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林:誘人的酸辣粉|散文

文學天空關注原創,傳播正能量,主發小說、散文和詩歌等作品。如果你喜歡文學天空,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文學天空。

張會林:誘人的酸辣粉|散文

散文之窗:


張會林:誘人的酸辣粉|散文

酸辣粉,即紅薯粉條做成的食品,觀其名便知味道至少當以酸、辣為主。我小的時候,不管是自己家還是走親戚,並沒有吃過這東西。酸辣粉到底哪一年出現在巴中街頭,我也記不大清楚。

大約八十年代末,有一天課後,同學領我一路七拐八彎,在草壩街臨川劇團街尾,進到一個不大的店面裡。店裡幾張簡陋的四方桌,人們一人端一碗,埋頭自吃,店裡蒸騰著一股薑辣醋香味。

姜醋本就有開胃的功效,坐在條凳上,已覺口舌生津,酸辣粉端至手中,早已是迫不及待了。只見眼前熱氣騰騰的一碗,比麵條更滾圓顏色更沉著些的粉絲在湯色里根根晶亮,飽滿潤澤,澆頭是炒香黃豆和自制榨菜,綠色蔥花、幾根小菜葉間雜其間,不說吃,看著就相當地撩人食慾。呷一口湯,沁脾爽口,舒暢之極。粉絲入口既柔韌,又糯軟,佐以炒香黃豆和榨菜,別有風味。

從那以後,就開始好這一口。這家店離學校很近,我們常課後溜到這裡,偷偷解饞。其實說是酸辣粉,酸和辣也是根據個人口味,程度不一。喜歡酸就多放些醋,不喜辣就少些紅油,這可多可少的酸辣味道,活躍了我多少年的味蕾。酸辣粉店如今早已拆遷,只是留存在偶爾想起的回憶裡了。

張會林:誘人的酸辣粉|散文

繞街心花園一圈,有幾年也賣過麻辣串、酸辣粉。下了夜自習,如果包裡還有幾毛零錢,把自行車停在一旁,就那麼站著,以最快的速度咂巴咂巴幾串刷了厚厚一層辣子油的麻辣串,又在夜色裡騎上車飛回家。呼呼的風聲在耳邊擦過,麻辣串的餘香還在嘴角泛起。記憶裡總沒有坐下來安安靜靜吃一碗酸辣粉,所以如今只記得麻辣串的味道。

草壩街路邊攤的酸辣粉,有些改良。炒香黃豆沒有了。自制榨菜也被豆芽或者海帶代替。碗裡浮著厚厚一層油葷。吃起來有些油膩,沒有從前那般爽口。但是仍然三五同學或好友相約,有空就到這裡,圍一圈小板凳,吃得津津有味。我們常吃的那一家,聽說攤主是個叫小平子的女人,男人不爭氣,全家就靠著小平子擺酸辣粉攤養活一大家人,還存下不少錢。此是八卦了。通常這種攤位上,已經不止賣酸辣粉,還賣麻辣串,只是不再刷厚厚一層辣子油,而是輔之以油碟了。這算是火鍋的初級版吧。

在達州(那時還叫達縣)讀過三年書,始終對達州酸辣粉的做法不能理解。達州酸辣粉只有涼拌一種,和涼粉一樣的吃法,雖然都以紅薯粉絲作食材,口味已是天壤之別。從沒有在達州吃過有湯底的熱騰騰的酸辣粉。不過,倒是路過平昌時,有時候也能吃上一碗開胃的酸辣粉。那時到達州,中途要在平昌吃一餐飯。我因為暈車,來去多了,在平昌也找到一家酸辣粉店,味道記不得了,倒是能緩解暈得翻江倒海的腸胃。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街上的酸辣粉,普遍加了肉臊子。不外乎牛肉和肥腸兩種,臊子若炒得好,粉也很好吃。算得上老字號的,還是半邊街老稅務局旁的小巷子裡一家,和水井街一家。這兩家,都沒有店招,也不賣別的,只賣肥腸臊子作澆頭的酸辣粉。兩家的肥腸臊子都煎得很老,因為煎得老,肥腸的大腸味沒有了,油渣的香味倒煎出來了。有的常客覺得不解饞,加一份五塊錢的肥腸,絕對不會超過10粒。水井街那家,二十多年前,還是位中年婦女在操作,轉眼中年婦女已成老人,如今偶爾再去,已是她的女兒和媳婦們在經營了。不知道再過若干年,這些沒有店招的店是否還後繼有人。

每年正月十六登高,南龕坡和王望山上面,也常常會遇上趕在這一天挑擔賣酸辣粉的。沒有肉臊子,姜醋味很濃,還依稀有些從前的味道。

張會林:誘人的酸辣粉|散文


作家簡介:

張會林:誘人的酸辣粉|散文

作家張會林近照

張會林,四川省巴中市作家協會會員,就職於巴中市文聯,時有作品發表於報刊。



關注文學天空,閱讀更多精彩作品:




小說散文:[email protected]

詩歌郵箱:[email protected]

張會林:誘人的酸辣粉|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