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仕途,14年被貶在外,這首唐詩其實寫的是他自己空歡喜一場

在古代中國,士大夫仕途中被貶是非常常見的。尤其對於那些古典詩詞的大詩人、大詞人大文學家來說,被貶幾乎是他們人生的標配。如若沒有遭遇被貶,或許他們的詩詞成就也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22年仕途,14年被貶在外,這首唐詩其實寫的是他自己空歡喜一場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個詩人,古文也寫的很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且也是常年被貶在外。詩人21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但是隨後多達2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詩人過的卻並不舒心。尤其是我們今天談到的這首唐詩,雖然帶有明確的興高采烈,但是其實是寫的是他自己空歡喜一場。且看: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裡外北歸人。

詔書許逐陽和至,驛路開花處處新。

22年仕途,14年被貶在外,這首唐詩其實寫的是他自己空歡喜一場

這首詩是一首唐詩,題目是《詔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這個詩人曾經參與到當時的變法當中,可惜失敗被貶,這一下子就是20年。公元815年,當時在外飄零十幾年之久的柳宗元收到詔書回京,內心自然十分痛快,這首詩就寫於這一背景之下。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裡外北歸人”,寫詩人自己的經歷,11年前的公元805年,“十一年前”詩人因為參與到王叔文變法當中,被當權者忌憚,後來因為變法失敗,他本人受到彈劾,被貶外地。因為永州在京城南多達三四千裡,所以當年被貶乃是“南渡客”,今日奉詔入京乃是“北歸人”。

22年仕途,14年被貶在外,這首唐詩其實寫的是他自己空歡喜一場

經歷了十幾年的磨難,詩人的內心逐漸平和,也在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真正收穫回到京城的機會。果不其然,“詔書許逐陽和至”,在被貶十年之後,皇帝下了詔書讓柳宗元在這個春天返回京城,給了柳宗元無盡的遐想。

詩人的內心是充滿興奮之感的,一如當年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詩人看到的是“驛路開花處處新”,這一路的官道上,到處都是新開的花朵,歡迎他這個被貶十幾年回到京城一展拳腳的書生。

22年仕途,14年被貶在外,這首唐詩其實寫的是他自己空歡喜一場

在柳宗元看來,今天返回京城就意味著有更加光明的未來,意味著自己將會獲得更多的機會,有信心建立起更大的功業。但是他所想象不到的是,這首唐詩其實寫的是他自己空歡喜一場。當他回到京城之後,由於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並沒有在京城謀取一個職位,而是在蹉跎兩個月以後,重新被貶柳州……

自柳宗元21歲中進士,24歲開始進入仕途(中進士後為父親守孝三年)後,一直到32歲因為變法被貶,在多達22年的仕途生涯當中,有14年是在永州、柳州之地度過的,仕途可謂不勝淒涼。雖然滿腹才華,雖然報國之志非常堅定,但是依然沒有獲得機會。尤其是這首唐詩,寫的時候興高采烈,但是等到之後再讀的時候,內心恐怕都是滿腹苦澀了。

22年仕途,14年被貶在外,這首唐詩其實寫的是他自己空歡喜一場

值得慶幸的是,柳宗元用他畢生的心血和才華用於詩詞和古文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