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馬市再探——孫世民

新平馬市再探

新平堡鎮位於晉極北,地緣三省(區)交界,歷來為軍事要衝、邊貿重鎮。軍旅、農牧、邊塞文化底蘊厚重,旅遊資源豐富。有“雞鳴一聲聞三省”之稱,2010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馬市樓遺址就座落在鎮西北,是明朝較為繁榮且具一定規模的馬市之一。它開市於明隆慶五年,因戰和數變,時斷時續,相繼維持了長達近二百年,後逐漸演變為廟會,成為周邊商賈集散之地,萬里茶道的中轉站。

“據萬曆十五年(1587)申時行所修《明會典》記載:隆慶五年後,除遼東等地原有馬市市場外,長城沿線九邊各鎮又開馬市十一處。其中‘在大同者三,曰得勝口,曰新平口,曰守口,……’。這些記錄只限於萬曆十五年前定期定額的大市,有關各邊鎮眾多類型的小市、民市市場都沒有記載”。(《民族研究》1998第一期·餘同元)及至近現代,臺灣學者札奇斯飲的《明代的馬市》北京大學侯任之教授的《明代宣大山西三鎮馬市考》等論著,都對明代馬市市場的設置情況作了專門的考證和研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對一個節點——中三邊之一的大同新平馬市市場設置、管理機構、市場設施、交易程序、稅收、抽分以及官市、民市現在的地上遺存情況作進一步認識,藉以就教於專家學者。

據《宣大山西三鎮圖說》《三雲籌俎考》,新平馬市,始建於正統三年(1438),當時的馬市正是今河北省懷安縣渡口堡鄉馬市口村,隨著睿帝英宗西巡,土木堡之變(1449)的發生而廢;第二次是嘉靖二十八年(1550),地點在新平堡與三墩店之間的頭墩,僅開一年因戰而廢。“黃臺吉因與父有隙,請異市。——議者以平遠不便,意開新平,分東西市”。新平位於西,稱西馬市。故在新平堡重開馬市。新平馬市口設於隆慶五年五月,開於當年七月初三日,至十二日結束,開市十天。“萬曆三年(1575)黃太吉改貢市於新平堡”《萬曆武功錄》記載其中一年的馬市貿易量為“新平官易馬匹726匹,值4253兩白銀;偏裨及商民易馬騾3233匹,牛羊大率3559頭。”開市之日,蒙元部落派三百人駐守邊外,明官兵五百人駐市場。《天下郡國利病書》稱“平遠堡、新平堡系一處大市。”及隆慶四年(1570)十月,俺答汗之孫那吉逃往大同降明,次年,俺答汗受封為順義王,宣大總督王崇古因請再開宣大馬市。當時九邊重鎮分東三邊、中三邊、西三邊。中三邊重鎮即宣鎮、大同鎮、三關鎮、太原鎮、偏關鎮,而宣大又是直面俺答各部落(領地東起通遼,西至額爾多斯一帶)的第一線,故在新平堡重開馬市口,有天時、地利之便。新平馬市口設於隆慶五年五月,開於當年七月初三日,至十二日結束,開市十天,地點即現在的新平村西馬市自然村,市場佔地二百多畝,分南市和北市,南市為民市,北市為官市。

因有前兩次開市之經驗,當時設置官市時就考慮到了民市(見覆原圖片)。

新平馬市再探——孫世民

這次馬市的設立,無論官市還是民市,管理較為嚴格,“凡諸部互市,築牆規市場”。官市東南側設有千總府,首任千總張錦鈺(據市場考)。專司收買馬匹和市場管理,並立有市規市法。俺答各部落來市馬者,將馬匹及其它貨物(包括皮張、馬尾、獵物、採摘物、山參等)赴官驗放後,方准入市交易。並首入官市,次而民市。為鼓勵北方遊牧民族開展互市貿易,明朝中央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一是“善價易之”、“務使客商有利,夷價無虧”。當時所市之馬分為五個等級:上上、中上、中、下、駒,上上馬值米五石、布、絹各五匹,駒值米一石、布二匹。由於物有所值,“至是來者眾”。成交量越來越大,品種也越來越多。至萬曆初年,官市交易佔三成,民市交易佔七成,一期會下來,稅銀徵收達五千多兩。二是實行“官市抽分”“民市徵賦”相結合制度。官府將抽分銀兩作為撫賞之費,獎勵恪守條規的守市人員;賦稅部分,則作為市場管理纏資,也用於市場建設。有詩為證:西來築馬向危邊,斗大孤城山色連。遠塞喜看烽煙靜,中原帳望羽書傳。春風不散千巖雪,落日猶寒萬灶煙。市罷臺空屯種急,免從御府龢金錢。(明·秦延奏·過新平)。足見當時管理市場的千總府,民市稅收是其經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千總府延續了屯兵制的辦法,耕種著市罷的大部分土地,以自給自足,免得向國庫伸手。

當時的官市交易,主要“市本”由馬政機構太僕寺發放,《大同府志》“在新平堡北三里馬市口上,有宣威二字石。明嘉靖二十九年,大同總兵仇鸞,請開馬市,明年春以侍郎史道位其事,給白金十萬。開市大同。”《皇朝馬政紀》載:互市貿易中,“各邊年例市本二十餘萬”。即便如此,定期定額的官市交易遠遠滿足不了漢蒙群眾的需求,於是,同時期開辦的民市正好起到了作用,“南來糧棉布絹茶,北易牛羊駱駝馬”。貨物直接置換,漢蒙互為有利。至萬曆初年,互市演變為“隔月一市,一市五天”。當時新平馬市口,已經是地道的國家級邊貿口岸,是漢、蒙民族水乳交融的重要發生地。俺答部落甚而在現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店子村(距新平村十五公里)新平堡鎮大營盤村相繼建起了貿易貨棧,用於互市貿易貨物的暫時儲存然後在市後轉運。現在的大營盤供銷社院內,仍有當年貨棧的庫房和更樓。隆慶五年後的一百四十多年間,“路邊曠土、得以復墾”。用開放和互市的手段替代了戰爭掠奪,迎來了和平。南來北往的遊商為方便起見,相繼在新平堡以及周邊村莊落腳、定居,以便於行商。據新平村志載,萬曆年間新平堡人口達到兩千多戶。今天的新平村,雖剩七百多戶,但姓氏卻達一百三十八姓,除通常的大姓外,晉、底、古、蒼等鮮有姓氏在這裡生活多年,顯而易見,新平成了典型的“百姓”村,主要因素就是開設馬市,所涉及地域廣大人口眾多,當時的新平堡七成人家經商,湧現出四大名醫(包括獸醫)、八大儒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吳家的“永和成”老字號,經營品種多、品質高、規模大,曾在張家口、大同等地開設票號,可謂富甲一方。至今新平堡北街(明清商業街)仍有吳家明朝商鋪鋪面房屋十餘間,那門面上的通體護板訴說著經歷過的一切……

至康熙二十七年(1689),傳統的馬市交易演變為“五月初十八日”傳統廟會,一直沿續至今。原來的“鎮邊樓”也更名為“玉皇閣”。

走進今天的馬市口自然村,村口道北的耕地中閒置著一尊70公分見方的旗杆石(見圖片),

新平馬市再探——孫世民

“馬市口千總張錦鈺創建”幾個蒼勁有力的字刻在石座的一側,它就在當年千總府大門東側,馬市口村民講,相隔十二三米的西邊同一位置還有一根,“大躍進”時,集體弄到河邊做了“水打磨”的軸心。由此可見,當時千總府的門樓應該是面闊三間。從這裡往西二百多米就是南北走向的明長城,長城中段偏北有一個碩大的炮臺,緊鄰炮臺東側則是嘉靖年間“火藥樓”的殘存基座(16米×24米×10米)(見圖片),

新平馬市再探——孫世民

官市中央是萬曆年間“宣威樓”遺址(14米×21米×10米)(見圖片)。

新平馬市再探——孫世民

整個馬市市場北大南小,大體呈距形(見覆原圖),

新平馬市再探——孫世民

馬市市場南北長600米,東西長250米,佔地15萬平方米,約200多畝,分南北兩市,南市90多畝為民市,北市100多畝為官市。市場西牆依託長城,南、東牆仍殘存,為原地土夯築,北牆則在西洋河邊,是用木製“拒馬”組成的,緊鄰“拒馬”牆的則是“飲馬渠”(當地人現在叫這裡為飲馬灘)。走在馬市口村的田野上,城磚、瓦當、石雕欄杆、碾軲轆等物體隨處可見,足見當時建築物的宏大,可惜大都毀壞於“文革”。

新平馬市再探——孫世民

明代新平馬市以其鮮明的特點在古代史上存在一百四十多年,對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馬市的開放,在明庭來講,不單是經濟方面的,政治的需要更是主要的,東三邊的遼東開設馬市較早,且已養肥了女真各部及後來的努爾哈赤,抑東開中,或許是明庭出於戰略的調整,籠絡蒙古各部而牽制女真各部,其結果如何,這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馬市的開放極大地促進了民間貨易的發展,加強了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人民的聯繫,徹底顛覆了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他們的農業生產就是從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他們對中原文化的興趣日濃,對中原生活的嚮往使得他們的對內地的依賴日盛,單純的溫飽不再是他們追求的唯一目標,對生活和生產資料的渴求日漸強烈,只有大量互市,才能使其生產生活得到穩定保障。而內地人民也在互市互利中相得益彰。所以開設馬市的歷史功績有目共睹,它為推進社會經濟全面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

新平馬市再探——孫世民

2014年6月12日於新平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