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景考祥與宜陵(揚州江都)

景考祥(1698-1778)字旋吉,號履齋,江都宜陵景家垛人(現宜陵雙橋村景二組)

景考祥父親景於禮(字子介,號叔夏),在河南汲縣為官。景考祥幼時即隨父至汲縣生活,便佔籍河南,“入汲庠”。他年少早慧“一日就詩文十六藝,撫軍歎賞,為倚馬才”。中進士後,曾任日講起居注官,上書房行走,為乾隆帝師。雍正帝曾賜尚方寶劍及“如朕親臨”四字金牌,乾隆亦曾御書《尊訓堂》三字額及“興賢遵昔軌,崇文育群倫”五字聯賜之,可見其受寵程度。後外放,曾任臺灣巡察御史。

帝師景考祥與宜陵(揚州江都)

雍正帝

景考祥雖然早年就離開家鄉,但他對故鄉的感情卻隨著年令的增長而愈加濃烈。但凡赴南方就任時,都要順道回鄉一走。返里後,他不僅會替父輩祭祖,抽出時間去探視鄰里鄉親,周贍弟兄宗族。他還會專門到景氏茶庵去看看,坐坐,聽聽,瞭解民風民情。這些,我們可以從景考祥一首《過里門晤睹諸親友》的詩中,看到他的這種真實情感與感悟:“三月蘿花認舊鄰,桃花不似昔年春。諸親爭看黃塵客,十載同為白髮人。僮僕飢時烹石蕨,田園荒蕪長山榛。明朝又作河干別,老大離鄉淚滿襟。”

景考祥致仕後,便毅然回到自己故鄉宜陵景家垛。在故鄉,他吟詩,作畫,整理舊作,將歷年來的文字編撰成《臺灣紀略》,《蘧村學韻偶存》,《楚遊草》等印行。此外,他還專門繪製了一幅“風木圖”。所謂“風木”者,寓有悼親的含義,“風木圖”即以荒寒寂寞的氛圍,以景襯情,營造出一種哀婉悽幽的意境,以表現主人對亡故父母不及奉養的哀思。

帝師景考祥與宜陵(揚州江都)

風木圖

他見族兄族弟生活艱辛,自己雖不事生產,卻購買了田宅分給昆弟,遇有桑梓親知以窘乏告,他也都慷慨尚義,解囊相助。雖然他自已的條件並不那麼富餘,但他卻甘願為鄉親付出,心裡感到欣然。

可是,正在他安閒度晚年的時候,乾隆帝突然詔自已年幼時的老師進京,景考祥不知是禍是福,均以年老體弱,不堪跋涉推託。無奈今上一再催促,景考祥不得不遵命從水路北上,一路上,他思慮重重,忐忑不安,終至在惶惶驚恐中去世了。

帝師景考祥與宜陵(揚州江都)

景考祥

當乾隆得知恩師在進京途中去世時消息後,傷心不已。出於崇敬之情,向南方鞠躬致意,寄託哀思,並詔令在景氏茶庵前建牌坊一座,並鐫刻有“文官下轎,文官下馬”的文字,鄉人稱之為“下馬碑”(朱毓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