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來買藥,不要只回答「有」或「沒有」

顾客来买药,不要只回答“有”或“没有”

01

顾客来买药,不要只回答“有”或“没有”

在藥店零售中,經常有這樣的顧客,進店來直接詢問“有沒有XX藥?”,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會習慣性的回答“有”或者“沒有”。

如果從描述客觀事實角度來看,這樣的回答是沒有錯的。“有”就回答“有”,“沒有”就回答“沒有”。然而,從銷售角度來看,這樣簡單的描述事實,可能讓你與銷售機會一次次錯失。

02

我們先來看兩個銷售場景。

銷售場景一:

顧客:有沒有小孩用的退熱貼?

店員:有。

顧客:幫我拿上一盒吧。

店員:好的。

銷售場景二:

顧客:有沒有小孩的退熱貼?

店員:小孩退熱貼,有的。孩子發燒多少度呢?

顧客:剛才在家裡量一下,37.8度。

店員:那體溫不算高,暫時不需要服用退燒藥。如果超過38.5度,可以喝點布洛芬。

顧客:家裡沒有布洛芬,那你幫我拿上1盒備用吧。

銷售場景一中,店員的銷售完全是被動的,顧客問什麼答什麼,顧客要什麼拿什麼。而在場景二中,店員在回答顧客問題之後,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當店員提出問題以後,就把被動的銷售變成了主動的銷售,增加了銷售成交機會。

顾客来买药,不要只回答“有”或“没有”

所以,當顧客提出問題以後,我們除了回答的問題以外,還要提出一個問題。在這裡的提問,有兩個作用,其一,把被動銷售變成主動銷售;其二,挖掘顧客潛在的需求。如果要挖掘顧客潛在需求,提什麼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銷售案例中,顧客來買退熱貼,那麼潛在可能還需要退燒藥,所以,店員詢問顧客“孩子的體溫”。

如果顧客來買碘伏消毒液,那就詢問是否傷口消毒,根據情況,建議顧客是否購買醫用敷貼、消炎藥等產品;如果顧客來買漱口水,那就詢問顧客是否平時有口苦的現象,根據情況,建議顧客是否搭配去火的藥服用。總的來說,就是根據顧客詢問的產品,來推測可能的深層需求,合理提問,給予顧客合理健康方案。

03

顾客来买药,不要只回答“有”或“没有”

如果顧客諮詢的產品,店裡恰好沒有貨,應該怎麼回答呢?

舉個例子:

有一次,一個年輕的女孩,手捂住腹部,站在門口詢問“有沒有布洛芬咀嚼片”。當時店裡正好沒貨了,如果店員直接回答“沒有”,顧客肯定掉頭就走了。但是,店員問她:買布洛芬是不是為了止痛?

顧客點了點頭,說“是”!

店員:那你可以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這個藥服一次,可以持續12小時止痛,比咀嚼片的止痛時間長。

顧客:那你幫我拿1盒布洛芬緩釋膠囊吧。

分析:顧客諮詢的藥品雖然沒貨,但是,有些顧客可以接受替代產品,所以,要根據顧客要買的產品,建議可替代產品。如果直接回復“沒有”,顧客只能選擇去其他藥店。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顧客想買的是心腦血管類的藥物,一般老人不願意隨便換藥。如果可以幫忙採購到藥品,儘量幫顧客採購,有些店員會覺得這些藥不賺錢,幫忙採購也是白白忙活。

這樣的認知其實有點侷限了,顧客這次買的這些藥雖然不賺錢,但是,當他從這裡買藥,成為習慣以後,一定會購買其他藥品,不可能所有藥品都不賺錢。所以,不要因為藥品不賺錢,就告訴顧客“沒有”或者“進不到貨”。

總結:

文中舉的兩個例子,每一單其實只增加了幾十塊錢,並沒有讓人驚歎的一面。但是,我想說的是,案例本身並無出彩之處,有用的是不同的思維模式,思維是很隱性的東西,正確的思維可以帶來不斷的積累。如果每一單都比別人多銷售幾十塊錢,那麼100單呢?

在銷售過程中,每天接待的顧客不同,具體的銷售過程也不同,但是,每個人的銷售思維,卻往往存在一定的連續性,所以,採用不同的銷售思維模式,會漸漸拉開銷售業績的差距。

顾客来买药,不要只回答“有”或“没有”

親,中國藥店公眾號長期公開徵集稿件,如您欲抒發心聲、記錄生活、分享經驗……可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將作品發送到[email protected](郵箱),稿費=200元+閱讀量*0.01元。溫馨提示,投稿時請註明聯繫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