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新的研究表明冥王星應該被重新歸類爲行星

太陽系|新的研究表明冥王星應該被重新歸類為行星

根據奧蘭多中佛羅里達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的原因是無效的。

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一個由全球天文學專家組成的全球性組織——為一顆行星下了定義,要求它“清理”自己的軌道,或者換句話說,成為其軌道上最大的引力。

由於海王星的引力影響到它的鄰近行星冥王星,而冥王星與柯伊伯帶的冰凍氣體和物體共享其軌道,這意味著冥王星不在行星的地位。然而,UCF行星科學家菲利普·梅茨格(Philip Metzger)週三在《伊卡洛斯》(Icarus)雜誌網絡版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這種行星分類標準在研究文獻中並不支持。梅茨格就職於佛羅里達大學空間研究所(Florida Space Institute)。

梅茨格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他回顧了過去200年的科學文獻,發現只有一份出版物——1802年的——使用了清理軌道的要求來對行星進行分類,而且它是基於事後被推翻的推理。他說,土星的土衛六和木星的木衛二等衛星,自伽利略時代以來,就被行星科學家們例行公事地稱為行星。梅茨格說:“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是,行星科學的基本目標,即行星,應該是基於一個沒有人在他們的研究中使用的概念來定義的。”“它還會漏掉太陽系中第二複雜、最有趣的行星。”他說:“我們現在有一個清單,上面有100多個行星科學家最近用這個詞來違反IAU定義的例子,但他們這麼做是因為它在功能上有用。”“這是一個草率的定義,”梅茨格談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定義時說。“他們沒有說他們清理軌道是什麼意思。如果你從字面上理解,那麼就沒有行星了,因為沒有行星能脫離軌道。

行星科學家說,文獻綜述顯示,行星和其他天體(如小行星)的真正區別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當時傑拉德·庫伊伯(Gerard Kuiper)發表了一篇論文,根據它們的形成方式做出了區分。然而,即使這個原因也不再被認為是決定天體是否為行星的因素,梅茨格說。

研究的合著者Kirby魯尼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在月桂樹,馬里蘭州,說IAU的定義是錯誤的文獻綜述表明,清除軌道並不是一個標準,用於區分小行星和行星,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聲稱當製作2006行星的定義。魯尼恩說:“我們證明這是錯誤的歷史主張。“因此,將同樣的推理應用於冥王星是錯誤的,”他說。梅茨格說,行星的定義應該基於其固有屬性,而不是能夠改變的屬性,比如行星軌道的動力學。“動力不是恆定的,而是不斷變化的,”梅茨格說。“所以,它們不是身體的基本描述,它們只是當前時代身體的職業。”相反,梅茨格建議根據行星是否足夠大,使其重力使其成為球形來對其進行分類。梅澤爾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武斷的定義。“事實證明,這是行星天體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很明顯,當它發生時,就會在天體內部引發活躍的地質活動。”例如,冥王星有一個地下海洋,多層大氣,有機化合物,古代湖泊和多衛星的證據,他說。“它比火星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梅茨格說。“地球是唯一擁有更復雜地質結構的行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