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榮里:我「背叛」了北京,「投降」了雲南

邊疆城市的發展有別於內地,既要彌補歷史落後的短板,又要趕追先進城市的腳步。但如何發展才能讓一個城市更有持久性,能獲得最大綜合效益?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深研細究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大多數邊疆城市財政收入低,但上馬項目多,負債情況大,幾乎每個城市都在加倍招商引資,或者說通過再上新項目,彌補舊項目。形成了債務越滾越多、攤子越鋪越大的格局。城市的發展,在招商融資上項目的怪圈中循環,有點擊鼓傳花的意味。一旦融資停擺,一個城市的發展很可能就此擱淺;有的邊疆城市已經出現無錢發放工資的情況。

  邊疆城市到底怎樣發展?當下眾多城市採取的這種招商融資發展的路徑是否唯一方法?的確值得探討。且不說在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重要的今天,項目的建設需要重重關卡,單就城市的特色而言,邊疆城市完全靠與內地城鄉拼打項目優勢,怕不是正途。一方面,項目的大量籌建首先會破壞邊疆的自然生態,換句話說,會丟失掉邊疆原有的優勢,與內地同質化的比拼勢必日復一日丟掉邊疆自身的優勢;另一方面,大量的項目讓城市迅速擴張的同時,帶來的是鉅額債務,而這些債務,即使是在國家宏觀財政政策寬鬆的情況下,也需要數年才能償還,而愈演愈烈的招商論調會讓一個城市造血機制喪失,內部循環機制的缺失會讓一個城市失去持續發展的空間。如果眾多邊疆城市持類似發展的態度,應該說是不正常的一種狀態。

  如何讓一個城市走上正常的發展道路?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做深入的思考,首要的是分清內力和外力的關係。邊疆城市發展有歷史欠賬,要想一兩年內,舉一市之力追趕上內地城市,勢必需要巨大的投資,應本著先重點後一般,先民生後騰飛,先規劃後調整的原則發展城市。否則,靠跨越式發展的思維趕上內地幾十年促成的城市規模,就如一個瘦人短期內靠吃大量食物變成胖子一樣可悲。要麼噎著,要麼消化不良,要麼會產生其他疾病。邊疆城市建設的速度必須貼合自己的實際,才是正途。

  客觀而言,近些年,國家加大了對邊疆地區的扶持力度,對邊疆有資金、人才和政策層面的多方支持。邊疆城市發展要堅持招商引資與內部挖潛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才會使邊疆城市發展步入正途。邊疆城市發展有地域優勢、邊貿優勢、特色文化、特定產品。更多的邊疆城市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充分挖掘這些優勢,對一個城市的發展尤為重要。在注重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同時,拉來能使當地產品向品牌延伸的項目;充分藉助現有的經濟形態,在保障居民生活幸福度的同時,擴大稅收範圍,增大執法力度,讓城市管理更加規範化;充分發揮已有企業的創新活力,營造城市經濟造血細胞,靠深入挖潛、扶持既有企業來增大城市發展後勁。引進項目量力而行,負債適度而不過度,快速發展而不是不著邊際的提出跨越式發展的噱頭、口號,以更加貼合實際的行動贏得民眾支持,從而使城市發展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對邊疆城市而言,地域特色永遠是其手中的王牌,倘若因為過度的追趕超內地城市,連自己的特色,原有的自然資源(森林、河流等)也一併失去,到那時會帶來更加嚴峻的惡性循環。不僅難以形成旅遊生態體系,恐怕會危及當地人的正常生活。到那時,悔之晚矣。所以,邊疆城市發展,應該堅持內部挖潛為主,催生自身活力;以招商引資為輔,激活或輔助自身優勢因素,這才是城市發展的正道。歷史已經證明,城市的非理性發展,必然獲得階段性的報復,我們應該正視社會發展的規律性。

  (戴榮裡 中國中鐵建工集團黨委工作部副部長,中組部、團中央第18批赴滇博士團成員,掛職雲南德宏州瑞麗市委常委、瑞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