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前一陣,國內有位班主任朋友向我介紹了他們班一同學的情況。

這孩子上課的時候,按自己的喜好聽課,感興趣了就認真一些,不感興趣了,就放在一邊,還鼓搗身邊的同學聽不好課,成績忽上忽下。無論在課堂,還是在課後,特別自由,想下座位就站起來走動一下,和同學們相處,行為比較自我,別人的東西他可以任意拿,集體活動班長讓去,他回答最多的口頭禪是,憑什麼呀,我不喜歡就不能強迫我做。老師找這位同學談心,孩子說,我媽說了,人活著自由最重要,特立獨行,才有個性,長大了才能比別人活的更好。為了更多瞭解這位同學情況,她決定去家訪。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接待老師的是孩子的母親。老師和她交流了她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希望父母配合共同管理孩子的行為。這位媽媽的回答是這樣的:

“老師,我沒覺得我孩子這樣有什麼不好。我們家很注重孩子的個性培養,特別民主,也特別尊重孩子的要求。即使孩子早晨起來洗臉涮牙,不想做,我們從來不強迫他,等他情緒好了再做無妨,就是馬上上學遲到了,也讓他自己做主,過多約束會抹殺孩子創造性的。”

接著帶老師參觀了孩子的房間,一個很大的臥室加書房,那裡有滿滿當當七彩紛呈的物品,這位媽媽驕傲地說: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這些東西都是孩子喜歡的,現在生活不是缺錢,而是缺乏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滿足。現在中國的教育是一刀切,只注重共性培養,都把孩子培養成了機器。這樣培養的孩子,未來不會有很好的創造力和發展,也無法很好適應社會的不同生活。你看看人家國外的教育就比較重視個性發展,想怎麼做都可以,這樣創造力比較強,容易成才。我所做的一切,讓孩子喜歡自己喜歡的,就是要保護孩子的個性和興趣,讓他有一個快樂的少年時代,不要成為教育的機器。”

面對這位母親的一套套“理論”,老師一時無言以對。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聽了這個案例,有些感慨,現實生活中真遇到過不少類似這樣“自我”的孩子。現在關於中國教育方式和體制的批評汗牛充棟。面對錢學森之問,大家都把批評的重點放在了所謂泯滅個性的教育文化上,致使一些家長在認識和實踐上存在著嚴重誤區。一些家長把個性的獨特和與眾不同,理解為讓孩子憑秉性行事,甚至把任性當成了個性,縱容孩子恣意放縱。還有一些父母對個性認識不清,認為“倔強”、“要強”、“坦率”、“固執”、“隨性”的人就是很有個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沒有個性,導致我們在反思和改進教育問題時候,又走到了教育的反面。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什麼是個性,什麼樣的個性才是真正需要發展並培養的呢?

所謂個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於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在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不同的方面。每個人都有個性,每個人的個性也各有不同。正是這些千差萬別的個性,組成了我們這個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種各樣、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的人類群體,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和時代的變遷。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孩子是一個體,未成年人,還沒有形成自己完善的個性,尚未成長為一個社會的人,伴隨著他們的成長,孩子的內部世界在豐富、發展、完善,最後成長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個體,成長為一個完全的、現實的、具體的社會成員,也才具備一個較為完善的個性。事實上,個性有好壞,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存發展。什麼是該保留的,什麼是該摒棄的,需要家長做出引導。這個過程中,父母的作用不可小視!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從那位老師提供的案例來看,孩子的媽媽,對孩子個性的理解和培養,存在著很大的偏頗。認為只要是個性的就是好的,她把任性誤解為個性,把孩子可以不守紀律,不講道理、滿足自我、肆意妄為認為是孩子有個性。過分強調張揚個性、保護天性,並把這種理念具化為對規則的輕視甚至藐視。然而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不僅是保證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關係到將來的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功。

這樣的教育不僅會使孩子陷入迷茫,更可能讓孩子的成長失去方向感,甚至未來會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大量的校園霸凌案的產生就和這不無關係。孩子分不清是與非,在學校和家中,全由著性子來,有了缺點,父母講不得,老師說不得,稍受一點委屈,就接受不了,從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合格的父母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優勢的個性,發展它,培養它,絕不是把縱容任性當成培養個性。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我的一個美國朋友David,曾經告訴我他培養孩子的故事。她的女兒Jenifer性格比較內向,對內心不喜歡的人或者陌生人來家做客,不是很愛搭理,比較自我,她認為那是父母的朋友,和自己沒有關係。美國家庭喜歡開party,一次聚會,朋友帶著孩子一起來,希望Jenifer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可Jenifer不喜歡這樣,自顧享用自己喜歡的食物,一個人自己玩自己的玩具。David告訴女兒,這樣不可以,要禮貌對待客人。Jenifer卻辯解道,那幾個是小小孩,我和他們玩不在一起。David反問她,你小的時候,爸爸是大人,不一樣陪著你玩嗎。Jenifer說,你陪我玩,是因為 We are family。David在肯定孩子的說法後,告訴Jenifer,對待父母朋友家的孩子要當成Family。他請Jenifer換位思考,如果你到其它朋友家,他們家的孩子也這樣對你,你會什麼感受?不尊重別人,未來也不會被他人尊重。如果下次你繼續這樣,我和你的媽媽都會很生氣。從那以後,Jenifer的行為慢慢有所改變。現在在各種不同的場合,Jenifer都會表現的非常尊重別人,特別注重禮貌。David也常常會誇獎孩子的改變。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和制約的。

這個教育案例,在中國比比皆是。今天之所以講美國的,就是想告訴父母朋友,不要隨意聽信一些不實的宣傳,不要盲目迷信所謂國外的教育,在教育的問題上,只有學習和借鑑,沒有崇洋和媚外。那些單純地認為西方教育比較個性化,孩子喜歡怎麼學習,怎樣發展都可以,孩子壓力不大,容易成才的觀念,不僅對家庭教育無益,甚至會顛覆和丟棄許多原本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發展造成傷害。殊不知,在美國,大部分學生也在為考取自己喜歡的學校進行著不懈的努力,他們的勤奮一點也不比中國學生差。那種認為輕鬆自在就可以獲得很好成績的父母不僅是一廂情願,很可能要毀掉自己的孩子。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當然,國外的個性化教育中不少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但不是盲目的放任,它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進行良性正向的引導。譬如,在美國的學校,老師會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與能力安排活動,鼓勵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遊戲和活動。學校會有很多興趣班供孩子選擇,即便上了高中,也還有烹飪、插花、陶藝、縫紉類課程供在這方面有興趣的孩子學習。再比如,美國孩子的美術教育。尤其在兒童時期,老師不注重兒童畫的內容、形式和技巧,而讓孩子自由發揮、自由想象。所以美國的孩子經常畫的滿身、滿臉都是顏料。在自家裡的牆上、門上、地板上也到處都有他們的傑作。雖然這些“作品”很粗糙,但爸爸媽媽一定不會生氣,更不會阻撓和禁止,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但是,美國的父母也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場所任意地亂塗亂畫,因為一些基本的規矩必須遵守。

面對東西文化教育的差異,把東和西字抽掉,都是人類的智慧。孩子的個性,既是教育的結果,又是教育的條件。發展個性,而不縱容孩子的任性,父母要尊重孩子,滿足孩子合理要求,不能無原則的遷就孩子。在教育中,既要針對孩子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也需要適當的規範和平衡,實現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長。

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個性,但絕不是縱容孩子的任性!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清瑕」教育,不要讓追求個性縱容了任性

清瑕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