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公司包裝成「純無人機第一股「,澄星無人機IPO「底褲」漸露

隨著工信部關於“到2025年無人機產值要達到1800億元”發聲之後,我國無人機產業已經迎來了爆發期。在補貼等利好政策的號召下,資本紛紛入局,各大無人機企業紛紛搶佔市場,尤其是細分市場上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據choice數據顯示,截止目前,新三板無人機概念公司共有21家,但在A股市場上,還沒有一家是“純種”的無人機公司。去年12月份,新三板創新層企業澄星無人機(832201.OC)在發佈關於上市輔導備案的提示性公告後,外界曾一度視其為A股“純無人機第一股”,風頭一度甚至蓋過無人機界的“獨角獸”大疆公司。

而據盎司君調查瞭解,所謂的“純無人機第一股”其實起家於航模的產銷,且其做無人機的技術含量遠不及其他一眾同行。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一季度,公司整體業績突然告別連續三年盈利,進入虧損境地。這不由讓人質疑其“金玉其外”背後的“成色”到底幾何?

做航模的改頭換面成“無人機”

澄星無人機於2015年掛牌新三板,曾三次公開發行股票,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12月份,公開募資超1億元人民幣,並於去年12月宣佈進入IPO輔導期。

但其實,這家名叫“無人機”的企業,其董事會成員無一有無人機背景,大多出身於玩具廠;並且無論是名稱、行業類別及業務,均跟無人機不沾邊。

並且公司原名是“廣東澄星航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業類別屬於“C 製造業”中的“24 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中的“2450 玩具製造”,並且在2014年年報和2015年掛牌新三板的公開轉讓說明書中主營業務清楚地寫的是航模的開發、生產與銷售。

其中2014年年報數據顯示,其收入構成99.5%來自航模。很明顯,公司是一家靠賣航模玩具盈利的企業。

靠什麼發家並不重要,玩具公司當然也可以有“無人機夢”,但這家企業的無人機進展可謂神速。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2014年還基本全靠航模盈利,2015半年報中也隻字未提“無人機”相關事項,但在2015年年報中首次將無人機產品納入主營業務中,並顯示無人機業務收入佔比高達50.98%,飛一樣的發展速度著實令人震驚;不過公司在收入構成變動的原因中解釋為“結合公司未來的產品定位及研發方向,本公司對產品作重新分類”,這讓不少人質疑其只是“玩概念”。

此外,為了與無人機全方位貼合,公司還在名稱、業務類別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頭換面”。

首先,換名字。在掛牌一年後(2016年5月),公司將名稱改為 “廣東澄星無人機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也從“澄星航模”改為霸氣的“無人機”三個字;

其次,改類別。在今年5月份,公司發佈了更改行業類別的公告,宣佈將公司行業類別更改為包括“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的“C39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3990 其他電子設備製造”。

整體“改頭換面”後,公司無論從外觀還是其深度財報資料,處處都是“無人機”的影子。但根據其兩次公開的主要客戶情況,我們發展公司前五大客戶中,有一家屬於房地產企業,其餘基本都是玩具銷售公司,實在無法與“無人機”聯繫起來。

航模公司包裝成“純無人機第一股“,澄星無人機IPO“底褲”漸露

而且在公司官網查看了其無人機產品後,暫且不說玩具無人機,即使是所謂的航拍無人機和競速無人機,在硬件配置上依然擺脫不了玩具航模基因,儘管被稱為“消費級無人機”,但稱其為高配版的玩具型飛機模型也不為過,並非人們意識中的“無人機”。

航模公司包裝成“純無人機第一股“,澄星無人機IPO“底褲”漸露

目前市面上的無人機產業應用已經有許多,國外如亞馬遜的"Prime Air"無人機快遞項目、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無人機計劃進行特定區域的食品和藥品配送等;國內如京東、蘇寧、順豐的無人機送快遞試點等,以及像大疆創新通過與微軟合作,將無人機與雲計算、採集數據等內容進行整合,幫助用戶在很多場景都能夠進行數據採集等更加廣闊的應用。但目前,澄星無人機距離這些產業應用,貌似還有很長距離。

業績突陷虧損 重要股東股權接連質押融資

儘管市場普遍認為無人機進入了新一輪爆發期,但真實情況卻並不樂觀。就像在被稱為無人機元年的2015年,不少企業憑著無人機概念獲得融資,但在緊接著的市場洗牌中,那些炒概念的企業就被紛紛離場,如Lily無人機、迷你無人機Zano等;可見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也只是曇花一現。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在我國大約有200家無人機企業,但擁有核心技術的卻不足10家。即使是還沒退場的無人機企業,也都大多舉步維艱,如廣州億航、北京零度智控等都進行了大幅裁員;涉足無人機業務的多家上市公司業績也均出現下滑。

儘管澄星無人機扛過了第一輪市場洗牌,並在去年12月份已進入上市輔導,開啟了上市進程,但縱觀其近幾年的經營狀況,業績發展不容樂觀。

在澄星無人機將“無人機”業務納入公司戰略發展的前兩年,業績增長明顯,2014年和2015年營收同比增長數據分別為135.84%、135.69%,淨利潤同比增長數據分別為370.65%、194.49%,公司在2015年年報中也解釋了業績大增原因之一:公司及公司產品多次被新聞媒體報導、載人飛機試飛成功等事項、公司知名度大大提升。

但隨著無人機概念階段的過去,市場、資本熱潮逐漸褪去,在2016年和2017年,澄星無人機營收同比增長數據直接降到15.2%、5.1%,淨利潤也告別倍數級增長,開始一路下滑。最新披露的2018年一季報顯示,公司一季度歸母淨利潤直接虧損8.35萬元,扣非後淨利潤虧損額更是高達222.36萬元。

航模公司包裝成“純無人機第一股“,澄星無人機IPO“底褲”漸露

非但如此,業績的告負同時也伴隨著財務指標的惡化。2018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當期流動負債高達1.4億元,其中超過一半為應付賬款,短期借款額更是高達5136萬元。

不斷高起的債務壓力讓公司現金流持續緊張。為解決現金流問題,今年5月22日,公司二股東、副總經理蔡俊彬質押所持334萬股股份為公司擔保貸款 500萬元人民幣,

在此之前,澄星無人機董事長陳加華也曾兩次質押股權,最近的一次是去年11月,其質押了5,500,000 股。

有業內人士對盎司君分析,按照市場普遍預期,如果澄星無人機能夠IPO成功,將成為第一家國內純無人機業務A股上市公司。但按照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標準,澄星無人機形勢嚴峻,單是三個會計年度3000萬淨利潤的隱形紅線標準,澄星無人機目前只有2016年和2017年剛好符合,2018年一季度出現公開財報業績首次下滑的情況,按照這個發展態勢,2018年是否還能有3000萬淨利,還值得推敲。

前有大疆後有海康威視 巨頭擠壓下澄星前景堪憂

根據無人機應用可以分為消費級無人機和專業級無人機,其中消費級無人機主要用於娛樂航拍方面,專業級則主要用於安防、農林植保等領域。

按照這個分類,澄星無人機頂多屬於消費級無人機系列,並且公司在公開報告中多次提到有多項專利技術,公司通過GPS定點定高技術、智能返航系統、雙向實時拍攝、成像跟蹤技術等,使得公司的產品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技術優勢,

但盎司君發現,這幾項技術在無人機業內並無特殊,像大疆無人機所說精準懸停技術、大疆精靈4的智能跟隨技術、視覺追蹤技術、雙目立體視覺系統等均是一個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而且在對比了這兩家同樣的消費級無人機關鍵參數後,明顯大疆無人機略勝一籌。

航模公司包裝成“純無人機第一股“,澄星無人機IPO“底褲”漸露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無人機市場份額中,僅大疆就佔到了52%,尤其是在消費級無人機領域,大疆是不爭的行業霸主;除此之外,還有零度智庫、派諾特等都是強有力的競爭者,澄星無人機在這其中顯得有些尷尬。

也許是嗅到了自身消費級市場的侷限性,澄星無人機在2017年年報中除了提到要繼續進行消費級無人機和農業植保機的研究外,還首次提到了進行安防無人機的開發研究。

農業植保機和安防無人機均屬於專業級無人機應用,對企業技術實力要求更高,並且不少無人機企業也都在部署中,除了寡頭大疆外,市場競爭依舊激烈。如中翔騰航、中訊四方等都有計劃或明確提出要發展農業植保無人機業務。

而在安防無人機領域,除了無人機企業外,還有一些安防廠商也都陸續加入進來,如海康威視,還專門成立了無人機發展事業部,在安防無人機領域頻頻發力,打造了“雄鷹”系列四旋翼、六旋翼飛行器、“指揮官”系列地面站、“防禦者”系列無人機干擾器等產品,將安防行業解決方案由二維平面延伸到立體空間中。

儘管澄星無人機於2016年專門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成都衍天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專門進行航空技術開發和無人機技術開發,但目前還並未見其公佈相關進展情況。

隨著國家對無人機領域的大力支持,可以肯定的是,無人機市場勢必會迎來新一輪爆發,但爆發後依然會有新一輪的洗牌,只有具有明顯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無人機企業才能存活下來,而像澄星無人機,不僅技術上無特殊優勢,澄星與其他幾家競爭對手無人機業務的毛利率水平也有不小差距。

航模公司包裝成“純無人機第一股“,澄星無人機IPO“底褲”漸露

而且,據澄星無人機近兩年公開的財報顯示,公司前五大客戶均是廣東本土企業,隨著無人機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如果澄星無人機市場開拓一直無法“出廣東”,等到競爭對手將國內市場“瓜分殆盡”的時候,公司的經營困局或將更難打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