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瑤山養殖肉牛肥 「踏出」脫貧致富路

江华:瑶山养殖肉牛肥 “踏出”脱贫致富路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14日訊(通訊員 黃志東 趙新娥)“我的肉牛養殖場年存欄50餘頭,產值60餘萬元。”9月11日,走進江華瑤族自治縣水口鎮貝江村計生協會副會長劉豔春的“瀾茜肉牛養殖場”,她正在給肉牛餵食。

生活在林區的劉豔春,曾做木材生意多年。由於涔天河水庫擴建,劉豔春家成為了移民。劉豔春聽說養殖肉牛是個致富的好項目,於是決定利用瑤山山多地廣的優勢,發展肉牛養殖。2014年9月,劉豔春投入100多萬元,在大圩鎮蓮山村租地30多畝,建起了佔地300多個平方的牛棚,從山東等地引進50餘頭“西門塔爾”“魯西黃牛”“黎木贊”等肉牛進行養殖。同時,種植10多畝象草作為牛的食物。通過4的的科學養殖取得了成功。

“我養殖的肉牛1年半可出欄,每年出欄20餘頭,每頭在1.2萬元,主要銷往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劉春春激動地說,“肉牛主要搞好衛生,消好毒,好管理,經常還放到野外,肉牛的品質好些。”

劉豔春還將技術傳授給貧困村民,帶領他們一起致富。“我養肉牛10餘頭,年收入10多萬元,脫貧有了門路。”貝江村貧困戶黃啟義激動地說。在劉豔春的幫助下,黃啟義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近年來,江華縣利用山多地廣的資源優勢,把肉牛養殖作為精準脫貧的重要產業,該縣出臺了養牛產業扶貧政策,對養牛3頭以上的貧困戶,按貧困人口每人一次性補助1500元,激發了困戶養牛的積極性;同時,該縣畜牧水產局對全縣有養牛的貧困村和貧困戶進行全程技術跟蹤指導,開展雜交牛冷配技術;抓好良種、良法等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重點推行人工種草、肉牛集中育肥等先進技術;開闢飼料來源,利用酒糟、玉米秸稈、稻草等飼料降低成本;建立技術人員幫扶聯繫制度,與規模養殖場、養殖戶建立結對聯繫,為貧困戶養殖戶提供飼養管理、疫病防治、銷售信息等技術服務。

目前,該縣有養牛大戶有28戶,帶動貧困戶1300多戶養殖肉牛1萬多頭,貧困戶人均增收4400元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