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記憶」吳曉玲 ‖ 中國營造學社遺忘的560餘張照片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從1932年4月開始,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與他們的營造學社,在中國170多個縣市進行了古建築調查,唯獨在四川廣漢縣,營造學社留下了500餘張照片,龍居寺、龍興寺、城隍廟、關岳廟、娘娘廟、文廟、牌坊、湖廣會館、溪南祠……幾乎囊括了廣漢所有古建築。這些照片,不僅是瞭解中國古建的窗口,更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成都到廣漢的路上四座牌坊魚貫而立

1939年,梁思成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在開展川康古建調查時,邂逅了古城廣漢。1941年,營造學社受邀為廣漢重修縣誌再次拍攝——6月9日,“影子之城——營造學社鏡頭下的廣漢”展在成都博物館揭幕。除部分古建構件外,由梁思成、劉致平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拍攝於70多年前的廣漢古城照片,成為展覽的主角。鏡頭裡美輪美奐的文廟、宗祠、牌坊、會館等古老建築,勾勒出一座有血有肉的中國傳統城市。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慈恩橋因雕琢精美,當地人稱“花橋”

鮮為人知的是,這批照片在拍攝後,一直塵封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直到幾年前才被人偶然發現。2009年,三星堆博物館與梁思成先生第二任夫人林洙聯繫,取回了部分照片;2017年,成都作家蕭易應邀整理、復原這批照片,並即將推出《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一書。在蕭易看來,560多張照片不僅再現了中國古建之美,更是留下了中國城市的影子,以及隱藏在它們背後的文脈、信仰、道德和親情,“那是古老中國留在建築中的烙印。”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塵封70餘載

廣漢舊貌“重見天日”

1939年,以保護和研究古建為宗旨的民間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在抗戰期間內遷四川南溪縣李莊(今宜賓市翠屏區李莊鎮),從此開啟了川康古建考察之旅。廣漢,就是其中一站。1941年,營造學社受邀為廣漢重修縣誌再行拍攝。這裡也由此成為營造學社停留時間最長、拍攝建築最多的縣城。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字庫塔

在漫長歲月中,這套照片並不為公眾知曉。

2007年,央視紀錄片導演胡勁草拍攝《梁思成·林徽因》,前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翻閱當年營造學社資料,才無意發現。在當年學員們拍攝的古建照片中,有一盒單獨陳放。盒中的560多張照片和底片,它們來自同一個地方:四川廣漢。

蕭易說,營造學社1930年成立,雲集了梁思成、劉敦楨等一批著名學者。他們希望通過走訪調查,讓中國古建築重新進入國人視野。

1939年11月,梁思成一行沿川陝公路從新都、廣漢、德陽、綿陽一路北上。劉敦楨在他的考察日記中詳細記錄了這次廣漢之行。上午從新都出發,進入廣漢城時已是下午兩點。他們在嚮導陪同下,考察了文廟、廣東會館、開元寺以及張氏庭園等幾處古建。下午6點,廣漢城響起了日軍空襲的警報,一小時後才解除,此時已天黑。第二天,一行人匆匆離開廣漢前往德陽。

讓梁思成沒想到的是,兩年之後,營造學社再赴廣漢,並且一待就是數月,拍攝了一套完整的建築影像資料。

廣漢,是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的故鄉。1941年,戴季陶倡議重修縣誌,邀請營造學社拍攝古建照片,希望未來能把古建融入縣城規劃之中。當年6月,梁思成便帶著營造學社成員劉致平抵達廣漢,在數月內拍下了這裡70多處古建築的身影。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這項工程並未最終完成。但營造學社留下的這批照片,讓廣漢視若珍寶。他們後來與林洙聯繫,拿到首批300張照片。2017年,蕭易接到廣漢邀請,重新整理這批照片。在胡勁草發現的資料之外,他和廣漢相關工作人員數度拜訪林洙,又在林洙推薦下,在清華大學檔案館找到剩下的照片,共計560餘張。在塵封70餘年之後,古老的“廣漢城”終於重見天日。

梁思成鏡頭下的驚喜

70多年前的廣漢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恢宏華麗的牌坊、佈局規範的文廟以及熱鬧的宗祠……廣漢,給梁思成、劉致平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在營造學社拍攝的古建照片中,廣漢的這批建築年代遠遠比不上此前在北方拍攝的古建。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走過薊縣、正定、應縣、大同、太原等地,完成了對137個縣市、1823處古建的調查。“他們在五臺山就曾發現了唐代古剎佛光寺,回擊了日本學者提出的中國已無宋代之前建築的論斷。相比之下,經過明末戰亂的四川,大多數的公共建築已是清代留下來的。”不過,在廣漢的幾個月裡,梁思成和劉致平幾乎拍下了這座城的所有古建,其間仍不乏驚喜。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眾成橋線描

鏡頭之下,著墨最多的有廣東會館、廣漢文廟、龍居寺、張氏庭院……蕭易在整理時發現,這些建築最多的拍了三四十張照片。在梁思成整理的川康古建調查成果《西南建築圖說》中,他也專門提到廣東會館、龍居寺等建築。

龍居寺,廣漢現存最大的一座寺院。2013年,龍居寺中殿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幢明代古建,其中繪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10幅彩繪壁畫,經歷了500多年光陰,至今保存完好。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龍居寺中的石雕殘件

當梁思成穿過刻有“龍居古剎”4字的山門,中殿四壁的彩繪壁畫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梁思成曾這樣寫道:“其左壁一侍像,姿態豐滿,線條圓熟,尚存宋人筆意。”劉致平在後來的文章中,也曾專門寫了龍居寺壁畫。他將廣漢龍居寺、新津觀音寺、峨眉山飛來寺一同譽為四川明代寺院的傑作:“至於人物的形體姿勢以及線條筆法,全是上品。”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對廣漢留下的會館,梁思成和劉致平也頗為青睞。清代廣漢曾有會館33座,上世紀30年代僅餘不到10座。梁思成在1939年第一次到廣漢時,便拜訪了其中的廣東會館,並留下“工作最精、規模亦最巨”的評價。1941年再赴廣漢,梁思成和劉致平造訪了廣漢城裡的其他會館,以及三水鎮、高駢鎮的會館。他們的鏡頭記錄下了廣東會館精巧的設計與華麗的雕刻,定格了江西會館如同花朵般含苞待放的藻井,以及黃州會館幾乎無處不見的木雕。除了照片,兩人甚至還將湖廣會館、黃州會館等進行了測繪,留下珍貴的建築檔案。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廣東會館戲臺正面,梁思成對這座會館很是偏愛

如今依然保留完好的廣漢文廟欞星門,同樣被梁思成忠實記錄,其以紅砂石構成、上塗油飾或施彩繪的做法,他認為是“古法僅存者”。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廣漢文廟欞星門歷來以高大繁複聞名,欞星是傳說中主管功名的星辰

上世紀50年代,林洙調到清華大學工作,在資料室負責資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在整理廣漢的資料時,她還發現了廣漢古建的一大特點:“宗祠的比重極大,有的滿條街都是,而且建築質量極高。外表華麗,內部整潔嚴肅。”2018年,林洙應蕭易之邀,欣然為《影子之城》一書作序,在序中也直陳了廣漢古建的這一特點。林洙說,她曾專門就此問過樑思成,“梁先生對我的問題也很感興趣。他嚴肅地說,‘這就是廣漢的一大特點。說明廣漢人民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能促進整個宗族的團結。為什麼廣漢比周圍的縣都發達、繁榮,原因就在於此。’”

古老中國城市的影子

560多張照片,留下了廣漢古建的雕樑畫棟、翹角飛簷。然而無論是林洙,還是蕭易,他們均認為這不僅是瞭解中國古建的窗口,更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梁思成和劉致平鏡頭下的廣漢,正是古老中國城市的縮影。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三水鎮湖廣會館線描圖

當廣漢城的古建被鏡頭定格,泛黃照片講述著一座城市的古老往事。

“事實上,梁思成等人在赴廣漢調查時,受西方文化衝擊的中國,古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梁思成曾在《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一文中痛惜寫道: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毀逾半,蕪雜可哂,充滿非藝術之建築。純中國式之秀美或壯偉的舊市容,或破壞無遺,或僅餘大略,市民毫不覺可惜……在這種背景下,廣漢還保留著城牆、衙門、文廟、城隍廟、牌坊、奎星閣等中國古代城市的“標配”,自然難能可貴。“梳理這些照片,不難發現人與城市、人與建築千絲萬縷的聯繫。”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湖廣會館正殿神龕前的護法神將身披鎧甲,手持長劍,堪稱清代雕塑的絕品

1939年,當梁思成和劉敦楨從新都一路風塵僕僕抵達廣漢時,他們首先便在廣漢西門外看到了4座清代牌坊。梁思成曾這樣描述這些牌坊,“前後四座魚貫相連,極為壯觀。”在查閱資料時,蕭易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明代以前,牌坊更多還和科舉有關。不過到了清代,節孝坊和烈女坊便後來居上,成為數目最多的一類。廣漢的這4座牌坊均為節孝坊,便是清代中國牌坊史的縮影。“牌坊種類的變化,對應的是當時社會風氣的轉變:乾隆年間,在廣漢當地縣誌中的貞婦、烈女只有11人,到嘉慶時便有120餘人,而同治年間,一度激增至500多人。節孝牌坊的高大華麗,背後卻是舊時女性難以言表的艱辛。”

廣漢城裡的建築

每一種都鐫刻著不同的故事

寫滿故事的牌坊,既是莊嚴的地理座標,也是精神的華表,比如有了祭祀孔子的文廟等,古老的城市才流淌著源遠流長的文脈。“為什麼中國從明代開始,每座城市都有城隍廟?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希望通過城隍,把人間的官僚體制搬到陰間,‘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整理照片的數月中,蕭易對照地方誌,梳理古建的歷史沿革,走訪街頭巷尾與老人聊天,將這批零散的照片,“復活”成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城市。蕭易說,“營造學社的這批照片讓我們瞭解清代甚至更早時候的城市風貌,而我就也希望通過自己的書以及此次展覽,讓人們瞭解這些建築為何會在我們的城市裡出現。”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祠堂

讓人唏噓的是,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彰顯城市舊有秩序和文化的建築,在7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衰敗。梁思成等鏡頭下的廣漢奎星閣,原本建在南門城牆之上,如文筆高懸,是當時漢州八景之一。但1941年營造學社前往時,奎星閣已“年久失修,行將傾倒”。城隍廟雖然結構還保存完好,但山門已破敗陳舊……時至今日,被營造學社拍攝的70多處古建,現存已不足10處。

「方志四川记忆」吴晓玲 ‖ 中国营造学社遗忘的560余张照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正是在此背景下,成都博物館策劃了此次展覽。成博總策展人黃曉楓博士直言,“這雖然只是一批照片,它們承載的信息卻是一座老城的景觀和歷史,能夠喚起人們對古老建築和城市的記憶。而抗戰期間,營造學社在惡劣的環境中依然堅持對古建的考察,對今日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有啟示意義。”

照片已然褪色,它們承載的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內涵,卻在一代代人的解讀中得以繼承和發展。

(原文標題《560餘張照片 留下古老中國城市的影子》,“方誌四川”發佈時有刪節)

文字來源:四川日報 圖片由成都博物館提供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朋友圈。

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方誌四川”微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