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副總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科普|副總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劉鶴

自去年當選政治局委員後,主管經濟/金融/科技/工業的劉鶴公開完整的講話披露並不多見,8月15日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在談及當前科技變革重要之領域——工業機器人時,劉鶴副總理再次展現了他經濟學家的視角。

劉鶴指出,機器人是當前科技變革的最重要領域之一,將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產生深刻影響。當今世界,在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由“科”到“技”變革加快、經濟發展迫切需要新增長點的背景下,機器人發展受到廣泛重視。近年來,機器人領域的相關知識和技術儲備已具備相當條件,接近實現突破的拐點,帶動機器人產業迅速發展,機器人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應用範圍不斷拓展,機器人領域的國際協作更為密切,機器人領域的“巴斯德象限”特徵明顯。

科普|副總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中國科學家論壇主席 京WORK—北京碼頭智庫創始人 陳貴 解讀巴斯德象限

科普|副總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在這裡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由普林斯頓大學 Donald Stokes教授提出,Stokes列舉了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和美國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美國二戰期間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計劃)的例子,說明科研過程中的認識世界和知識應用的目的是可以並存的。

Stokes認為,純基礎研究(玻爾象限)與純應用研究(愛迪生象限)是各自沿著自己的軌道發展的,而帶有應用目的的基礎研究(巴斯德象限)是連接上述兩個軌道的樞紐。

科普|副總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巴斯德象限”以19世紀著名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名字命名,他1822年出生於法國東爾城,畢業於巴黎大學,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愛國化學家。

他研究了微生物的類型、習性、營養、繁殖、作用等,把微生物的研究從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態轉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徑上來,從而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2位,可見其在人類歷史上巨大的影響力。其發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現在仍被應用。

科普|副總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路易斯·巴斯德主要關注食品安全等實際問題,然而,在他努力試圖從牛奶中去除有害細菌時,他也同時洞見了現代生物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細菌會導致特定的疾病。“巴斯德象限”尋求對科學問題的基本理解,同時也對社會有直接的應用價值。路易斯·巴斯德這種由科學驅動的調查並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研究被認為是這類方法的例證,它彌補了“基礎”和“應用”研究之間的差距。

簡而言之,在科學研究中,有相當高的比例可以促進可用的實際進展。縱使大多數聯繫是間接的,但要相信基礎研究與最終的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著意想不到的巧妙聯繫。同時,與應用最直接相關的科學發現也對科學本身產生了意義非凡的影響。

拓展介紹

科普|副總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巴氏消毒

巴氏滅菌法,也稱巴氏消毒法(法語:Pasteurisation),是法國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於1862年發明的消毒方法。該方法主要用於牛奶上,殺滅牛奶裡含有的病菌。

巴氏滅菌法產生來源於巴斯德解決啤酒變酸問題的努力,是一種利用較低的溫度既可殺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營養物質風味不變的消毒法。常常被廣義地用於定義需要殺死各種病原菌的熱處理方法。

巴氏消毒法經後人改進,用於徹底殺滅啤酒、酒、牛奶、血清蛋白等液體中病原體的方法,也是現世界通用的一種牛奶消毒法。

消毒原理

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越低,細菌繁殖越慢;溫度越高,繁殖越快。但溫度太高,細菌就會死亡。不同的細菌有不同的最適生長溫度和耐熱、耐冷能力。巴氏消毒其實就是利用病原體不是很耐熱的特點,用適當的溫度和保溫時間處理,將其全部殺滅。但經巴氏消毒後,仍保存小部分無害或有益、較耐熱的細菌或細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消毒方法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牛奶加熱到62-65℃,保持30分鐘。這種方法目前在廣東較少使用。採用這一方法,可殺死牛奶中各種生長型致病菌,滅菌效率可達97.3%-99.9%,經消毒後殘留的只是部分嗜熱菌及耐熱性菌以及芽孢等,但這些細菌佔多數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對人無害反而有益健康。第二種方法將牛奶加熱到75-90℃,保溫15-16秒,其殺菌時間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殺菌的基本原則是,能將病原菌殺死即可,溫度太高反而會有較多的營養損失。注意,巴氏消毒法並不能殺死結核桿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