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峴上:一個隱藏在山溝里的文化古村

水道鎮峴上村,位於鎮駐地西北,牟(平)乳(山)公路東側,有183戶,480人。土地1000多畝,山嵐4000多畝。

據《牟平區志》記載,明末王姓由黃縣遷此居住。村南有峴山,村址地勢低窪,被洪水淹沒後遷至山坡上建村,得名峴上。

峴上村東有嵠山,嵠山最高峰為玉皇頂,上有一個玉皇廟。玉皇廟南北各有至少五間房大小,廟裡原有和尚,相傳求雨很靈。據說每到乾旱年景,村人都蒸好餑餑,拿著香和黃紙,敲鑼打鼓地來到玉皇廟。年紀最大的老人站在最前排,其他人按年紀大小從前向後排列。眾人磕頭禱告,乞求降雨。眾人禱告過後,雨往往隨之而下。令人奇怪的是,雨往往總是降落在玉皇廟周圍六七里的地方。

玉皇廟後來在文革中毀壞,石像都被推到了山溝裡。

嵠山西北處有塊石硼,上面有塊大石,每遇風吹,大石搖動,嘎嘎作響,村民把這塊大石稱為嘎噠石。

村東原來個馬槽灣。這裡是塊天然形成的馬槽形狀的凹坑。凹坑約長十幾米,寬一米多,深三四米。上面有一塊石樑架在兩邊坑沿上。平時山泉從山上流下,先是落在石頭上,再流到馬槽灣裡,水珠四濺,嘩嘩作響,是當地的一個景觀。可惜的是,馬槽灣後來在人們開礦打石頭時被毀壞。

玉皇廟附近的石硼上,有個凹坑,形似人的腳印,村人稱它為老婆腳印。老婆腳印裡面常年有水,乾旱年份也不幹涸。

峴上村西有山叫佛頂,上面的一個石硼上也有一個人腳形狀的凹坑。

佛頂和玉皇頂都是當地的高山。相傳佛頂和玉皇頂兩座山原來被二郎神用擔子挑著來到峴上,放在村子東西兩側。兩座山的山神各佔一方,互不服氣,都認為自己最高,一直爭吵不休。二郎神聽得煩躁,揮鞭把佛頂的上部打掉,扔在了高陵的棉花洲。兩個山神嚇得閉了嘴,再也不敢亂說。而二郎神原來站著的地方也留下了二郎神的兩個腳印。

峴上村中有棵老槐樹,據說已有500多年。村人說,雨水多的年份,老槐樹上會長出一種紫色的靈芝狀的東西,把它取下來燒水喝,可治不少疑難雜症,以前附近的不少群眾都相信這一點,經常到老樹上尋找,有許多人還是從乳山打老遠過來的。

古時人們傳說老樹有神靈,能夠庇佑全村,而如果冒犯它,破壞它的根和枝條,就會招來災禍。因此村人對它非常敬畏。前些年,有人認為老樹有神靈之說是封建迷信,對老樹並不愛護,任由老樹被戕害,使老樹懨懨欲死。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的保護,把老樹當成寶貝,主動幫助老樹打藥除蟲,老樹又煥發了生機。

古時,原劉家夼一帶有個說法:“南有通海,北有峴上。”說的是這兩個村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在當地很有影響。據說峴上村的老百姓文化素質很高,精通文墨。有人要到縣裡或京城打官司,往往先到峴上請人指點指點。

據峴上王氏宗譜記載,峴上王姓祖先叫王鼎新,王鼎新兒子叫王予昌,是個庠生,原來居住在黃縣白馬鎮王格莊。王予昌因與上潘曲姓是親戚,在來探親時,喜歡上了牟平的山水,就舉家遷到峴上。峴上當時是上潘的一個莊園。

王姓來到峴上,以耕讀傳家,歷代書香不絕。據王氏宗譜記載,王予昌有四子,名字叫王霖、王霦、王霽、王霟。王霦是個庠生,他的兒子王國斡是武庠生,王國機為候補同知。王國機的兒子王家球為太學生,王家球的兒子王朝軫也是太學生。王朝軫的兩個兒子王軒和王文炤都是庠生,王軒的兒子王炯也是庠生。王氏宗譜上眾多有功名的人物,讓人可以想見當初王氏家族的興旺。

近年來,峴上村大搞美麗鄉村建設,全村山青水綠,街道整潔,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這個隱藏在牟平南部山區的文化古村正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楊明政 王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