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木棍和電線製造出「一個人」?

探索人體結構與運轉的秘密,科普與童話的完美結合。

作者 | 魔雲獸

來源 | 界哥書店

第一次聽到有本科普書叫《如何製作一個哥哥》時,胃口一下就被吊起來了。

因為按正常邏輯,製作一個弟弟似乎還比較好理解,勸爸媽生二胎嘛。

製作一個哥哥?這是認真的嗎?

後來,終於等到了這本大大的書。

到手的當天,迫不及待把它一口氣讀完了!

完全被震撼到!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38.5cm*31cm大小,你感受一下!

它把生命的節律和神奇之處都寫出來了。不僅寫出來,它還用巧妙的故事和有趣又不失嚴謹的圖表,吸引你一步步感受到關於人體結構與運轉的全部秘密!

它的故事是如此合理,以至於讀到最後,恍惚間你都感覺它是真實發生過的。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完美的人體科普書

2017年奧地利“年度科學書”

2017年德國“The best 7”

我們不引用那些重磅媒體的評論了,我舉個例子吧。

讀這本書的感受,讓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情。有兩個剪輯軟件教程,一個聲稱教你如何製作分身特效,一個只介紹說這是剪輯軟件教程。第二個比第一個更專業,但是往往學習第一個的人更多。而且有意思的是,學習完第一個,通常也就學會了第二個裡面的部分功能。這就是說巧妙的形式能促進知識的傳遞!

《如何製作一個哥哥》最吸引我的特點之一就是形式的巧妙。下面我們細說一下。

真巧妙:科普與童話的完美編織

如果讓你給小朋友科普人體結構與運轉知識,你會怎麼辦呢?我問了幾個人,大部分人的反應都是孩子問啥就回答啥;稍微厲害一點的人會說可以按照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肌肉骨骼系統等分門別類地講;只有一個人說可以編故事,他的創意是把身體各部分擬人化,比如心臟是個喜歡跳躍的胖子,腿是個開起重機的,這樣也有點意思。

但是,以上這些,跟《如何製作一個哥哥》比起來,都弱爆了!

《如何製作一個哥哥》將科普和童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它的故事主幹和著名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相似,簡單講,就是把人體像零部件一樣組裝起來,然後用某種方式賦予其生命,它就真的活了。

區別是,《弗蘭肯斯坦》的重點是這個人造人有生命後與創造者之間的矛盾。而《如何製作一個哥哥》的重點是製造人的過程,因為它重在科普人體知識。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弗蘭肯斯坦》(全名是《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其它譯名有《科學怪人》、《人造人的故事》等)是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在1818年創作的長篇小說。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如何製作一個哥哥》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整本書層層推進的講述方式。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就被吸引了!

小女孩祖婭她想親手做一個活的哥哥,那麼她怎麼做呢?不是捏泥人,而是從骨骼開始做。想象一下,一個小孩子,知道自己身體有骨頭,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先從骨頭開始,本身有合理性。這時候畫面上是祖婭拿著兩根長棍子。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那麼問題來了,骨頭可不是一大根,而是分段的,怎麼辦?

▶▶要做成一個一個小的關節。

可是這樣的關節容易散架,怎麼辦?

▶▶那就需要加韌帶了。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可是加完韌帶,雖然不散架了,但是骨頭容易彎腰啊,怎麼辦?

▶▶需要加肌肉了。

肌肉加完了,製作的“哥哥”有點人樣了,可是問題又來了。哥哥沒有知覺系統啊,比如沒耳朵聽不到啊,聽不到就喚不醒,怎麼辦?

▶▶安裝大腦和感受器。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大腦和感受器都安裝完了,現在眼耳鼻舌都有了,溫度感受器、立體感受器、平衡感受器和痛感感受器都有了。神經也有了。那趕緊測試一下看看“哥哥”行不行吧?發現還是不行,怎麼辦?

▶▶這是缺燃料了,於是順理成章,開始講消化和吸收,有血液系統了。

……

其他的我們就先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以此類推,講完了全部人體結構和運轉秘密。我們畫一下這個繪本的故事推演邏輯,你跟著箭頭讀就ok: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你看到了吧?這真的是在描述一個工程,女主角祖婭和她的玩具好友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但是每解決一個老問題,就會產生一個新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然而然就會好奇,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這本書的畫面結構是這樣的,上半部分是繪畫+圖表+文字,下半部分一窄條是故事。在講故事的同時,涉及到的知識點,全部在上半部分巧妙地體現。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紅點是我後加的,故事部分就下面一窄條,但足夠了

因為故事吸引你讀下來,你自然而然有很多疑問,而作者一點點在上面給你做出了完美的解釋。

我和孩子把書看了兩遍,每一次都看得津津有味。這麼好的可讀性,巧妙的構思功不可沒。

真有想象力:常見物的奇妙運用

這本書第二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是製作哥哥的材料不是組織、細胞、體液這些東西,而是木棍、電線、火柴盒、插頭、海綿、漏斗……全是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體。

這麼一寫,趣味性一下就上來了。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你會看到這個哥哥的長相和身體是有點奇怪的。就拿這一張來看,你能看得出來都是有什麼東西做出來的嗎?

小孩子一看用木棍能造人啊,用皮筋能做肌肉啊,用一大堆火柴盒能做大腦啊……注意力和想象力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而且他很可能會思考這些常見材料的特點,因為要安排它成為“哥哥”人體的一部分,你就得了解它的性質。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這個書之所以顯得非常真實,就是因為全是這樣的細節,孩子們熟悉,因此也容易想象,作品感染力就很強。離第二次看已經過了很久了,有天我抽出孩子的玩具箱,腦子裡還能立刻就浮現出書的場景,我甚至有一種想把孩子的玩具拿出來拼成人偶的衝動!

孩子如果要是也想做這樣的人偶,那材料從家裡找就行了,都不需要買。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從這本書的目錄就可以看出使用材料

《兒童藝術大書》裡面講尤金·阿杰特時說,我們大部分人拍照都只會對特別的事件、建築或者地方拍,因此往往對很多細節視而不見。而尤金·阿杰特是按照相反的態度去拍的,他拍攝一切。按照這種指導思想拍,那就相當於引導你去關注你平時會忽略的,不關注的事物,那你的眼睛就會打開了,你會看到更多東西。《如何製作一個哥哥》也是一樣,把身邊的常見的東西當成各種不同的身體材料來製作哥哥,那一下讓孩子們意識到這些看起來很尋常的東西,其實有很多用處。對孩子們的觀察力和感受力也是一種很重要的喚醒!那麼知識就被資源化了,可以去用起來了。

真美好:糖果色童話裡的童心童趣

第三個特點是美好,無論是最後喚醒“哥哥”的奇妙咒語,還是玩具好友們的熱心幫忙,都有一種溫馨美妙的感覺。整本書的配色也特別美,特別甜,就像整個故事的風格那樣的甜。

祖婭的妹妹,一開始被祖婭評價是“只會爬、不會走,甚至連球都不會玩兒”。但就是這樣一個一準被你忽視的角色在最後卻起了大作用。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因為,她無意中說了一句咒語,竟然喚醒了“哥哥”,讓“哥哥”有了生命。這句咒語的內容,我最喜歡了,就四個字:“想玩兒嗎?”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裡的時候,感覺超級美妙,說不清楚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如果是祖婭喚醒“哥哥”或者其他人喚醒“哥哥”,就不會有那樣的感覺,但祖婭的妹妹一句“想玩兒嗎?”一下讓整個故事的結尾又美妙又神秘!大概是嬰兒具有無限可能,也就更接近神吧!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這本書的場景感也非常棒,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祖婭的玩具朋友們也畫得很活,每一張的形態都很不一樣。作者對群像的塑造非常之靈動,看起來具有相當的逼真度,很有一種浸入式體驗,你會覺得這些角色都像真的一樣,是有靈魂的。

這類型的細節非常多。

不僅如此,科普部分的展示圖片也超可愛,充滿了童心童趣。

隨便舉個例子,第10頁講關節和骨骼時鱷魚的表現是不是十分好玩?

↓↓↓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第17頁解釋嬰兒玩球的大腦感受器工作原理,這圖片畫得是不是超級可愛?

↓↓↓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整本書都是這種糖果色的配色風格,看起來非常甜。

真靠譜:專業且能一看就懂

我們一開始就說這是一本科普書,第一部分我們就講了它巧妙的形式特別吸引人讀下去。但其實,就是科普部分的知識組織方式都極為用心。

講內骨骼、外骨骼和沒有骨骼的區別是這樣體現的: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解釋人如何看見物體和聽見聲音時,它是這樣畫的: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介紹血液裡的物質時,它是這樣來講的: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甚至還把一些關鍵的化學反應畫了出來: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全書由淺到深講得清楚明白。

真厲害:通力合作找方法解決問題

這個書還有一點我覺得值得多講幾句。首先是玩具們給小女孩祖婭當助手,他們通力協作去解決具體的問題。這種協作精神很寶貴。而且,他們不懂的時候,懂得去鱷魚那裡看《鱷魚寶典》,這就好比你解決問題去查資料一樣,通過學習去解決具體的問題。這樣的故事示範效應不可小覷。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候,大人可以強調一下這一點。人生所面臨的就是一個又一個問題,有解決問題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素養。

祖婭想要一個哥哥就親自動手去創造,作者把祖婭畫得超認真。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祖婭最終測試逐項檢查中

整個的過程中,祖婭做了兩次測試,尤其是第46頁,逐步排查問題,一個系統一個系統地篩查,真的很有搞科學的風範。雖然最終哥哥有了生命是個偶然,但自助者天助之嘛。這跟我們做人做事是高度統一的。

還有在感受器的那部分內容裡,鱷魚通過講解感受器的特點,告訴孩子們當一種感受器較弱的時候,其他感受器會為了填補它的工作空缺而變得更強大。鱷魚說,這說明我們總會有辦法擁有更美好的東西!簡言之,大腦越用越靈!

鱷魚還說:每個人的感受器都各不相同,所以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各不一樣。這些觀念都太好了!

真不錯:沒有避開性教育

再有一點想說的是,這本探索人體結構與運轉秘密的書,沒有避開性教育。40-41頁的內容畫得清楚專業。給小朋友講完全夠用了!!

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怎样用木棍和电线制造出“一个人”?

這就是這本《如何製作一個哥哥》的一個簡單介紹。實際上你讀下來後的那種感覺肯定比我寫得還要好。我用圖文這種方式很難把全部的感受都寫出來。而且因為太激動了,寫得時候快,不免還有一些漏掉的東西。編輯一篇文章又有點繁瑣,我後期就不想補充了,你們買書自己看吧。見諒見諒!

總結:趕緊買,早買早讀

這樣一本把複雜的人體結構,講得清楚明白,又用巧妙的故事創意,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好奇心的傑作,我想它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安納斯·芙吉拉,法國著名童書作家,著名兒童插畫大師,1973年出生於聖萬安,17歲後到巴黎裝飾藝術學校學習繪畫和攝影,並開始為孩子寫書。作品曾獲得聯合國和平圖書大獎、法國文化與圖書館協會的圖書插畫獎、千人讀者獎,法國人才關注獎等等。因其創作的作品中總是充滿孩子的勇敢和冒險精神,其作品被親切地成為“芙吉拉的勇敢之書”。

如何購買本書?

醫學界攜手後浪出版社,為您推薦這本《如何製作一個哥哥》,7.2正版,正品保證,不可錯過!

界哥書店專為中國醫護提供精品好書,所賣圖書均為正版~

欲瞭解更多,可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界哥書店公眾號,get最新的醫學圖書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