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圖源微博@馬思純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最近流行一個詞:四分之一人生危機。這說的是處在25-30歲之間的年輕人在事業、愛情、財富、家庭等各方面的焦慮,想要變得成熟有所成長,又怕時間一過最後自己一事無成。

作為這個年齡群的一員,我也時不時會感到這種焦慮。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01

27歲的我們,現在在慌張什麼?

前幾天朋友圈被一篇《我今年27歲,現在慌得一比》刷屏,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慌亂不安已經成了27歲左右年輕人的常態。

圓桌派有一期節目,43歲的徐靜蕾對“不結婚”這件事非常淡定,而28歲的蔣方舟則說自己一直在不斷相親,害怕變成“剩女”。

去年7~8月,我們做過一次關於青年危機的故事徵集,蒐集了很多人的焦灼心情:

職場上看著新人們一波波進來,朝氣蓬勃飛速進步,擔心自己會被取代,可又覺得自身閱歷不足,不敢爭取晉升的機會;

30歲將至,還處於儲蓄微薄的狀態,別說買房,我怕連贍養父母都做不到,或許我的人生只能這樣在「待在大城市居無定所」和「回到小城市相親結婚」之間選擇;

談了兩段戀愛都不了了之,父母的催婚暗示漸漸變成了明說,不想變成公園相親角中被挑選的高齡剩女,但已經在愛情中傷痕累累的自己,沒有信心再去談一段全力以赴不分手的戀愛;

畢業後考公務員被分配到某個小學裡,校長特別官僚主義喜歡使喚別人,反駁過一次後就一直被穿小鞋,常常找茬,評級評不上,非常壓抑卻不敢辭去這個鐵飯碗......

而英國格林威治大學Oliver Robinson 教授曾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這個階段年輕人的種種困局:

  • 86% 表示自己在 30 歲到來之前工作、感情和經濟壓力超過負荷;
  • 40% 認為自己很難養活自己;
  • 32% 覺得自己在30歲之前很難找到結婚對象。

可見臨近30歲,對多數人心裡清清楚楚寫著對希望破滅的憂慮、對未來的恐懼和無能為力。

如果說18歲的關鍵詞是「新生」「未知」「挑戰」,那麼上面的種種現象告訴我們,27歲的關鍵詞,是「我害怕」「我不敢」「我不行」。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02

什麼讓27歲變成一個焦慮恐懼期?

現任Facebook首席運營官 —— 謝麗爾·桑德伯格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某個晚會上,大多數男性都主動地會議桌前面一起互相認識、交流意見、交換觀點和信息,而現場的女性卻站在了一旁。

而當她邀請了那幾位女性也一起坐到前面的位置時,成為會議的參與者,被她們委婉地拒絕了。

她認為,“女性不應該/無法在職場上太過出色”這個社會刻板印象,實際已經深深地植入很多女性的印象中,限制了她們在職場上的勇氣和表現 —— 她們原本可以表現更好更出色的。

這種現象用心理學的概念來說,就叫限制性信念,可以簡單理解成:那些限制我們的主觀想法。

27歲的我們,擁有了幾年的社會經驗,被社會輿論潛移默化,在過往經歷中受挫過受傷過,最終也會漸漸產生一些不經推敲但根深蒂固的信念,造成前面的那些「我害怕」「我不敢」「我不行」,限制著我們未來生活的可能性。

例如在愛情上,多段感情受挫可能會導致這樣的想法:「我是愛無能,沒辦法談好一段戀愛」「談戀愛一定會受傷」「我遇到的只能是渣男」「現代人談戀愛就是現實」,導致我們即使渴望親密關係,也難以投入下一段感情。

例如在職場上,基於社會印象和經驗,我們可能會這樣想:「我剛入行一年,很難晉升的」「一般男生在這行才吃香,我們就算了」「我那麼經常犯錯,擔任不了重要的工作」「轉型要從零開始付出更多努力,我應該做不到」,會讓我們在很多時候錯過在職場飛躍的機會。

而其中最讓我們設限的不是年齡,是不敢嘗試新生的怯懦:

「30歲前不結婚我只能被剩下了,找不到合適的了」「在30歲前買不起房子的人生是失敗的」「踏上了30歲就應該安心顧家,沒辦法像現在一樣自由了」,逼得我們趕在30歲的截止日期前焦灼失控.....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03

拆掉27歲的限制,我們才有可能獲得自由

前兩個月我參加過一次團體分享,其中一個因為年齡焦慮失眠了半年的小姐姐,分享了她如何識別和走出年齡焦慮的過程。

她說當時自己正處於“期末考”的狀態,覺得自己的人生應該在30歲前有一個家庭,有一次職場晉升,但離30歲只有兩三年了,就像期末考前一個月才拿到教科書才開始學習,非常緊張:

剛好有個男生追求我,我對他沒有太大感覺,只是擔心再不答應就會找不到男朋友;

公司有一次晉升機會,但我擔心大膽爭取的話,會被資歷更老的同事給擠下來

每次去相親會或者在公司看到年輕有活力的女孩子時,我都會很警惕,怕她們搶走我的機會,甚至取代我.....

直到她去尋找心理諮詢,與諮詢師討論了幾個問題,才發現自己一直陷入未經思索和檢驗的觀點裡焦慮著。而當她透過這層焦慮去重新審視時,才發現自己有多謬誤:

  • 拒絕了這個男生會在兩年內找不到對象?
  • 不,從大數據上看,男性未婚率不低,如果積極去接觸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 資歷少的難道就一定會被擠下來?
  • 不,事實上,有很多管理者工作出色,但他們的工作年限並不長;
  • 年輕真的很重要?
  • 不,問了周圍的老闆和男性朋友,職場靠譜和婚戀中貼心更加重要;
  • 一定要在30歲前結婚才可以?
  • 不,已有研究證明,婚前兩人未成熟或不假思索的結婚,更可能不幸福......

從諮詢室出來,她說就像經歷了一次過山車般,被拯救了人生。自從這次覺察,她開始慢慢修正自己。每次固化的觀念一跑出來,她都會反覆剖析“如果為了結婚而結婚,以後會不會後悔?” 後來,她拒絕了男生,從家裡搬出來租房,不必被焦慮驅使前進,有自己的空間,安靜思考。

其實,我們都一樣,總是很容易讓那些未經檢驗,卻已被社會道德限制的觀點,二次捆綁自己的人生。沒有哪條法律規定30歲前一定要結婚,只有不斷地反思,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有獲得自由和成長的可能。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04

“一邊長大一邊變老?我才不要!”

大概從27歲開始,人們就提前進入焦慮期,以“還差3年就到30歲”作為評判自己生活成敗的時限。於是,那些20出頭就在北上廣打拼的人,此時開始考慮“回家還是留守”的問題。他們過早地感到“修正人生的機會已經很少”,變得妥協,變得安分。

誰都不可否認,27歲的我們,皮膚彈性減弱、細紋增多,每一樣似乎都讓人那麼沮喪。然而,仔細想來,比起20歲的自己,我們多了一份底氣,又比未來的40歲更具勇氣。湯唯28歲憑《色·戒》成名。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

人生本應時刻精彩,你才27歲,若能持有開放、不斷破局、掙脫限制的態度,保持刷新認知、增長閱歷,相信我,你會擁有更有趣的靈魂。

而如果你也曾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收穫新生的感覺,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讓新生的力量傳遞給更多的同齡人。

因為無論是27歲,25歲,還是30歲,每個人都有獲得新生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