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创新的时代,标准不能迟到

品类创新的时代,标准不能迟到

活在北冰洋深海的三文鱼们不曾想到,自己在中国知名度的大幅提高,会缘于一条“真假自己”的标准争论。

8月10日,《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三文鱼的定义,称“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等”。而发布此标准的正是国产十几家卖虹鳟鱼的单位,他们将虹鳟鱼归为三文鱼,并且进入生食三文鱼行列。

近日,有消息称,发布该标准的相关企业发生了虹鳟滞销的情况。据销售情况显示,起草单位之一的民泽公司,旗下的天猫龙羊峡旗舰店内共有12款产品,目前折扣在4.9-7.7折不等。但月销售量却很低,除去两款肉松产品,10款虹鳟产品中,4款月销量为零。另外一家参与标准起草的上海荷裕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京东自营店已被下架。

对此,有网友戏称这些企业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品类创新的时代,标准不能迟到

企业为何要发布这样一则标准?答案很明了,无非是“有利可图”。

众所周知,三文鱼通常意义是指大西洋鲑,生活在低温海域,受环境影响,三文鱼不易有寄生虫,故而可以生食。但是,由于其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产量有限加上运输、保鲜等一系列的成本,三文鱼在国内的售价很高。比如,最为消费者熟知的“挪威进口三文鱼” 市场价高达每斤148元。

反观虹鳟,虹鳟鱼之所以能“鱼目混珠”,是由于其肉质与三文鱼表象上相差不大,很容易搞混。然而,虹鳟鱼却是实打实的淡水鱼,在国内有诸多养殖区域,因而售价相比之下就便宜了很多。通常来说,虹鳟的价格只有三文鱼售价的四分之一。

如此一来,不难理解一些企业处心积虑地要把虹鳟划归三文鱼,因为有了三文鱼的“身份证”,虹鳟鱼的身价就可以顺其自然地上涨,企业的营收自然不在话下。

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行径是走不通的,既侵犯了消费者利益,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伤害了整个三文鱼市场的从业者。网络时代下,人们很容已了解到,虹鳟鱼作为淡水鱼,淡水养殖环境不易控制,其身体中更容易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将虹鳟鱼列入生食三文鱼行列,无异于将消费者置于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中。


团体标准的制定,虽然不具备强制力,但不规范的标准影响的却可能是整个市场的秩序。表面上看是一群企业的“自我狂欢”,但标准涉及三文鱼的种属划分,所以影响力会辐射到整个三文鱼市场——因为虹鳟的混入,引发了消费者心中疑虑,造成对整个三文鱼市场的不信任,从而冲击了原本正常的三文鱼市场。

品类创新的时代,标准不能迟到

虹鳟鱼到底是不是三文鱼还没有结果,另一边卫龙辣条的添加剂使用标准,又出现了争执。

8月30日,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在所抽检的11类食品643批次中,不合格样品21批次。其中,包括卫龙、谢博士、小鹏食品、香铛铛、钟芹辉等品牌的多款“辣条”产品被检出不合格。

紧接着,卫龙发布声明反驳称,公司按照河南省执行的《调味面制品食品地方标准》组织生产,地方标准现行有效,因此市场上执行该标准或企业标准的产品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龙“掐架”的背后,并非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标准适用的问题。上述两种食品添加剂若在适量范围内合法使用,几乎没有安全风险。但是矛盾的根源在于,地方标准不一,而国家标准尚未落地。各地方按照自己的标准作为行事准则,各执一词。对于涉事企业而言,不仅严重影响了品类销售,更是对品牌形象的沉重打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进一步开放,今天的中国市场,新的产品品类层出不穷。针对它们的标准,如果不能迅速到位,那么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十分容易招致标准的麻烦。而标准一旦缺失,对品牌形象,销售经营都将造成极大损失,尤其在消费者、市场秩序、产品创新、品牌发展等方面,容易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比如,近几年,辣条重新回归大众视野,新品层出不断,但是没有相应产品标准,在过去几年,年年都有辣条被查出来超范围使用添加剂,最常见的就是防腐剂和色素。还有最近“大热”的无人机行业,由于新行业刚刚起步,相关规范标准还未设立完善,销售对象、使用规范等标准处在模棱两可的阶段,无人机炸机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由于标准的缺失,不仅消费者安全难以保障,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

品类创新的时代,标准不能迟到

无论在哪个行业,标准都至关重要,它是规范市场的根本,是游戏规则,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统一的标准更有利于品牌从地方走向全国。对权威标准的呼吁,背后也是中国人不断提高的消费标准。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消费者对于价格、数量的敏感度下降,开始追求品牌的文化价值,比如原产地、生产商等“出身”,这些都需要通过权威标准的形式加以规范。因而行业监管部门、标准指定部门,应该主动关注市场变化,提高标准的制定效率,以推动企业健康发展,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