上海滑稽戏经典曲目《72家房客》曾轰动一时。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住房困难的上海人,对这个名词和这部戏都深有感触。

生活远比戏剧精彩。2012年,摄影师龚建华故地重游。照片中的弄堂还在,只是里面的住户,他几乎全都不认识了。所幸,他遇到了照片中那位抱着孩子的女士,她已经成了一位阿婆。

龚建华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0年夏,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的百姓观看“喜迎亚运”游行活动。

当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从夏天开始,全国各地纷纷组织迎接亚运会的活动。

中国老百姓爱看热闹,锣鼓一响,倾城出动。

潘科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0年11月29日,甘肃兰州军区某部全副武装的官兵徒步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行生存训练。

塔克拉玛干,维语意为“走得进,出不来”。英国探险家马尔克·斯坦因(Marc Stein,1862-1943)在100年前将塔克拉玛干称为“死亡之海”。

王建民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0年底,在中国青年报社小会堂举办的内部联欢活动上,两位中年编辑优雅自信出场走时装秀。

1979年,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举办了中国第一个国外品牌的时装展示会。受此影响,1980年,上海服装公司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

刘昕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1年春,上海市“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在闹市区开展便民服务。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从此,每年3月,很多部队和单位都会组织“学雷锋”活动,“做好事”成为小学生作文本上的必写选题。

李前光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乡中心小学,8岁的苏明娟在上课。

苏明娟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农家,每天往返24里山路上学。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大眼睛”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解海龙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1年5月22日,雄性长颈鹿珠丹迁居。

为了把4米多高的它请到车上,北京动物园工作人员颇费了一番心思。珠丹由此开始了它的长途旅行,目的地是辽宁大连。

随着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些“大高个儿”出门也容易多了。2016年、2017年两年,仅郑州机场口岸就进口了129只长颈鹿。

李明放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1年夏,江苏南京大厂区九村,一位母亲在夏夜里陪孩子写作业。

有报告显示,超过90%的家长陪孩子写过作业,其中,每天陪写的家长高达78%。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

田鸣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1年7月2日,在山东平邑县的一条公路上,一群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抓着拉草袋的拖拉机前行。

自行车是当时农村青年金贵的交通工具,他们把心爱的自行车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才好看……锃亮的车子飞快驶过,留下一路“叮铃铃”的脆响,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钱捍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2年8月,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一位小伙子排了两天两夜的队,在发售股票抽签表前半小时被清理出列。

新股认购表发售当天,不到半天就被一抢而空,数万名没有买到股票的人走上街头,引发骚乱,被称作“深圳股潮”。透过镜头,我们能够感受到改革早春的剧变和人心悸动。

张新民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2年1月15日,沈阳军区某部300余名服满现役的老兵复员,离队登车前,他们庄严地向老连队行了最后一个军礼。

2018年,国务院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

李刚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2年,云南元阳,一名年轻女子在哈尼梯田里插秧,宛如一位舞者。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南部,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绿春等县。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当地群众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波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2年2月10日,陕西省志丹县杏河乡杨家岭村进行土地调整。

土地调整是采用土地合并和转让、截弯取直和土地交换等方法,以消除土地利用缺点的工作。1982年,杨家岭村划分了责任田。10年后,随着人口增长以及村集体用地的重新划分,杨家岭村再次进行土地调整。

胡国庆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2年6月5日,在北京医院养病的曹禺躺在病床上阅读《古文名篇诵读本》,正读到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1934年,曹禺的话剧处女作《雷雨》发表,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陆中秋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2年初秋,辽宁大连庄河十里长滩上,近两千人排起长长的队伍,挑着担子,扛着耙子,推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向海滩深处进军。

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

姜振庆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2年,四川省乐山县一处茶铺。

“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川人爱茶,茶馆就像一个小社会,会友、打牌、遛鸟、听戏、掏耳朵、摆龙门阵……在茶馆从早泡到晚,安逸得很。

随着时代发展,老茶馆也有新用途,居委会调解纠纷、创业者头脑风暴、办展览、听讲座……

生活很慢,发展很快。

陈锦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2年8月,西藏阿里军分区波林边防连的战士和他们的“特殊战友”黑牛。

“波林”,藏语为偏僻遥远与世隔绝的地方。波林边防连驻地海拔4600多米,日常用水要用牲口到山下去驮。这头黑牛,从1982年起服役了19年,每天驮水,不用人牵,来来回回。久而久之,战士与黑牛的感情越来越深。

黑牛去世后,官兵们为它立起墓碑和雕像。退伍老兵离开驻地时,都会举行仪式与黑牛告别。

岱天荣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2年12月,福州某证券营业部,女股民端着望远镜紧盯电视屏幕上的行情。

股市,让普通百姓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空前紧密。

1990年12月19日,黄浦江畔浦江饭店,一面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铜锣,敲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记开市锣声。8只股票,12.34亿元市值,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大幕。透过镜头,我们能够感受到时代剧变和人心悸动。

潘朝阳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3年2月,辽宁省大连市姚家驾驶员培训中心,机动车移库考试正在进行。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交通主要依靠公共汽车与自行车,全国城市中的汽车不足200万辆。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汽车驾驶人达3.42亿人。

王大斌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3年7月,河南鲁山县四棵树乡,村民在村头吃饭。

中原老乡好潇洒,饭场设在阳光下。走着吃站着吃,有墩不坐蹲着吃,有家不待走着吃,一只大海碗十里吃不完。

武强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3年9月24日凌晨2时27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申办奥运直播现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的结果惊呆了现场所有人。北京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澳大利亚的悉尼,无缘主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

8年之后,还是由萨马兰奇宣布北京市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刘占坤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3年10月,北京通县(现通州区)美食节期间,一名男子胸前挂着块黑板,上面写满菜名,手里托着砂锅大声叫卖,简直就是“活广告”。

康泰森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4年,北京一个胡同里,居民在自制蜂窝煤。

过去家家户户烧煤球,1949年,煤商郭文德发明了蜂窝煤。据测算,烧蜂窝煤后,每年仅北京就能省下约30万吨煤。一入冬,一堆堆蜂窝煤成了大街小巷最常见的街景。

2016年,蜂窝煤与北斗导航卫星、南京长江大桥等国家工程一起,获得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荣誉提名奖。

沈延太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4年7月14日凌晨,时任辽宁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与随行人员手挽手在洪水中前进。

头一天,辽宁省锦州市、朝阳市等地普降暴雨,大凌河洪水陡涨。张鸣岐组织军民奋力抢险。14日凌晨1点多钟,张鸣岐一行11人在勘察大凌河险堤灾情时不幸被洪水冲散,张鸣岐不幸牺牲。这张照片是他留下的最后影像。

朱大伟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4年,西藏那曲赛马会。这是一项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公历8月1日举行,为期5至15天不等。

藏族人对马有特殊的感情。在藏北地区,牧民们都知道有一匹好马的意义,赛马节也被当成马的节日。

刘鲁豫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4年10月,西藏曲水,一群游客坐牛皮筏子渡拉萨河。

牛皮筏子用坚韧的木、柳条做骨干,外面蒙上牦牛皮缝制而成,船身小巧,但浮力大,坚韧耐用,至今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和拉萨河流域仍在普遍使用。

杨秉政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5年8月24日,北京天安门广场,首都第一支女巡警队上岗,引起了路人的关注。

这批66名女巡警是北京市为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培训的。她们来自首都35所高等院校和部队,平均年龄22.5岁,平均身高1.69米。经过一年的培训陆续走上岗位。

卢北峰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5年11月9日清晨,甘肃省定西县大岔村妇女史永梅用一碗水为自己和孩子们洗脸。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极度缺水。有的降雨量只有300—4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毫米以上。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从2001年开始实施“母亲水窖”项目,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特别是妇女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

武斌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5年,云南元谋土林。

在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后,风雨之神把元谋的土地雕琢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状。在此拍摄的电影有《无极》《千里走单骑》等。

王建军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5年,山西省保德县,大梨上市。

“哥哥走西口,小妹妹泪蛋蛋流……”这首歌唱的是新中国成立前,晋西北人走西口逃荒的凄凉景象。

1979年,保德搞农业“大包干”,温饱解决了。到九十年代初,保德人又开始走西口了——这回不是逃荒要饭,而是挑着瓜果蔬菜,走过黄河大桥,到桥西的陕西府谷县城去叫卖。

邓维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6年6月,湖北秭归县泄滩乡首批三峡移民搬迁。

2002年4月,泄滩乡海拔135米高程水位以下的居民全部搬出淹没区,成为全长660公里的三峡水库中第一个搬迁无人带。

故土难离。举家迁移时除了带着家具电器、衣物细软,泄滩乡的人们还带走了超过8000亩脐橙树,种在淹没线以上的新果园里。

胡伟鸣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6年10月,在北京通往秦皇岛的火车途中,有一个叫“墙子路”的小站,列车在这里仅停留5分钟。没有站台,当地村民就举杆叫卖,向旅客推销土特产。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十亿人民九亿商”的大背景下,偏僻山村农民发明的这一奇特叫卖方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周朝荣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6年10月28日,82岁的焦文崇和84岁的乔花桂携手登上北京八达岭长城,让来自加拿大的一对夫妇羡慕不已。

摄影家焦波给父母拍摄了近万余张照片,真实记录了两位老人几十年间的生活片断。

焦波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6年,山西省一处古戏台上下的观众。

山西现存金、元、明、清古戏台3000多座,数量占全国古戏台的五分之四。庙前建戏台成为村落内的重要建筑景观和公共空间。

虽然如今地方戏曲式微,但在山西人心中,戏台曾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圣地。

朱宪民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6年,河南省鲁山县,两个孩子在路上骑独轮车。

独轮单车是杂技项目,也是益智运动,深受农村孩子喜爱,1996年被教育部正式列为校园体育项目。近年来,电动独轮平衡车进入都市,成为一种新潮的代步工具和娱乐运动玩具。

于德水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7年2月,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农民在崎岖的山路上运水。春节期间,家家要按当地习俗把盆盆罐罐都装满水,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全家幸福满满。

塬上的老百姓要到塬下取水,每年都走同一条路,走得久了,荒山上被踩出了一条路。

张桐胜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7年,北京街头的彩票开奖现场,四川来京务工人员伍富贞家3岁的孩子幸运中得一辆轿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开型彩票风靡一时,在“意外之财”的诱惑下,人人都想一试手气,开奖现场人山人海。

1987年至2017年,我国累计销售彩票约3.2万亿元。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彩票市场。

胡金喜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7年,广州番禺一家工厂生产线上,休息中的男女工人。

在习惯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年代,给“资本家”打工是件新鲜事。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农民放下农具,走进城市。

1998年,深圳常住人口64万,打工者却有120万,其中70%是打工妹。

李洁军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8年,云南昆明机场附近道路上,骡车与自行车、货车、飞机同框出现。

吴家林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8年,旅客在通辽至集宁的火车上。

火车是百姓出远门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远方。改革开放,让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离开故土,踏上追梦的旅途。

王福春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8年2月,陕西户县,在田间唱歌的青年。

社火也是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娱活动,融合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除此之外,年轻人也喜欢在闲暇时间,玩一把卡拉OK。

秦岭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8年,上海苏州河畔的一家“烟纸店”。此处现已拆除,建成一家高档精品酒店。

曾几何时,上海每个弄堂口都有一家小小的杂货铺,它们是最早的便利店,上海人习惯称作“烟纸店”。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上海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连锁超市、便利店相继出现,“烟纸店”退出历史舞台。

陆元敏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8年8月2日清晨,湖北省嘉鱼县簰洲湾,遇险的抗洪官兵等待救援。

8月1日晚,湖北省嘉鱼县簰洲湾长江干堤被洪水浸泡一个多月后发生溃口,运送抢险官兵的13辆军车被洪流掀翻,300多名官兵当场被激流冲得七零八落。

在这场抗洪生死战中,高建成等19名抗洪英雄用生命换取了23000多名群众的平安转移。

李靖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8年8月,四川省一个天然林林场。

长江上游分布着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几十年砍伐破坏,许多山尖被剃成了光头。到八十年代,长江上游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和年均土壤侵蚀量相当于整个黄河流域。

1998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停止对长江上游天然林的采伐。历经20年休养生息,长江上游生态正逐步修复。

青山为证。

柴继军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8年11月25日,河南嵩县车村镇高峰村,选举村长的投票结束后,工作人员在统计选票。

高峰村83户农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做主,选定村里的“当家人”。为了参加这次选举,村民们冒着严寒,翻山越岭,有的甚至带着行李、干粮,提前下山,借宿邻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意识和热情。

王颂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9年,海南琼州海峡渡轮。

海南建省之初,轮渡是人们进出海南岛的主要通道。2003年1月7日,首列货物列车开下轮渡登上海南岛,海南从此结束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

黄一鸣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1999年,北京后海胡同里停放的私家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汽车产业相对封闭,可供选择的车型并不丰富,价格也不便宜。以“皮实、耐用”著称的捷达、桑塔纳、富康等成为广大车主喜爱的紧俏货,长期占据着国内中级车市场的主导地位,被称为汽车“老三样”。

严志刚 摄

视觉盛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图集(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