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有人說,和田玉,不過就是一塊石頭。價格那麼貴,都是炒出來的。

是的,現在社會什麼都能炒,炒股、炒房、炒木頭、炒藏獒、炒君子蘭,就連娛樂圈的那點事,也能翻來覆去的炒幾遍。

在這麼一股炒作聲浪中,一切的辯解都是那麼無力,乾脆就承認了吧,玉石就是在炒作,而且炒了幾千年。

卞和炒玉

戰國時期,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為了炒玉,幾乎搭上了身家性命,當然炒作的效果也是槓槓的,和氏璧被炒的天下皆知,後來又參加了一系列歷史事件。衍生“完璧歸趙”“價值連城”等成語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和氏之璧——說的是2000多年前的楚國和氏,把在山中得到的玉璞獻給楚國的厲王和武王,但厲王聽信玉人的讒言,兩次以欺君之罪,先後砍去了和氏的左、右腳,後來文王繼位,知道和氏因璞玉被誣為石頭而在山中痛哭了三天三夜,便命人剖玉察看,證實那果然是一塊舉世無雙的美玉。於是把這塊美玉琢成玉壁,為了獎勵和氏獻玉有功,逐以和氏之名命名此壁為和氏璧。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孔子炒玉

比起卞和,孔子就很文藝了,孔子給玉附加了一個文化內涵:君子比德於玉,玉有十一德。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賦予玉一些美好的象徵,

在日常交往中,玉晶瑩又剔透,剛硬而柔和,具有純潔和堅貞的含義,故又常常用來比喻高尚純潔的友誼、愛情,雕刻精美的玉器常用來饋贈友人或情人。《詩經•秦風•渭陽》雲:“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玉(玉器)是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曰:“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玉節”是掌權的憑信,從秦代起,“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 玉”。在 古 代 軍 事 生 活 中,用 來 調 兵 遣 將 的“琥”、“璋”、“瑞”等玉器就是最典型的信物。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孔子將玉道德化,從此玉被看作是正人君子規範道德、約束行為的標誌。正人君子將玉之精美堅潔,喻為他們對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在“君子”的心目中,玉是高貴、純潔的象徵,代表著人的高尚品格。因此,“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乾隆炒玉

前面講的都屬於民間炒作,乾隆老爺子確是名副其實的官方炒作了。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乾隆時期玉文化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生在皇家的乾隆自幼受到良好和嚴厲的教育,作為少數民族統治漢族那麼統治者自己首先得學習漢文古書。書讀的多了對玉的興趣也就大了,用“愛玉成痴”形容也不過分。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乾隆 翡翠雕螭龍紋觥

各地官員深知乾隆酷愛玉石,每年進貢都不會少美玉,有的官員甚至買高於市場價幾倍的玉石來討得乾隆的歡心,這也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對玉石的痴迷程度。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乾隆 翡翠雕福壽紋螭龍耳四方瓶

出於乾隆老爺子的“名人效應”乾隆時期的玉被炒的很成功,無論商賈巨擘,還是平民百姓,都對玉石多了一份期待,情之所至,不藏不快、不玩不快。

今天,我們炒玉是為了什麼?

只要是炒作,那必然有獲利者,然而我們炒各種石頭,真正的獲利者是誰呢?是開採玉石的農民?倒賣玉石的商販?還是雕刻玉石的匠人?開採玉石的成本不小,倒賣玉石也只賺個差價,雕刻師也是靠透支身體與時間賺錢,真正暴利的,其實是那些賣假貨的!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我們只是想還市場一份清明,我們只想讓玉文化重歸人們的視線中。無論何種文化,最終都離不開對美好未來的嚮往,這種美好的理想,在玉文化中同樣能夠得到體現。

一直以來,和田玉便將現實生活和神話、宗教結合在一起,寄予長生、永恆、美麗等各種美好願望,呈現出了一種濃郁的理想與現實不斷交替的美好氣息和神秘色彩。

有那麼一塊石頭,被我們炒了幾千年

在不理解玉文化的人看來,和田玉不過就是一塊石頭。但對於玩玉、愛玉的人來說,玉文化龐雜而宏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領悟。

文化不興,炒作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