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斷舍離」的不僅僅是事物

需要“斷舍離”的不僅僅是事物

2009年,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寫了一本書,叫作《斷舍離》。

書中要表達的意思非常簡單,就是隻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那年我25歲,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興致勃勃買來這書本,讀完便束之高閣。

直到前不久,與閨密聊天時,她忽然說道,以後要過“斷舍離”的生活。丟棄已無用的,不再購買不必需的。

我於是翻箱倒櫃又找出了這本書,認真重讀了一遍。

時隔九年,我早已不是當年的我。九年的風風雨雨,世事變遷,情緒與心境都已大不相同。

如今再來讀書中的一字一句,竟產生了強烈的同鳴。

只是,生活中需要“斷舍離”的不僅僅是身邊的事物,還有身邊的人,某些感情,和紛繁複雜的關係。

需要“斷舍離”的不僅僅是事物

聽過不少後來成為朋友的人調侃自己,你知道嗎,第一次見你的時候,你高冷得讓人無法靠近。

我哈哈大笑,是嗎,可是我一點都不高冷啊。

嘴上這麼說,可我心裡明白。我就是面對陌生人總是找不到聊天的話題,沉默得無趣,和好朋友在一起就是個話嘮加逗逼。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明明知道自己這樣,在與陌生人一起的時候卻還是刻意地找話題,反而顯得更無趣。

曾經的我一度熱衷於各種社交活動,聚會,喝酒,聊天。直到某個夜晚,情緒低落的我只想找個朋友出來安靜地坐坐的時候,翻遍通訊錄,卻發現,身邊的朋友還是那幾個。而那些在聚會喝酒聊天中認識的“朋友”,有的甚至已經想不起長相和名字。

尤其在我經歷人生低谷的時候,無助與彷徨時,能在身邊陪伴我,鼓勵我,幫助我的,永遠只是那少數幾個朋友。

於是,我不再隨便跟人吃吃喝喝,只享受與少數幾個朋友一起聚會聊天的時刻。因為我覺得,這樣的感情才是最真實長久的,能讓雙方都感到安穩和愉悅,更能讓彼此都無比放鬆,不需要戴上虛偽的面具。

需要“斷舍離”的不僅僅是事物

前幾天有朋友向我抱怨,她發現身邊有同事背後向領導打她的小報告,還經常在工作中耍些小心機,讓她很不開心。

我說,如果沒有侵犯到你的利益,那就聽之遠之,不要讓這種事情影響到心情。

面對這樣的事情,有人選擇視而不見,有人卻選擇討個公道。我覺得,視而不見是一種大智慧。

你是什麼樣,不是從她嘴裡說出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不是聽憑另一個人的一面之詞能輕易改變的。如果能,那說明這個人也不懂你,更不值得去討一個所謂的“公道”。

朋友說,她心裡明白就好,表面上還是要維護好同事關係。這個決定很冷靜,也很正確。我不知道,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能不能這麼冷靜?

我想,就算我能忍住不討個公道,也做不到若無其事地談笑風生。既然如此,那就只能遠之了。

需要“斷舍離”的不僅僅是事物

前段時間,在《火情情報局》的一期節目裡,錢楓突然談到被汪涵刪了微信好友。汪涵坦言,當自己朋友圈人數達到一百多時,他就會覺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都刪掉。」

汪涵說,刪除好友後生活會變得相當輕鬆,所有時間都是自己的,自在得一塌糊塗。

《斷舍離》中提到。每次當你注意到自己在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

我的理解是,要在正面思考中審視自己與物和人的關係,從關注對方轉換為關注自我。以我需不需要,我舒不舒服,適不適合我為原則,決定身邊物和人的去留,讓生活環境和精神世界變得清爽,由此也可以改善心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斷”不是根本的目的,“斷”的目的是看清自己的心,看清自己身邊真正永久的物和人,清空環境,清空雜念,過明明白白的人生。

路過的都是風景,留下來的才是人生。當你不用大汗淋漓地整理家中雜物,不用費盡心機去維護一些淺薄的關係時,你會覺得,生活變得豁然開朗。

END

作者

廳小貓,湖南婁底人,水瓶矯情女,歡樂女神經,愛寫些有的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