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民族之土家族|“哭”着嫁人的新娘子(附音频)

多彩民族之土家族|“哭”着嫁人的新娘子(附音频)

小童/播讲

看到这个标题,小朋友们肯定觉得好奇。婚礼是一个人人生中最盛大、最幸福的典礼,参加婚礼的人也都喜气洋洋,满心的祝福和欢乐。怎么会哭呢?

其实呀,这个“哭”是要加引号的。 “哭嫁”是土家族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古老习俗,今天的“多彩民族”系列,小童就和小朋友们讲讲土家族的故事。

多彩民族之土家族|“哭”着嫁人的新娘子(附音频)

表现土家族的画作《喜庆祥和》(作者:陈玉先)

图片来源:http://www.sohu.com/a/161397688_657240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也就是本地人的意思。他们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省。据考证,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代。土家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摆手舞、“哭嫁歌”、打溜子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土家民俗。

按照传统习俗,土家族的新娘得“哭”着出嫁,唱“哭嫁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要细说“哭嫁歌”的源头,还得从以前的婚姻制度说起。不知道你们听爸爸妈妈讲过没有,在民国时期再往前,人们结婚是自己说了不算的。尤其女孩子,得由父母长辈替自己决定嫁给谁。也就是古话常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在听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在以前,确实是这样的。女孩子要一直到结婚当天,才能看到自己要嫁的人长什么样子。哪怕自己非常不喜欢这个人,哪怕嫁的是个奇丑无比的丑八怪甚至大坏蛋,也只能“出嫁从夫”,跟他过一辈子。这种情况下,很多女孩子不愿意出嫁也就可以理解了。

多彩民族之土家族|“哭”着嫁人的新娘子(附音频)

图片来源:http://rufodao.qq.com/a/20140808/074279.htm

湘西土家族的哭嫁歌历史悠久,尤其在明末清初十分盛行。其实与其说是“哭”,不如说是带着哭腔的“唱”更好理解。唱的内容有对父母的不舍和依恋、有对闺房好姐妹的牵挂和祝福,也有希望家里兄弟姐妹善待父母的嘱托。有的地方把哭嫁歌称为“十姊妹歌”,婚前新娘请来自己的十个好姐妹相陪,以歌代哭,庆贺新娘出嫁。比如武陵山地区流传的“十姊妹歌”的序幕——“开台歌”,是这样唱的:

多彩民族之土家族|“哭”着嫁人的新娘子(附音频)

“十姊妹来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

一张桌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站喜鹊。

喜鹊口里含白米,天不亮明歌不落。

东边唱歌西边接,今晚唱歌凑热闹。

我们姊妹团团坐,唱起歌儿话离别。”

如果说以前是真心不情愿的“哭”,那么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早就能够随自己的心意和真心互相喜欢的人结婚。所以现在的“哭嫁”已经更多地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土家族各地哭嫁的习俗略有不同,有的地方保留的多些,也有的地方早已不用这套习俗了。哭嫁歌里虽然有对亲人父母的留恋,更多的,却是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了。

"摆手舞"和“打溜子”

听小童讲了这么多少数民族的故事 ,小朋友们可能有个印象,很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土家族也是如此。在土家族的传统歌舞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属“摆手舞”了。正所谓一切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摆手舞其实就是土家族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舞蹈。

多彩民族之土家族|“哭”着嫁人的新娘子(附音频)

土家族的摆手舞

图片来源:http://www.tujiazu.org.cn/contant.asp?channelid=20&classid=121&id=5613

土家族把摆手舞叫作“舍巴日”,意思是摆手的同时既跳舞又唱歌。摆手舞最初用于祭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后来慢慢丰富,除了祭祀,还用于表现狩猎、战争、生产生活等等。其中既有模仿飞禽走兽的,比如水牛打架、老鹰展翅、蛤蟆跳跃;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比如背水、砍柴、插秧、织布。可以说,摆手舞就是漫长历史中土家族一幅灵动的生活画卷。根据清朝的史料记载,各个土家族的村寨都设有摆手堂,每年正月,“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当时有位诗人这样描述:“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闭上眼,简直可以想见当时的盛况。

摆手舞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祭祀族群祖先,规模很大,多时能达上千人。小摆手祭祀本姓祖先,规模要小一些。由于摆手舞大都多人共舞,伴随着锣鼓铿锵的节奏,场面十分壮观。

本来,摆手舞是有相伴的摆手歌的。很可惜随着土家语渐渐衰弱,摆手歌也已处于濒危状态,接近失传了。而摆手舞在土家族各种重要的仪式、节庆上,依然能常常看到。虽然没了传统的摆手歌,但好在还有土家族特有的伴奏乐器“打溜子”与摆手舞形影不离。

多彩民族之土家族|“哭”着嫁人的新娘子(附音频)

打溜子

图片来源:http://fyg.rednet.cn/Info.aspx?ModelId=1&Id=99

在土家山寨,无论是婚庆嫁娶、老人寿宴、逢年过节,只要有歌舞的地方都少不了“打溜子”的助兴。所谓“溜子”,其实是一组乐器,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打溜子的历史已不可考。有一种说法是说,打溜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人们有了收获,会敲起渔猎的工具,还有锅碗瓢盆等“家伙”庆祝。至今有些土家族地区还称打溜子为“打家伙”。

土家族溜子的曲牌非常丰富,已经收集整理的就有100多种,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乐器中,自成一派风格。如今,土家族的打溜子已经和摆手舞一起,都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一种说法认为,土家族现在的摆手舞,其实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摆手舞了,而是应该被叫做“重新发明的传统舞蹈”。也就是说,在继承的过程中,融合了很多后人的再创造和发挥。类似的情况其实在很多民族的文化遗产保护中都存在。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有些文化遗产消失了,有些正在消失或者急速衰退,还有些发生了变化或者变异。小朋友们听了这么多民族故事,相信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在你们看来,

民族文化和习俗究竟应该原原本本努力维持原样,还是先想办法吸引大家关注、参与,再慢慢恢复重建呢?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的答案,重要的是观察、了解,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小朋友们不妨拿着这个问题,去和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一起讨论一下,看看大家的想法一样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