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什麼病?

海市蜃樓


知麻糖來啦。血常規檢驗大家都很熟悉,只要你去過醫院抽過血,血常規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既然血常規的地位這麼高,那它的作用肯定是無可替代。那麼血常規到底是檢查什麼的呢?可以檢查出什麼病呢?別急,小糖又來給你們上課了。



血常規檢驗在臨床上是最基本的一種血液檢查,主要檢驗的是血液中的各種細胞情況。血液中的有形細胞主要是三種,分別是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通過血常規檢驗,可以看出各種細胞的數量與形態,由此可以推斷出可能出現的疾病,或者指導醫生進一步進行檢查。其中,紅細胞是血液中細胞數量最多的,它主要的作用是為全身器官輸送氧氣,這主要與紅細胞中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有關,這種蛋白質叫血紅蛋白。通過血常規檢驗如果發現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數量明顯低於正常值時,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貧血,那麼醫生就可以進一步檢查患者為什麼會貧血,是血液疾病?消化道出血?還是說腹腔其他臟器的破裂出血等等疾病。第二種細胞是白細胞,白細胞雖然總數不多,但它是三種細胞中種類最多的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細胞、嗜鹼性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五類,每種白細胞都參與著人體不同的防禦免疫任務。血常規檢驗時可以檢驗出白細胞的總數和各種白細胞分類的數量,如果總數增加或減少明顯,那一般就代表著身體有了炎症和感染,然後再根據各種白細胞分類的數目變化來推斷疾病的種類。比如中性粒細胞升高明顯代表機體可能有化膿性感染;淋巴細胞增加代表病毒感染可能等等。當然,我們常說的白血病就是和白細胞有關,但並不是簡單的白細胞數目增多或減少就可以診斷白血病,還需要做其他檢查來明確診斷。血液中最後一種有形細胞就是血小板了,它是參與止血和凝血的主要細胞,當我們血管破損,血小板就會立即出發去參與破損處的凝血,直至將出血止住為止。一般血常規檢查能檢查出血小板的數量,一旦血小板數量低於下限值,就代表著身體的凝血功能出現了問題,那麼醫生就會進行下一步的檢查,明確是否可能出現了其他疾病,比如有無脾功能亢進、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等。

通過上述的講解,我們可以發現血常規的化驗並不能明確診斷出疾病(最多貧血算唯一一種),但是它的意義卻無可替代,它不僅可以早期發現各種疾病的徵兆,還可以指導醫生和患者的下一步診療方向,縮短明確診斷的時間。所以,血常規檢驗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種檢查方式。

好啦,以上就是小糖本期關於血常規檢驗的一些科普啦,希望我們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朋友們留言討論、諮詢,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健康科普團隊《知麻糖》哦。

BY:褲褲


知麻糖


其實大多數疾病都不可能只靠查一個血常規來確診。

什麼是血常規?

血常規又叫“全血細胞計數”。顧名思義,就是統計單位體積血液中各種血細胞的數量。血液中的血細胞可分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大類。其中白細胞還可以細分為很多種類。


我們看血常規的化驗單,重點看上面提到的三個指標就可以了。

怎樣看血常規的化驗單?

請看下圖舉例:


把圖中三大類細胞圈出來,就一目瞭然了。

白細胞

白細胞在人體負責免疫防禦,白細胞的升高意味著炎症感染、過敏性疾病、血液病等的可能性。中性粒細胞、嗜酸性和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又分別擔負不同的工作,其變化的意義也有所不同。

紅細胞

紅細胞負責運送氧氣。在紅細胞中起到運送氧氣關鍵作用的是血紅蛋白。因此不僅要看紅細胞的數量是否正常,還要看每個紅細胞所含的血紅蛋白以及血紅蛋白的總量是否正常。如果比較低,就是有貧血。

血小板

血小板負責凝血功能。如果血小板的數量或者形態體積異常,可能出現凝血功能障礙。表現為出血不容易止血。或者皮下受傷容易出現大塊淤青。

唯一能靠血常規確診的疾病可能就是貧血了。對於其它的疾病,血常規的異常最多隻能提供一些線索,提示我們要進一步做其它的檢查。

儘管如此,血常規還是具有快速、廉價、方便的特點,仍然是醫生用得最多的篩查疾病工具。

關注鄭醫生百嗑,你就能學到更多常見多發病的知識。


鄭醫生百嗑


血常規檢查,它主要三大系統吧,也就是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但在臨床工作中,其中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診斷參考價值,也就是我們在臨床工作,最關心就是這幾個指標變化吧!在臨床工作中,有很多原因可以引起這些指標改變,具體是非常複雜的,必須結合患者其他指針及檢查結果。

現在說一下可以檢查出什麼病吧!首先血常規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一個疾病,就是貧血,在就是反映貧血的程度。在就是各種血液疾病可以初步反映出來如白血病、

再生障礙性貧血。總得來說,單純血常規檢查,很難明確診斷其他疾病,機體很多疾病可以引起血常規改變,所以在臨床工作中,血常規檢查給疾病診斷是一個很好輔助檢查,也給一些疾病治療提供治療效果依據吧!作為我們大多數人,知道這些就應該可以了!


耳鼻喉科高醫生


你好!

當醫生再建議患者做肝腎功能等檢查時,患者經常說自己做了血液檢查,不想再做了。若這個時候醫生相信患者的話,可能範大錯誤。經驗豐富的醫生堅持要看化驗單結果時(患者就醫時往往把化驗單結果放在家裡的),結果只是血常規一張化驗單,沒有作肝腎功能的檢查。

血液檢查包括很多項目,而血常規檢查只是一個項目(誠然此項目包括許多內容),若病情只需要做血常規檢查,通常只採取指尖的血液就足夠了,若是化驗的項目不只血常規一樣,如包括肝腎功能等,必須在肘窩處採集多量靜脈血(此時不必要單獨採集指尖血液化驗血常規)。


一,什麼是血常規?

血常規,同時還有肝腎功能,血糖,血脂,電解質,大小便等也稱為三大常規或七(或八)大常規等。常規是指血液經常會反映全身內臟器官和組織的健康狀態,當身體的某處有異常時,血液的成分就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血液檢查就變成了解全身健康狀態的基本檢查,尤其是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等血液一般檢查(我們常說的血常規,其實現在血常規檢查包括的項目非常多,如下圖),在健康檢查時都是必查項目。

二,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什麼病?

血常規可能確診什麼病,從科學的態度來講,一般是不能確診什麼病的,但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檢查,為什麼呢?以西醫為例,有一點不同於中醫生的摸脈辯證,西醫需要診斷一個病的名稱,再用相關疾病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疾病,而疾病的診斷要有科學的依據,不能憑一個醫生的想象,所以就有了各種檢查作為輔助依據。




若硬是說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什麼病?舉例說明

如人患了貧血,感覺無精打彩,乏力無神,就診時,醫生查體發現患者瞼結膜、皮膚粘膜、嘴唇蒼白,於是安排作血常規化驗,提示中度貧血!貧血還不是確診的疾病(而患者往往認為是確診了貧血),接下來醫生會仔細詢問患者貧血的可能原因(血液從哪丟失的,如有無月經過多,有無大便小出血,有無其他疾病導致貧血等等),若是缺鐵性貧血,又有比較明確的誘因(如消化道出血導致的貧血),消化道出血已明顯好轉(胃鏡檢查已證實),可先進行貧血治療後複查血常規。若貧血的誘因不清楚,懷疑有其他疾病,則要進一步進行其他檢查。


所以,血常規有時為診斷疾病提供重要線索,有時是排除一引起疾病,有時是為治療指明方向,有時是為治療觀察療效,也有時是為治療觀察副作用等......,其作用太多。醫生看病要結合患者的病因、臨床表現、仔細的查體、相關的輔助檢查(如血常規等)等等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完成一個患者的就診基本需求。

餘千蘭


  血常規檢查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通過觀察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那麼,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什麼病呢?

  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以下疾患:

  1、是否有感染:血液可以檢測是否有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主要是通過血液來判斷白細胞是否增加做出初步判斷。由於體內白細胞起到消除病原體的作用,為保護健康,其正常值為(4-10)×109 / L。一般認為白細胞正常或減少屬於病毒感染,而白細胞增多是細菌感染,但這不能作為判斷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依據,只能做出初步判斷。白細胞增多常見於炎症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它減少了由於藥物,輻射和一些血液疾病引起的流感,麻疹和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嚴重膿毒症的常見病例。

  2、是否貧血:檢查患者是否貧血,主要通過血紅蛋白含量來判斷。臨床上,血紅蛋白<120g / L,女性血紅蛋白<110g / L,血紅蛋白<100g / L的孕婦有貧血,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我們應進一步檢查確切原因並確認貧血的種類,然後對症處理治療。常見的貧血症有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3、是否存在血液系統疾病:血液檢查可以檢查患者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如血友病、地中海貧血、乙型肝炎、白血病等。血液病的早期症狀非常隱蔽,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應通過血液檢查進一步確診。常見表現為乏力,心慌氣短,食慾不振,流鼻血,骨痛,甚至感冒症狀。

  血常規檢查項目有四種: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測定。每種類型的項目都可以測量許多參數。需要注意體檢血液必須禁食,前一天不吃過於油膩、高蛋白的食物,避免大量飲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會直接影響檢驗結果;體檢前一天的22:00以後,應開始禁食,注意休息,不要熬夜。最好在體檢前清洗和消毒待抽血的部位。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血常規可以說是醫院最基礎而且最常用的檢查,無論大人小孩,只要進醫院基本都要做血常規檢查。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單純的血常規可以查出哪些疾病呢?

1. 感染性疾病:當急性感染,特別是化膿性球菌時,白細胞數目可能升高,可見於皮膚感染,扁桃體炎,咽喉炎,支氣管炎,肺炎,尿路感染,胃腸炎等。當病毒感染,比如傷寒、麻疹、風疹等可能引起白細胞減少。而寄生蟲感染,過敏性疾病很可能會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2. 貧血:當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減少時,考慮貧血,貧血分為三度,HB大於90g/l為輕度貧血,HB 大於60g/l為中度貧血,低於60g/l時為重度貧血。根據紅細胞參數,即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等可對貧血進行紅細胞形態分類,為診斷提供相關線索。網織紅細胞計數間接反映骨髓紅系增生及代償情況。貧血原因很多,包括缺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白血病性貧血等,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明確。

3. 血液性疾病:紅細胞增多明顯時,可見於紅細胞增多症;當血小板減少時,可見於肝硬化脾功能亢進,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白血病分很多種,如果血常規明顯異常,比如白細胞過低,白細胞過高,貧血,血小板過低、血小板過高等,都需要慎重,做血細胞手工分類或者外周血塗片,鏡下觀察,看是否存在外周幼稚血細胞。今年有個同學單位體檢時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超過50*109,血小板超過500*109,外周血塗片中可見較多幼稚細胞,結果進一步檢查查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可見血常規這麼小小的檢查也能發現大問題。

血常規對於臨床醫生來說是再基礎不過的檢查,血常規中各項指標的意義是必須掌握的基本功,這三大類血細胞無論高還是低都可能預示著某種疾病,為臨床進一步檢查提供指導意義。同時它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意義,比如嚴重白細胞下降或者血小板下降的腫瘤病人是不能進行化療或放療的;紅細胞或者血小板極度低下時需要成分輸血。


胡洋


血常規最為最為常規、最為普及的檢查,可以說當今社會的每個人都可能做過,那麼通過血常規,我們能大致判斷出那些問題呢?今天張大夫來說一說這個問題,我們說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老百姓的大部分情況,不深入做專業探討,盡最大努力通俗易懂,好學好用。

血常規裡面蘊含的內容,主要是包括白細胞系、紅細胞系、血小板系三大部分,其中各自提示相關疾病,今天張大夫把它們能夠提示的,最常見的疾病給大家說一說。

1、白細胞系

白細胞系是醫生和患者最為關注的一部分,因為查血常規很多情況下,是看患者是否存在感染。一般說來,對於細菌感染,白細胞中的幾項數值會比較明顯的提示出來,比如說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比率都升高的話,多數情況下提示患者存在細菌感染,就可以考慮給抗生素治療。

2、紅細胞系

紅細胞系能夠常常提示的最常見問題就是貧血,同時具體貧血原因因能夠通過紅細胞系的相關變化進行推測。比如說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多提示缺鐵,通過紅細胞系的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平均紅細胞體積等指標就可以初步判斷。

3、血小板系

血小板能夠提示的問題,最常見的是血小板的增多和減少。異常的增多或者減少,考慮是否存在血小板增多和減少的原發和繼發因素。比如說如果一個人,發現血小板增多,排除了繼發因素,考慮原發性血小板增多,面對這樣的患者,如果做心臟支架手術的話要特別慎重。

以上就是張大夫對於這個問題的初級解答,總之,血常規可以提示很多常見問題,必要時還是要積極的做。


張之瀛大夫


首先說,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血常規又稱為血細胞分析,即它主要是分析各種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從而診斷疾病,判斷病情,觀察治療效果,指導用藥等。血常規檢查,是一種基本的、普遍的檢查,採取少量指尖血或者耳垂血即可行化驗。

當你肚子痛,或者感冒咳嗽等情況,到醫院看病,醫生多會開個血常規化驗,又如住院時的常規檢查,也必不可少的有血常規檢查。可見,血常規是一種重要的化驗,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它能反應的問題主要為是否有貧血及貧血程度,是否有細菌或者病毒感染,是否有潛在的血液及其它方面疾病等。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量可反應有無貧血,低於正常值說明有貧血,根據血紅蛋白具體的量還能判斷貧血的程度,當然,這兩者也不是越高越好,高於正常值,可見於慢性缺氧、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白細胞計數升高,可說明有感染,中性粒細胞高多反應有細菌感染,淋巴細胞高可見於病毒感染,嗜酸、嗜鹼性粒細胞高可見於過敏反應或寄生蟲感染、惡性腫瘤等;白細胞升高還可見於白血病、急性出血等。白細胞計數低,可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血小板計數低致凝血功能差,可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需進一步檢查。

本期答主:劉娜,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相信,不少人去醫院做檢查的時候,都遇到過血常規檢查。那麼,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什麼病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基礎的化驗檢查之一。檢查項目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數量等。


檢查方法:


血常規的檢查方法是用針刺法採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經稀釋後滴入特製的計算盤上,再置於顯微鏡下計算血細胞數目。


血常規檢查的意義在於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常規可以檢查出以下疾病:


1、 判斷是否有其他細菌感染;


2、 判斷有無脾功能亢進;



4、 判斷是否存在再生障礙性貧血。


血常規檢查,是否需要空腹?


另外,血常規檢查主要是對血液中的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參數進行檢查,通過血液分析篩查是否有貧血、細菌感染、白血病、敗血症、病毒感染等和血液有關的一些疾病。血常規檢查結果是否準確和進食是沒有關係的,所以在進行血常規檢查時不需要空腹。


光線醫生


血常規是臨床上最基本的檢查,很多人都疑惑,血常規到底能檢查出什麼病,為什麼什麼病都要做血常規的檢查。

血常規是臨床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輔助檢查項目。單純的血常規不能確診疾病。但是在疾病中,結合症狀及其它檢查,最後在根據血常規的情況可以幫助臨床進行確診。血常規主要包括白細胞系統、紅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血常規中白細胞水平主要用於感染類疾病的診斷。大部分的急性化膿性脊髓炎,四肢淋巴水腫,小頜畸形綜合徵,慢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嗜麥芽黃單胞菌肺炎,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流行性甲型腦炎,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小兒急性氣管支氣管炎,賴氏綜合徵等感染性疾病均會影響白細胞的水平。紅細胞大多數反映的是貧血情況。大多數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巨幼細胞性貧血,母兒血型不合溶血病,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貧血,腸間膿腫,肺性腦病,地中海貧血均與紅細胞水平有關。血小板則反映的是凝血功能的情況。血小板功能異常而導致的出血疾病包括遺傳性和獲得性兩類,在有些疾病同時會有血小板功能異常和數量減少。

血常規作為疾病診斷、觀察治療效果、藥物劑量和種類調整的指標,是臨床診斷中不可或缺的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